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011-05-24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李国彦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李国彦
《哈佛商业评论》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将知识与技能协调和整合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导企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由过去的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升级为信息、知识和文化。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表现为如下特征:独特性、创新性、长期性、融合性以及延展性等。
1 我国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1.1 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状况
根据财富中国网站公布2010年公布的数据,中国500强2009年的营业收入达13.7万亿,这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9%,而这些公司拥有的总资产则高达65.3万亿,但是这部分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的8.7%,总量是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分布上,世界500强中,我国上榜的54家企业中,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行业中,或是国家垄断性行业居多,而制造业所占得比例去非常少,而世界500强中其他国家的企业制造业居多,如果不是国家的扶持或其他原因,我国在世界500强中的比例就非常小了。从盈利能力来说,排名中国第一的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盈利率为2%,而同期埃克森美孚的盈利率为7%。在科技投入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国外许多大企业相比较,我国现代企业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见。虽然我国企业也采取了诸如重组、合并等多种方式,但收效不大,原因尤其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足。
1.2 企业文化的缺乏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拥有那些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所内含的核心价值观是无法进行复制与模仿的,正是由于这种特征使得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而我们中国,正如邓羊格(2008)认为中国企业的短板之一在于缺乏“源动力”的“修养和尊重”。很多中国人之间互相藐视,互相妒忌,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自己缺少企业员工也就缺少员工的概念,这样的企业团队则是一盘散沙,很难形成高效务实的团队。
同时,诚信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厉以宁认为一个国家信用体系的崩溃不仅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害,使社会资源受到极大浪费,也会造成运营规则的极度混乱。从“朔州假酒”到“奶粉事件”再到“重庆大桥垮塌事件”,由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的重大案件近年在中国不断发生。很难使企业在人民心中树立品牌形象,这就是企业缺乏诚信的突出体现,企业缺乏诚信,就会对产品生产不负责任。消费者不依赖你,你也就很难发展。
正如2004年“中国乘用车品牌竞争力报告”公布的结果显示,高达96%的中国汽车消费者都主张中国必须发展品牌汽车。但是由于对目前国产汽车质量缺乏信心,愿意购买中国品牌的消费者仅为55.7%,如果剔除关税等价格因素,这个比例还应大幅下调。
1.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董事长诺曼奥古斯丁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种在不断变化,另一种被淘汰出局。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Burgelma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D.L.Barto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能力、管理系统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其相互作用形式可表示为下图:
著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1年首次提出“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创新活动可以是下述活动之一:(1)生产新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3)开拓新市场;(4)开辟和利用新材料;(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总之,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形成过程,也包括新发明的应用和实施过程,还应包括新技术的商品化、产品化的扩散过程,也就是新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
目前,虽然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从2007年来看,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37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而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R&D经费总额的71.1%,这表明我国企业对于国外技术的引进依赖程度较低,但在技术创新能力从整体上还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1)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创新的经费少,风险大,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尝试。(2)研发能力不足,目前我国99%的企业没有研发开发机构。有些大企业有研发机构,但研发经费只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0.82%,个别商品也就为3%,而许多世界500强都超过了10%。(3)缺乏高素质人才。以中小企业为例,出于成本的考虑,这些企业不去雇用高学历人才,而是大量使用低学历人才。而有的企业则为家族式管理,员工极度良莠不齐,很难从整体上使企业更上一个台阶。(4)缺少科学管理。虽然我国企业组织形式也呈现了多样化趋势,但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当前一关以上(54.3%)企业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另有24.8%的企业采用“母子公司制”,还有少数企业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和“多维立体制”等新型组织形式,这表明企业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然而组织创新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
图1
2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重视技术创新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一是通过合作研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合作共建以及企业与企业合作研究。通过合作,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从互补的人力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效应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部分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的局面。
二是建立完善的多渠道企业学习机制和技术创新能力激活机制。为了有效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信息,企业应与合作方形成持续的知识网络关系,加强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三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内在动力包括利益驱动、市场或社会需求拉出、企业员工的推进力,企业形象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外在推动力包括科学的推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政府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积累和提高的动力。
2.2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是加强员工的修养。道德修养和尊重他人是文化熏陶的结果。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修养,有修养的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这样企业就一团和气,否则一盘散沙,斗志涣散。一个团队如果没有文化和修养基础,是没有学习力和战斗力的,也不可能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沃尔玛的基本信仰就是“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每天追求卓越”;而惠普的文化理念则是“我们信任并尊重个人”,可见员工修养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是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石。新的经济理论则更认为诚信是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世界500强企业树产的核心理念都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比如沃尔玛的成功就在于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形象,诚信的服务和团队协作精神。而今社会正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信息的传播将越来越透明和迅速,任何缺少诚信的行为将会被传播到消费者中,势必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三是要加强企业的内部合作。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企业的凝聚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规章制度的完整,清晰的职责界定是必要条件。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合作,就要规范程序,使工作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各部门更加合作。同时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克服狭隘的利己主义,实现企业的良好逆转。
2.3 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许多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战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有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行家里手;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使自己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4 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第二,恰当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第三,注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第四,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是中国企业创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第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第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
[1]蔡洪滨,张琥.中国企业信誉缺乏的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6(9):85.
[2]韩德昌.公司战略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
[3]刘世锦,杨建龙.核心竞争力一企业重组中的一个新概念[J].中国工业经济,1999(2).
[4]笪可宁,赵希男.论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
[5]胡恩华.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6]卢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与打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