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水军的组建与壮大
2011-05-26
本刊记者 曹 凛
蒙元水军的发展从无到有,随着西征中亚、欧洲,蒙军有了“炮水手元帅”与造舰大匠职称,说明水军有了初步建制,到灭金时水军实力得到增强,而与宋水军长达40年的纠缠,元水军力量空前发展,元统一中国后发动了对日本、西沙和南海的远洋战争,水军船只状况的查验水准也不断得以提高。
早期蒙水军
1184年前后,成吉思汗率蒙军进攻草原敌人蔑儿乞族时,需要渡河作战。当时成吉思汗无水战部队,过河乘坐的是临时用藤木皮革等捆绑而成的木筏船、以浮囊作为辅助浮力的浑脱舟等。临战前,成吉思汗治下军吏察看这些过河船只的建造质量:筏船由十数根长圆木排列而成,木筏排木两头用皮革和细藤等穿孔捆绑,因圆木粗细不匀,军吏察看筏木柱间是否存有缝隙,如有命船匠用七八寸长短的木榫楔入和猪鬃草等束薪填补紧密,以免河水渗漏进船底;浑脱舟多为前尖后方船型,军吏巡检浑脱舟四周捆绑的牛羊浮囊数量是否充足,浮囊是否充气,浮囊口捆扎是否紧闭,浑脱舟两侧是否有捆绑牢固的数根竖木做护栏,以免风浪大时人员与物资颠跌入水(见《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P109及《内亚游牧民族的船舟》(陈庆隆))。
军吏将巡视情况汇报给成吉思汗:这些舟船可运送大批士兵渡河,但船上无法装备战斗武器,只能作为浮渡运载工具。成吉思汗知悉后扬长避短用骑兵打败了蔑儿乞族军队。
1206年,成吉思汗率军远征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地区的古强国花剌子模时,大船匠张荣(1158-1230) 领军匠随军作战,1208年军至莫兰河,他监督大批汉人工匠在当地日夜伐木造船,一月后 “缚战舰百艘”,交付使用前张荣陪同高级军吏巡察船队状况,军吏见不同于“巨筏、革舟、木筏”等以往蒙军的简陋,战船结构坚固,具备一定防御能力,船底采用中原水密隔舱设计,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个舱区,有利于蒙军分批乘坐,船尾甲板处用厚木板搭墩,设置固定炮台,可安放一座回回炮,四周用臂粗的长木搭架,木板钉牢,起隐蔽作用,还能遮光挡风,下雨时,雨水顺木槽流落船外。
蒙军打败花剌子模军后,张荣因督造战船100艘而立功升任“炮水手元帅”(《元史》卷151),又称“大匠张公”(《西游记校注》(蒙古史料四种本)下)和“兀速赤”,所谓兀速赤,是指能够制服水的人(见《元史语解》卷22)。
1211年,蒙军主战场转至金国方面。限于北方地势条件,金兵没有强大水军,但局部战争有时因地势原因金国又不得不配备内河战船,蒙元军队针锋相对设立了“炮水手军”与“船桥军”的建置,即以军匠首领身份负责造船架炮的工作。1214年薛塔剌海被任命为“炮水手元帅”(见《元史》卷151),1232年高丽应蒙元要求提供了大型军船30艘水手3000人,配合蒙军攻打金国首都汴梁(见《高丽史》记载)。
1234年窝阔台灭金后,蒙军集中精力与南宋进行战争,水军的力量随着战争的深入而不断壮大:如1235年蒙军造木筏偷袭宋舰,蒙军塔思部将刘拔都儿战前查勘木筏状况:木筏坚实宽大,遇到风浪不会变形,一些大木筏配备船帆,但见船帆由长方形木框制作,长宽约一丈,上面捆扎蔑蓬,厚而结实。水战开始,蒙军有帆蓬的舟筏借风力驶近汉水江面上的宋舰,打了宋水军一个措手不及,元水军取得了胜利(见《元史》卷119)。
1236年蒙军围困湖北今县,(《鹤山集》卷29)记载:宋将奏报“蒙军自枝江、宜都境上,伐竹木毁庐室,斧斤之声日闻,直欲为渡江计”,蒙军拆宋境民房造船。期间蒙军监吏察看的主要是建船进度、船只兵力运输量和船只坚固情况,很少对船只作战能力提出什么要求。
由此可知,蒙元水军的建立一开始是依靠自己力量,制造的多是“巨筏、革舟、木筏”,由各军中的炮水手和工匠操办,相关监吏督验造船。后来,元朝监察御史王惮(1227-1304)上奏《论大作水军事状》:“招募两淮黄河上下并南人归顺者,兼用其力,船舰一依宋法”(见《秋润先生大全文集》卷86),元水军开始以虏获宋战船为主,充实水军战船力量。
1255年,元在金沙江与宋水军作战取得胜利,收缴宋战船200艘(《元史》卷154)。由于金沙江宽阔,江水汹涌,暗礁众多,元军监吏上船仔细察看收缴船只状况以备己用:战船大多宽大,不受河岸宽窄限制;船身坚固厚实,可经受一般性礁石刮蹭力;船上多配备桨舵和蓬帆,因为在金沙江里船队行驶,如果没有舵,船就会失去控制,触礁遇险,而沿上游溯流而行,必须挂帆或人工拉纤才能前行。
至忽必烈即位前,蒙元军队虏获的宋船有蒙冲、战舰、粮船等,种类庞杂,加上朱清张 的数百艘海盗船,元水军体系初显端倪:水军编制成立了水军元帅府、水军万户府和千户府、炮水手元帅府、炮手军匠万户府等。水军还拥有炮水手工匠与弩军工匠等。
忽必烈即位前后的水军
1257年宋沿海制置使吴潜奏报元军将领李 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大量招募南人工匠建造战船与宋作战(《许国公奏议》卷3),由于当时江南两淮地区宋水军力量强大,这一情报并未得到南宋朝廷的重视,使得元军顺利拥有了自己的先进战船,足以与宋水军抗衡一时。元朝制造船只的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海州船匠制造的船舰仍是元承宋制“一依宋法”,元宋时期江浙一带的中型战舰多为刀鱼船,如《宋会要辑稿》记载:“措置合用刀鱼战船,已行画样,颁下州县”,宋朝李心传编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还记录下了刀鱼船的具体船型数据:“尾阔可分水,面敞可容兵,底狭尖可破浪,粮储器杖置之簧板下,标牌矢石分之两旁。可容五十卒者,而广丈有二尺长五丈。”元监吏依照宋船匠提供的图样数据,审核新船是否符合标准:但见船体以龙骨为主构架,一些舱壁四周还设有肋骨,其先进的造船技术令元监吏叹服。
忽必烈重视水军力量的建设,1260年即位后,元水军实力开始迅速壮大。忽必烈任命解诚和张荣实各为水军万户,统领全国水军。其中解诚为两淮及荆襄地区的水军将领。解诚还兼都水监使,负责查勘战船质量与作战河道选择工作。《元史》卷165记录解诚:“解诚,易州定兴人,善水战,从伐宋,设方略,夺敌船千计,以功授金符、水军万户,兼都水监使。焦湖之战,获战舰三百艘。” 焦湖即今之安徽巢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而船在巢湖水乡犹如马在草原,是当地必备代步工具,解诚将缴获来的300只宋船集中到藏舟浦水域,然后对300艘船只进行 “体检”,结果有喜有忧:多数战舰结构良好、船舱宽大,少数船只破旧老化安全性能差,武器装备不全。解诚命部下对不合格的船只实行修补改造,配备好动力和武器设备,以装备元水军。
1266年,元将董文炳在河南与湖北共造战舰500艘;同年山东统军副使王仲仁造战舰于汴梁(见《元史》卷6)。这几处新船造好后,各地监吏对新船进行了船型验收,并将查勘结果汇报给了解诚。
都水监使解诚考虑到船只要运输大批人马的情况,要求在船体甲板及上层建筑的开敞部分装设至少高2尺的安全护栏或舷墙,并以不妨碍桨橹正常操作为准。防护栏安装到了这数百艘的战船上,实战中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
1273年东海的朱清张 率他们的海盗船队投靠元朝,元丞相伯颜派董士选率监吏查勘这500只海船质量,验收结果令董士选十分满意,良好的船只状况也为完成以后的运送国宝和海上漕运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年,《元史·世祖本纪》“刘整教练水军五六万及于兴元、金州、扬州、汴梁等地造船二千艘”。刘整字武仲,宋人,曾以18骑攻下金国信阳,后以所领15军、州户30万投诚元朝,南宋为此丢失大半个四川,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刘整还在襄樊为元朝创建了一支强大的水军,使南宋依据“襟江带海”建立起来几道水上防线的巨大优势荡然无存。
早在1268年,陕西与四川行省就造战船500艘,交付刘整使用(见《元史》卷6),刘整深知南宋的水军实力与战略思想:“巨浸湍流,盖今日之长城也;楼船战舰,盖长城之楼橹也”(见《历代名臣奏议》宋末尚书章谊书),因此查勘新造战船后,提出了未来要大量建造“水哨马”“拨都兵船”等轻灵快舰以应对宋楼船战舰的策略。
经得元世祖忽必烈同意,1273年刘整在各地造船2000艘,船造好后监吏查看船只质量:这些战船多为轻便型快舰,船体狭长,船板多用各地优质木料如杉木、樟木和楠木等制成,粘补缝隙的采用麻丝、熟石灰与桐油混合料,桅帆与船舵一应俱全,由于元朝重视对镔铁兵器业的发展,战船还依据刘整要求安装了突火枪、回回炮和强弩等中远程武器。
这2000艘战船为刘整取得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襄樊战役的胜利立下大功,大大缩短了元灭宋的时间。襄樊战役刘整指挥“水哨马”“拨都兵船”等轻灵快舰船队利用炮弩等多次突袭敌军,南宋楼船大多连在一起缺乏机动性,且宋楼船无顺风时依靠人力划桨船速缓慢,宋水军以失败告终。
水军攻打缅甸、占城与爪哇
1276年元统一中国后,远洋航海频繁,和平交往是元朝远洋活动主基调,但军事讨伐和扩张也占有一定比例。1281年攻日舰队第二次铩羽而归后,忽必烈把注意力转向了南海与西沙诸远洋海域。1283年11月元将也罕的斤“于阿昔江、达镇西阿禾江,造舟二百”以断缅军水路。船建好后,监吏查看船况:船木由当地工匠砍伐的昆甸木、楸木和缅甸榉木等当地硬木制成,可长时间抵挡火攻;船梁由一根硬木贯穿船体,过险滩时碰撞到江岩崖石,不会轻易散架;船只还配备了长短不一的多根船梢,可同时撑船前行而互不干扰。
监吏查巡船只状况后,新船交付元军使用。也罕的斤率军乘坐这200只战船冲破缅军象阵、骑兵和步卒的三重防线,砍杀背负置短枪数十的战楼的百数头战象,击杀万余人,攻入缅甸江头城,取得局部战争胜利。1286年忽必烈再派千户张成“敕造战船,将兵六千人征缅”,于次年荡平缅甸,“乃定岁贡方物”(见《元史》卷210》)。
1282年,占城(今越南)国王不甘臣服于元庭,扣留了途经占城去往马八儿国(今印度)的元使船,忽必烈大怒,以“既服复叛”为由,派元帅唆都“发淮浙福建湖广军五千,海船百艘战船二百五十”讨伐占国。水军船队在广州港集中,由监吏做最后的船质统一验收核察(见《元史》卷210》)。
监吏上船查勘舱壁板的拼接质量:只见舱壁板的横向板列相互间开有凸凹槽,凸凹槽增强了舱壁的整体刚性,避免了舱壁板列的相对错位。这种先进的拼接技术,在中国宋代及以前都没有记载或古船文物出土,令监吏大开眼界,广州当时已拥有高超的造船技术,并能造远洋大海船,元朝来华的旅行家伊本在《伊本·巴都他游记》中记载:中国大商船高四层,“每一大船役使千人”:可载水手600人、士兵400人,“此种巨船只在中国的刺桐(泉州)或广州制造”。
元朝水军从广州港出发到占城港,于次年6月打败占城水师,国王逃居山中藏匿。唆都水军也损失惨重,没有一举侵灭占城。1284年占城国恢复向元纳贡政策。1289年两国恢复正常关系。
爪哇国位于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东南,海上军事地位极其重要。1292年忽必烈派大将史弼、亦黑迷失、高兴率福建江西湖广三省两万士兵、舰船千艘,远征爪哇国。2月,舰船千艘齐聚福建泉州后诸港,由元著名水军将领及四下西亚南亚的远洋航海家亦黑迷失,率泉州市舶司的监吏查看船只质量。
据《元史》卷11载:泉州1281年对海船已是 “止令输税,不再抽分”,即船至国内他处只交行商税,证明泉州当时已是中国海关的总关,监吏查验船只状态与货物价值的经验也非常丰富。
亦黑迷失率市舶司监吏验看远洋战船的船壳是否坚固,船上动力设备是否配备齐全。监吏还验收饮用水柜设置,要求远洋船只必须都装上水柜,水柜安置在船中两桅之间的底舱(船体最安全的位置),监吏察看水柜的密封性能是否良好,水柜大小是否符合130到190立方尺的设定容积,取水开口是否在水柜顶部,开口木盖是否封口紧密,以防饮用水变质。
监吏还察验水军居住舱,发现很多船舱过于狭窄,密封性能差,舱门矮小,紧急情况下士兵难以快速集结。亦黑迷失重新设计了船舱大小并扩大床榻间距的方案,命船匠翻修居住舱,以适应远洋渡船人体的基本环境需要。
亦黑迷失邀请回回炮手军匠阿老瓦丁副万户来泉州查验船上回回炮的质量,阿老瓦丁察看炮座是否牢固,石弹数量是否充足,炮轴在炮架上转动是否灵活且转动角度大,固定在轴上的长杆“梢”是否数量多,一般说来梢数越多,抛射的石弹就越重越远。
针对发现的问题,船匠对船只进行了加固修补,多数战船添加了回回炮装置。千艘战船焕然一新,水军等待起航远征,朝廷为确保舰队顺利出发,在1292年6月紧急颁布了暂禁两浙、广东和福建的商船出海的告示。舰队与爪哇军作战至1294年,忽必烈去世,元水军随即返国,对爪哇国的远洋征战也以不胜告终(见《元史》卷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