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胃贴敷方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肠激素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1-05-26黎耀东李凯利
陈 茜, 黎耀东, 李凯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ic paresis,DGP)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其发生率高达50% ~70%[1],且呈上升的趋势,病情较轻者生活质量降低,血糖也难于控制;重者其生命受到威胁,病死率增加。近年来,不少学者[2-4]发现胃肠激素——血浆胃动素(MTL)、血清胃泌素(GAS)及胰高血糖素(GLC)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和发展。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拟定健脾和胃通腑导滞的中药糖胃贴敷方进行穴位敷贴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并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胃排空时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胃肠激素水平等指标,探讨其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疗效。旨在开拓治疗DGP的有效方法,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一般资料 入选者为2009年8月-2010年5月期间我院住院糖尿病患者7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31~78岁,平均(53.5±7.4)岁;糖尿病病程5~28年,平均(17.84±5.75)年;DGP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45±0.42)年。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3~77岁,平均(54.7±7.8)岁;糖尿病病程6~29年,平均(16.27±6.02)年,DGP病程5个月 ~2.6年,平均病程(1.38±0.45)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5],并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1)确切的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上;(2)糖尿病患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消化不良症状(早饱、腹胀、恶心、呕吐、厌食、嗳气、纳少、便秘),且持续2周以上;(3)X线钡餐检查有胃收缩无力、蠕动减弱,胃钡条排空率<30%;(4)治疗前1周未服影响胃动力药物。
1.1.3 排除标准 (1)有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2)肝、胆、胰、胃、脾、十二指肠器质性病变(溃疡、幽门梗阻、肿瘤等),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等情况;(3)皮肤过敏等,或其它原因不愿意接受该方案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糖尿病基础治疗,控制饮食,适量应用降糖药或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再予以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穴位贴敷方:白芥子40 g、法半夏25 g、苍术 30 g、丁香 20 g、生姜 30 g、细辛 50 g、甘遂 25 g、延胡索30 g。贴敷方法:上述药物共研为末,调和成膏装瓶备用,每穴0.2 mL,胶布固定贴于穴位,隔日1次,每次贴敷2~4 h后取下,5次为1疗程。穴位选择:足三里、胃俞、中脘、神阙穴、阴陵泉、脾俞。对照组患者口服多潘立酮片,10 mg/次,每日3次,餐前0.5 h服用。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 观察临床症状,包括:早饱、腹胀、恶心、呕吐、厌食、嗳气、纳少、便秘等,根据症状显著程度参照WHO有关标准进行评分(用同一语句提问,无症状记0分;在提示下有症状,或程度很轻,不影响生活和工作记1分;主动说出症状,正常生活尚能维持记2分;症状频繁,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记3分;症状严重,病人异常痛苦记4分)。积分比=〔(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3.2 胃排空时间测定 于治疗前1 d及停药7 d后分别用钡餐法进行胃排空时间测定。检查前晚开始禁食禁水12 h,于次日早上进行钡餐检查,观察钡剂从胃中全部排空所需要的时间[6]。
1.3.3 实验室指标 在患者入组和治疗结束时分别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及餐后2 h的血糖、血浆胃动素(MTL)、血清胃泌素(GAS)及胰高血糖素(GLC)。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测定采用微柱法。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胰高血糖素(GLC)、血浆胃动素(MTL)的测定使用新疆润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美国R&D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仪器使用安图2010酶标仪。
1.3.4 安全性检测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大便常规和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常规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呕吐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胃蠕动或胃排空时间正常(<4 h),胃钡条排空率≥7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胃蠕动较前明显增强或胃排空时间较前明显缩短(4~6 h),胃钡条排空率≥5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胃蠕动增强或胃排空时间较前缩短,胃钡条排空率≥3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胃蠕动或胃排空时间较前无改变,或胃钡条排空率<30%。
2.2 临床疗效 治疗后治疗组3例治愈(8.57%)、12例显效(34.29%)、16例有效(45.71%)、无效4例(11.43%),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1例治愈(2.86%)、4例显效(11.42%)、18例有效(51.43%)、无效 12例(34.29%),总有效率为65.71%。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胃排空时间变化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胃排空时间(T)为(181.13±38.32)min,治疗后为(145.15±41.54)min。对照组治疗前T为(179.47±36.42)min,治疗后 T为(138.96±40.97)min。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症状改善明显。治疗后治疗组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腹胀、恶心、呕吐、厌食、纳少、便秘等症状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或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 <0.01。
症状 治疗组(n=35)对照组(n=35)治疗前 治疗后早饱 1.48±0.97 0.87±0.53★ 1.37±0.96 0.98±0.92治疗前 治疗后★腹 胀 2.14±1.05 0.63±0.62★△ 1.96±1.02 1.05±0.88★恶 心 2.05±1.13 0.65±0.57★★△ 1.95±1.05 1.04±0.76★★呕 吐 1.34±0.89 0.55±0.50★△ 1.45±0.76 0.95±0.81★★厌 食 1.56±0.98 0.65±0.48★★△ 1.60±0.68 1.16±0.78★嗳 气 1.81±0.87 0.84±0.67★★ 1.76±0.91 0.90±0.70★★纳 少 1.76±0.94 0.64±0.56★△ 1.69±0.89 1.15±0.85★便 秘 2.06±0.97 0.48±0.45★★△△ 1.93±0.95 1.09±0.53★总积分14.20±7.80 5.31±4.38★△ 13.71±7.22 8.22±6.23★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比较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显示,两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6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 h的胰高血糖素(GLC)均有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患者血糖得到控制后,GLC水平也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后血浆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说明糖胃贴敷方能明显降低患者的MTL和GAS水平,改善胃动力。见表2。
2.7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的异常,治疗组有2例出现贴敷位置局部灼热起泡现象,停药后均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胃肠激素在消化道内分布广泛,对胃肠运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能与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有关[2,8]。MTL是调节胃肠运动的主要激素,能选择性引起消化间期移行复合运动(MMC)Ⅲ相的强烈收缩,促进胃排空[3]。GAS可破坏自发和MTL诱发的MMCⅢ期活动,使空腹样胃肠运动转变为食后样运动。GLC不仅抑制胰岛素分泌,引起高血糖,加重其胃肠病变,而且作为胃动力的抑制性激素,不仅抑制胃肠蠕动,还可引起胃电节律紊乱。目前通过饮食治疗、血糖控制、促胃动力药改善临床症状、增加胃运动功能、胃电起搏、手术等治疗可延缓DGP进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胆碱能激动剂、新型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等。但是,西药治疗效果缓慢,且副作用多,患者不能耐受,停药后患者病情易出现反复,或因价格昂贵难以普及;胃电起搏治疗尚有争议,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痛苦。循证医学已证实促胃动力药物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首选药物,但该类药物副作用多,患者不能耐受,而且远期疗效较差,停药容易反复。说明西医治疗在糖尿病胃轻瘫上并没有很好的措施。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变化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 <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空腹GAS/(ng/L)餐后GAS/(ng/L)空腹MTL/(ng/L)餐后MTL/(ng/L)空腹GLC/(ng/L)餐后GLC/(ng/L)治疗组 35 治疗前 145.4±39.6 128.2±27.3 412.2±127.4 393.5±147.7 287.2±136.5 310.4±127.8治疗后 102.7±28.5**△△ 93.3±26.5**△△ 287.1±86.4*△△ 263.7±96.3*△△ 224.4±87.7*△ 246.6±114.2*△对照组 35 治疗前 144.8±37.9 127.8±29.7 413.3±125.9 389.8±146.4 289.5±134.4 314.5±128.3治疗后 120.5±31.4* 108.2±28.6** 348.5±113.7* 321.3±113.4* 221.1±131.2* 243.6±116.9*
贴敷方由白芥子、法半夏、苍术、丁香、生姜、细辛、甘遂、延胡索组成。方中白芥子,具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通络止痛之功效。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生姜,味辛性温,能散寒发表、温中止呕,和胃降逆。生姜配伍半夏,生姜温中止呕,能制半夏之毒;半夏辛温性燥,善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苍术,味辛主散,性温而燥,健脾燥湿,化痰解郁。丁香,味辛性温,温中止痛、和胃降逆,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故而涤荡胃肠积滞,温阳祛寒散结。甘遂,苦甘寒,破癥坚积聚如神,祛胃中水结,尤能利水。延胡索,温则能和畅,和畅则气行;辛则能润而走散,走散则血活。诸药通过经络穴位和药物作用的双重效应,于足三里、胃俞、中脘、神阙穴、阴陵泉、脾俞[9]等穴位敷贴不仅通调足阳明胃经及胃腑的气血,而且使各药物循经达胃肠,起到健脾除湿、化瘀导滞、行气和胃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苍术既能对胃肠道运动进行双向调节,同时还有降血糖的作用;丁香能改善胃肠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肠黏膜的吸收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细辛所含的挥发油有解热、镇痛作用;半夏能明显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食物的排空。从现代研究来看,穴位贴敷给药也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10]。
本研究发现,糖胃贴敷方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缩短胃排空时间的同时,也促进了患者MTL和GAS的显著下降。研究表明,糖胃贴敷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既能显著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减少胃排空时间,又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给药方便,副作用小,且标本兼顾、重在治本,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姜荣钦,张德宪,白春英.糖胃康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114-116.
[2]刘 云,孙 岩,薛绮萍,等.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及发病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3):290-293.
[3]王青青,张爱珍,徐端珩,等.2型糖尿病胃轻瘫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4):324-325.
[4]Tripathi BK.Diabetic gastroparesis[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1999,47(12):1176-1180.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789.
[6]邓伟明,钟秀驰,简小兵.“养阴健脾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39(6):34-35.
[7]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李浩旭,秦晓民,鲁 彦,等.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12(12):88-90.
[9]赵 政,傅立新,王春毅.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治疗及疗效评价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98-700.
[10]刘未艾,叶德宝.穴位贴敷疗法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04,3(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