APP下载

高息揽储:银行间“抢钱”大战

2011-05-28杨国英

中国报道 2011年8期
关键词:高息存贷利息

本刊特约记者 杨国英

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在募集资金规模和产品数量上还将处于高位,其中,缺钱还是银行发行大量理财产品的主要动力。

“1 00万存1天利息就有两三千”、送礼品、返现金、送金条,这段时间,银行高息揽储现象愈演愈烈,揽储大战呈现白热化状态,各种五花八门的吸储手段层出不穷。

以6月为例,多家银行的客户经理给客户发出了类似的短信:“6月最后三天理财产品报价,3天/7天/14天/21天(100万元起),6%、 6.5%年化固定收益,另有多款定制收益理财产品,最低5万元即可尊享超高收益。”

银行“抢钱”大战如火如荼

用高息吸收存款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和收益都创出历史新高。相关统计显示,截至6月21日,商业银行上半年共发行理财产品7891款,预计发行规模达8.25万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其中,中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发行的主流。今年上半年委托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占37.47%,委托期限为1~3个月的占29.58%,3~6个月的占19.04%,6~12个月的占11%,12个月以上的不足2%。

尽管期限较短,但收益率却是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与去年预期年化收益率在3%以下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是,今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5%的产品占比大幅提升,达到了63.6%,稳居主导地位。而近期这一收益更是再度拔高至5%以上,一些仅仅六七天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动辄高达7%,超出了目前的基准贷款利率水平。“一般月末、季末银行都会大量发行短期、超短期理财产品,由于各家银行‘抢钱’竞争加剧,短期理财产品收益也就不断飙升。”招商银行合肥分行五里墩支行客户经理张小姐表示。

据浙江一位从事银行信贷工作的人士透露,当地银行间的存款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没有合适的营销手段,业务员很难拉到存款,但凡遇到大额资金,各家银行的信贷员就会一哄而上,纷纷开出“诱人”条件来吸引客户,送出的礼品包括榨汁机、空气加湿器、iPad、iPhone4手机等。

与此同时,存款送礼、存款有奖和存款返现等“抢钱”手段也层出不穷。据了解,一家大型国有银行除正常利息外,额外返给顾客1个点的利息,利息不经过账面,找客户经理单独结算。以日息0.6%~1%揽储的手段在各地银行似乎已趋于常态,一些中小银行给存款客户的“日息”甚至达到2‰(相当于年息73%)、3‰,这意味着100万存1天“利息”就有两三千。

“没办法,现在大家都缺钱,你不给人家高利息,有钱的企业怎么会把钱存到你们银行?”中国银行合肥分行三里庵分理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有的银行甚至报出6月30日至7月2日间存1000万现金可获16万元的利息。“但是必须在银行开户,钱存进户头后,最快1小时就能把利息打在你的账户上。”该银行人士透露。

高息揽储的原因

银行“抢钱”大战为什么愈演愈烈,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孙志铎教授分析认为,一是国家货币政策踩刹车,不断地提高准备金率;二是存贷比逼近中国银监会制定的75%的“红线”;还有就是负利率状况的长期存在令银行存款在今年二季度出现负增长。

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来第六次,也是去年以来第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创下21.5%的历史新高。

众所周知,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须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意味着金融机构可用来放贷的资金减少。自本轮调控以来,央行累积上调准备金率幅度已达600个基点,如果以广义货币M2余额平均70万亿元(2010年1月末为62.51万亿元,2011年6月末为78.08万亿元)进行粗略计算,此轮调控已经直接冻结银行体系资金4.2万亿元。

抑制高息揽储,商业银行必须改革目前以存贷款时点规模为核心的传统考核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开展个性化金融服务以及创新理财产品,增加新的盈利点。

“再往上调,一些存贷比很高的银行可能真要没钱营业了。”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称。

另外,今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不断攀升,6月份CPI同比飙涨至6.4%,创下近3年来新高。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和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银监会要求自今年6月开始对银行存贷比情况进行“日均”监管,即要求存贷比日均不得高于75%的监管标准,这就为商业银行疯狂放贷设下了红线。

存贷比,是银行贷款总额除以存款总额的比率。对于银行而言,这一比例高意味着银行可运用资金高,但是流动性风险随之也大,而这一比例低则意味着银行可运用的资金有限,虽然风险降低,但利差收益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银行利润。

第二,缺乏资源的共享机制。目前,基本每个地区都有自己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平台和标准,而同一地区的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内部的资源共享平台,各平台都是封闭的。在这种环境下建设出来的学习资源不能跨平台跨设备使用,而且资源重复建设,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由于资源平台封闭,学生获取这些知识比较困难。泛在学习要能有效进行,必须要首先改变现有的资源建设模式,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介绍说,银行理财产品在募集期间是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银行账目上的。也就是说,假如银行一款理财产品的发售期是6月27日至6月30日,那么这段时间所募集的资金都算作银行的活期存款。因此,为了应付考核,银行在月末、季末,就会加大短期理财产品的销售。

导致目前银行资金面紧张还有一个因素,即今年以来金融机构首度出现“存款负增长”。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新增人民币存款3377亿元,远低于3月2.68万亿元和去年同期的1.18万亿元,其中,当月的居民户新增存款同比减少了4678亿元。

尤其是加息步伐的滞后,不断放大负利率,6月份CPI公布后,负利率已高达近3个百分点,存款的不断贬值致使原本应进入银行的储蓄资金被分流,居民投资趋于活跃,储蓄向楼市、股市流动,因此,存款搬家也导致银行“钱袋子”不断缩小。

高息揽储伤害了谁的利益?

从表面上看,银行的高息揽储行为一方面使得储户的存款收益增加,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银行“缺钱”的燃眉之急。但实际上高息揽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银行搬起“高息揽储”这块石头首先砸伤的就是自己的脚。高息揽储增加了银行的筹资成本,银行需要为高息负债寻找出路,或高利放贷,增加企业负担;或违规投资,带来资产风险;甚至有的上当受骗,拆出资金无法收回。

同时,银行竞相抬价也导致客户产生了竞价心理,不给高额利息就不存,这反而动摇了银行的客户基础。客户忠诚度的下降,使银行无法集中精力到金融业务的提供上,这不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

今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同比接近翻番。图为江苏一银行推出的理财服务。

更主要的是,高息揽储还破坏了国家的利率政策,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利率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高息揽储使利率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上升,若蔓延开来,势必破坏宏观经济调控,诱发新的通货膨胀,后果十分严重。在许多国家的金融史上,很多银行曾出现过独立发行银行券,互相攀比着提高存款利率的现象,但最后多是银行破产,储户被“洗劫”。

遏制银行“抢钱”需多管齐下

6月2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剑指银行理财产品的不规范销售。该《办法》强调,商业银行必须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级,对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按照风险匹配原则,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据了解,此次征求意见截止到8月1日。

“《办法》的提出,给银行和投资者都提了醒。理财市场迅速膨胀的背后,暗藏的投资风险已经不容小视。”山东经济学院教授吴奉刚对此表示。

尽管银监会已出台新规,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不过,有专家指出,今年银行资金紧张的现象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在第三季度内还不会看到缓解的迹象。

“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在募集资金规模和产品数量上还将处于高位,其中,缺钱还是银行发行大量理财产品的主要动力。”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增武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建议,在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同时,更要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型,从源头上抑制高息揽储。银行为揽储不择手段的背后主要还是银行靠存贷差单一的获利模式,因此要改变目前的境况,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目前以存贷款时点规模为核心的传统考核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开展个性化金融服务以及创新理财产品,增加新的盈利点。随着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上升,高息揽储对银行的吸引力将会自然降低。

此外,在稳妥的基础上,央行应逐步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让利率能够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展开正当的价格竞争。

猜你喜欢

高息存贷利息
学中文
职业放贷人问题研究
浅析银行贴息揽储现象
民间借贷实证分析——以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为样本
存贷比取消短期难释放大量信贷
存贷比取消短期难释放大量信贷
宁夏出台公积金存贷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