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皮影 舞动千年的精灵
2011-05-26甘仁伟刘金生
甘仁伟 刘金生
我的老家在信阳罗山县,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历经8000多年的积淀与繁衍,形成了灿烂多样的民俗文化,罗山皮影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
2008年,罗山皮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山皮影流传千年,广受群众喜爱,是皮影艺术与罗山民俗文化完美融合的结果。其操作简便,演出费用低,市场广阔,是平民百姓消费得起的文化盛宴;其唱腔融合当地方言,内容来源于民间故事,乐器也大部分取材于当地,通俗亲切,老少皆宜,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流传至今。
源远流长的历史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分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河南皮影中又以罗山皮影最具代表性。
据1982年版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戏是由我国宋代皮影戏演变而来,源自河北滦州,从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开始在罗山县繁衍生长,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了,向上追溯到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7年),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经过历代皮影艺人的努力,罗山皮影艺术已趋向成熟,并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她原生态地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艺、绘画于一身,融豫南、鄂北、皖西文化风韵为一体,几千年来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清代末年,罗山皮影戏开始流传海外。上世纪9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派学者来调查相关资料,并在其校刊和日本有关媒体作以介绍;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也曾前来录制演出全过程,向全球播放,产生广泛影响。
罗山皮影传统剧目有《三国演义》、《杨家将》、《包公案》、《岳飞传》等,这些剧目大部分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爱憎分明,饱含劳苦大众的朴素情感,很有感染力。
小时候,农村文化娱乐方式较少,因演出费用较低和贴近劳苦大众等原因,农户人家逢上结婚、生子等喜事,都会请上一出皮影戏来庆贺。庙会上,皮影戏更是主角儿,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前来观看,几千人的场面相当壮观。这时候更是小孩子的节日,当然,吸引我们的不是皮影戏本身,而是热闹的氛围和遍地叫卖的零食。后来,稍微大一点,开始懂戏了,便成了戏迷,对《岳飞传》很是痴迷。听着慷慨激昂的演唱,看着影幕上激烈的打斗,恨不得自己也变成舞台上的小人,同岳家军一起上场杀敌,更想练就一身功夫,保护岳飞免遭奸人暗算。
独特的演唱形式
罗山皮影之所以流传千年,是因为它具有影人制作精良、配乐旋律流畅、唱词雅俗共赏、舞台搭装简便等特色魅力。
罗山皮影演出班社一般由5~8人组成,行头和道具不像其他剧种那么复杂,皮影戏共有200多个影像头和100多个影像身,相互可以搭配使用,最多两只箱子就可全部盛下,俗称“一担箱”,皇帝太监、文武百官、飞禽走兽、山石花木、楼台亭榭,应有尽有。影像制作以水牛皮为原料,加工后呈透明状,然后绘上各种人物、动物图像,其造型粗犷,栩栩如生,乡土气息浓郁,近年来广受收藏爱好者青睐。
唱腔是罗山皮影的最大特色。它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是融汇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音乐唱腔高亢激昂,雅俗共赏,通俗易懂,颇具豫南民俗语言特征,大人小孩都能哼唱,使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艺人表演戏路丰富,文武并唱,旋律明快,节奏感强,兼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韵味,独秀于中国戏曲之林。
罗山皮影的表演是以一块长2米、宽1米的白布作影幕,表演时,利用灯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显现在影幕上,观众从背面观看。演员根据剧情的发展,操纵连接在影像上的三根竹棍,使影像不断变换动作,来展示人物的举止动静、喜怒哀乐。表演过程中要求演员动作衔接紧凑,一气呵成,且边操纵边配音。要想娴熟地把影像玩于股掌之间,并非易事,考验着演员的基本功。业界有句俗语:“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讲的就是操作的难度。皮影戏表演时主要用唢呐、锣、鼓、板等当地乐器,极具本土特色,也更贴近群众。
1-3.罗山皮影
刻不容缓的传承
罗山县周党镇田河村董冲组的箱主(演出社老板)董泽义,今年已75岁,从业20多年,对于罗山皮影戏的兴衰,他很有感触。
据他介绍,农村皮影演出人员一般都是像他这样的农民,主要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他刚从业时生意十分红火,逢上大型活动,有时可连续唱上一个月,忙的时候,插秧都顾不上,每年基本上可演出250天以上,但现在却很少了。
董泽义的感受,笔者从罗山县文化局得到证实,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皮影演唱、雕刻等传统艺术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已不如上个世纪繁荣。民间艺人逐渐减少,许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相继去世,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青黄不接,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皮影艺术濒临失传,不少有价值的口授剧本面临流失。目前,全县戏班只有58担箱,从艺人员400余人,其中申报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中国民协会员6人,省市级民协会员11人。加强罗山皮影戏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
令人欣慰的是,罗山县文化局已采取多方措施,积极开展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据罗山县文化局文艺股股长秦翔介绍,目前该局已制定“十二五”保护规划,大力培养皮影戏后继人才,改进皮影演唱、雕刻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创作新剧,使皮影艺术贴近现代生活、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逐步将皮影艺术打造成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业,打造罗山对外的一张经典文化名片,让这个舞动千年的精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