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N的QoS技术应用研究
2011-05-24单滤斌虞有池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
单滤斌,虞有池(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0 前言
分组传送网(PTN)虽以分组交换(PS)技术为核心,且具有传统SDH传送网的某些特征,但在本质上仍属IP承载网络。PTN与传统IP网络的重大区别是承载业务的多样性,以及能满足传统电信业务高质量的传送要求。PTN除了承载传统业务如文件传输协议(FTP)、万维网(WWW)等简单业务外,更多、更重要的是承载实时性强、有高带宽和低时延要求的语音及视频等业务。
传统SDH传送网络以电路交换为核心,使用固定时隙承载业务,能够保证优质、无差别的端到端通信服务。但这种无差别服务方式的带宽利用率较低,网络只具备管道输送特征,无法成为可运营的网络。
传统IP网络对所有IP报文都使用“先进先出”的无差别处理策略,并“尽力而为”地将报文送达目的地,但却对在传送过程中产生的可靠性及时延性等问题不做任何保证。
显然,业务的可靠性要求PTN应具有可靠的服务能力,承载业务的多样性又要求PTN应能根据业务特性在服务质量和网络带宽耗用上取得平衡。也就是说,PTN必须具有服务质量(QoS)特性,而QoS特性正是PTN较传统SDH和IP网络的重大区别和进步。可以说,没有QoS技术就没有商用的PTN,因此对PTN的QoS技术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PTN的QoS服务模型选择
QoS是指数据通过网络时的性能。QoS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监控,使用流量分类、着色、监管、整形、网络拥塞管理与避免等技术,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最终达到针对各种应用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PTN保留分组交换核心,采用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T-MPLS)技术,将面向无连接的数据网络改造为面向连接的数据网络,以实现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传送。
基于T-MPLS的QoS技术能对区分服务 (Diff-Serv)和集成服务(Int-Serv)2种服务模型提供支持。
1.1 MPLS Diff-Serv模型
传统IP网络的Diff-Serv模型,主要是通过携带在IP分组报头的QoS参数信息来指定自身服务类别的。网络通过QoS参数信息,对报文的服务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并作相应处理。
Diff-Serv模型以流的 “聚合类”(即具有相同QoS服务类别的分组集合)为服务对象,对分组进行“粗粒度”分类(如IP报文的源和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等)服务。Diff-Serv模型只在网络边界上进行分类、标记、监管和访问控制等操作。核心路由器只需进行简单的流分类,并加以识别和按类处理即可。因在网络规模扩大时无须增加额外的功能和处理,因而Diff-Serv模型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MPLS Diff-Serv在对QoS支持方面与Diff-Serv类似,所不同的是MPLS网络是通过MPLS报文头中的实验(EXP)值携带 Diff-Serv单跳行为(PHB)来实现的。T-MPLS是通过在网络入口点将数据包划分为不同的转发等价类(FEC)后打上相应标记(label)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
在IP网络的Diff-Serv体系中,将传统IP分组中的业务类型 (ToS)字段重新定义为DS(Differentiated Services)字段,通过标记分组的DS字段来申请不同等级的服务。网络中的各节点根据该字段对各种业务采取预先设定的服务策略,保证相应的服务质量。
基于MPLS的Diff-Serv就是通过将DS的分配与MPLS的标签分配过程结合来实现的。
在MPLS网络边缘缺省的情况下,将IP报文的IP优先级直接拷贝到MPLS报文的EXP域;但在ISP不信任用户网络或ISP定义的差别服务类别不同于用户网络时,则可以根据一定的分类策略,在MPLS网络边缘重新设置MPLS报文的EXP域,而在MPLS网络转发的过程中保持IP报文的ToS域不变。
1.2 MPLS Int-Serv模型
传统的IP网络Int-Serv模型主要是通过资源预留协议(RSVP)信令进行网络资源预留达到保证服务和负载控制的目的。
Int-Serv模型的核心是RSVP协议,它能够提供绝对有保证的QoS。RSVP运行在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每个网络节点上,并监视每个数据流,以防止其消耗超出预留的网络资源。RSVP使用“软状态”概念,以此反应网络拓扑的变化、更改或释放资源。
PTN通过MPLS流量工程 (MPLS-TE)技术实现Int-Serv模型。MPLS-TE在网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网络流量合理引导,达到实际网络流量负载与物理网络资源相匹配,间接地实现网络的QoS。
MPLS-TE把Int-Serv模型中的RSVP信令扩展为RESVP-TE,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协议在网络中运行,为数据流建立有带宽保证的路径。
MPLS-TE通过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S-IS)协议收集路由信息,如:每条链路可配置的带宽(最大物理带宽及最大可预留带宽),通过IS-IS扩展泛洪这些信息生成流量工程数据库(TEDB),在流量入口建立标签交换通道(LSP)路径时指定LSP所需要的带宽,通过基于约束的最短路径优先(CSPF)计算出满足带宽、时延等要求的路径,RSVP-TE根据计算结果建立路径。
1.3 服务模型选择
在PTN中,一条端到端的业务通常是按照图1方式完成传送的。
图1 业务传送方式示意
由图1可知,业务由用户侧进入网络,先通过伪线层(PW)完成业务的统一封装(PTN采用IETF定义的PWE3协议,实现多业务的分组化封装,保持传送网与业务网的相对独立)。通过MPLS隧道层嵌套多个同路由的PW业务路径,在传输过程中确定流向和流量,构成端到端传送通道。多个MPLS隧道层形成段层,对应于光纤链路。整个PTN分层模型包括PW、MPLS隧道层和段层。
从QoS的角度考虑,在PTN的实际运行中,需要根据用户侧和网络侧的特点选择服务模型。在用户侧,可考虑采用MPLS Diff-Serv模型。在网络侧,主要考虑PW和隧道层的QoS问题,根据基于链路资源的规划是共享还是预留,合理选择T-MPLS Diff-Serv、TMPLS Int-Serv或2者相结合的MPLS DS-TE服务模型。
1.3.1 资源共享下的Diff-Serv模型
在多个用户共享网络资源的情况下,PTN使用Diff-Serv模型来确定转发优先级级别,使节点能够对业务实现差分转发。
PTN通过MPLS-TE与Diff-Serv相结合产生了E-LSP和L-LSP 2种技术,它们均可实现Diff-Serv模式,其比较见表1。
表1 E-LSP和L-SLP技术的比较
如图1所示,Ingress节点通过MPLS标签中的EXP字节或Label来识别数据包不同的CoS级别,Transit节点根据优先级进行不同的转发处理。
每个业务流根据优先级别的不同享受不同的QoS服务。这种方式实现简单,但也存在着以下缺点。
a)资源共享导致了多个同优先级之间的业务流竞争资源的问题。若按照高峰流量配置带宽时,会导致带宽浪费;若按照平均流量配置带宽时,则会导致拥塞与丢包现象。
b)在网络规模较大时,业务流需要经过多个链路,而这些链路所分配的带宽是很难实现完全匹配的。因此会出现有些链路带宽相匹配、有些链路带宽分配不足的现象,难以保证端到端的QoS。
c)L-LSP实现复杂,需要使用信令来分配标签,可扩展性差。
1.3.2 资源预留下的Int-Serv模型
在业务流需要独享带宽资源时采用MPLS-TE技术,网络通过RSVP-TE信令在Ingress和Egress节点之间建立专用TE隧道,这个隧道是有带宽保证的。
RSVP-TE用于在一条路径的各节点上进行资源预留,支持MPLS标签分发,并在传送标签绑定消息的同时携带资源预留信息。如图1所示,Ingress向Egress发送Path消息,Egress在收到Path消息后产生Resv消息返回Egress,同时在沿途的Transit节点上进行资源预留。
MPLS-TE技术能有效地管理带宽资源、改善网络服务质量,但其带宽管理无法做到基于业务的类别。如果在一个隧道中同时存在着EF、AF及BF业务,在竞争资源时将无法保证EF、AF的QoS。
1.3.3 MPLSDS-TE模型
MPLS DS-TE(MPLS Diff-Serv-Aware TE )是 Diff-Serv机制和MPLS-TE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QoS机制,以实现在差分服务网络上进行全路径的资源预留。
MPLS DS-TE在一个MPLS隧道上采用Int-Serv模式并应用MPLS-TE技术,而在隧道内的每个PW再采用Diff-Serv模式,根据优先级(如EF、AF及BF)来区分、转发数据流。
MPLS DS-TE充分利用了Diff-Serv模式的可扩展性和Int-Serv模式的显示路由能力,是解决PTN QoS的有效技术,其网络资源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得到最优化的利用。
2 PTN层次化QoS(H-QoS)技术
2.1 H-QoS技术基本概念
QoS技术虽能解决单节点报文转发的服务质量问题,但当PTN复杂时就必须引入H-QoS技术。
DSL论坛TR-059协议定义的H-QoS的基本模型,主要包括分类器、流对列、Session级调度器、VC级调度器、VC Group级调度器、VP级调度器及物理端口级调度器。
H-QoS操作过程为:感知数据流类型并对数据流进行报文分类,根据分类结果进入相应级别的调度队列,通过逐级调度器的调度最终解决网络拥塞问题。
与传统QoS相比,PTN设备提供的H-QoS具有以下2个优点。
a)多级的调度机制实现了基于端口、业务及PW的调度,更加细化了QoS的控制粒度。
b)多级的流量控制机制实现了基于端口、业务及PW的流量控制,更全面地控制了业务的QoS质量。
通过支持H-QoS技术,PTN设备可以实现在多用户接入情况下的带宽质量分级,分别控制单个业务类型、单个业务接入点、多个业务接入点及单个业务或多个业务的总带宽,同时差分业务和用户,实现整个网络的端到端QoS。
2.2 H-QoS技术应用
以下以PTN最为常见的3G Node B基站和以太网业务为例,描述H-QoS技术的应用。
2.2.1 3G基站ATM业务H-QoS技术的应用
ATM业务传送示意见图2。PTN设备通过E1端口分别与4个Node B建立ATM反向复用 (IMA)连接,接收来自Node B的ATM业务。PTN设备将ATM业务进行端到端的伪线仿真(PWE3)封装后,通过LSP隧道层嵌套跨越PTN传送到对端PTN设备。对端PTN设备对PWE3解封装后,将ATM业务通过ATM STM-1光口传送给RNC。
图2 ATM业务传送示意
在该案例中,Node B1和Node B2为一用户组,Node B3和Node B4为一用户组。Node B传送的业务类型包括实时语音业务、信令和数据业务,分别通过PW1、PW2和PW3来承载。不同用户组的PW通过不同的隧道(Tunnel)来承载。Node B1和Node B2 PW嵌套于LSP Tunnel1,Node B3和Node B4 PW嵌套于LSP Tunnel2。
ATM业务策略指定示意见图3,业务类型与主要的ATM策略见表2。由图3可知,在用户侧,PTN设备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指定不同的ATM策略。在网络侧,PTN设备为不同的PW及Tunnel分配不同的带宽,满足不同业务、不同用户组的带宽要求。指定PW策略为网络侧流量指定调度策略,以及为不同服务类别(CoS)指定不同的流量控制参数及报文丢弃方式,以实现差异化的QoS服务。
表2 业务类型与主要的ATM策略
2.2.2 以太网业务H-QoS技术的应用
以太网业务传送示意见图4。PTN设备通过FE接口将来自某用户的以太网业务(包含VoIP、IPTV及数据3种业务类型)接入到PTN中,并通过层次化的QoS技术,分别为该用户的不同业务类型提供不同级别的QoS保证。
以太网业务策略指定示意见图5。在该案例中的用户侧,单个用户的不同业务具有优先级,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不同业务可带宽共享,实现统计复用。
PTN设备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指定不同的服务策略(见表 3)。
图3 ATM业务策略指定示意
图4 以太网业务传送示意
表3 以太网业务类型与主要的服务策略
在网络侧的处理方式和第一个案例相同,区别在于此案例仅为单个用户配置1条Tunnel带宽即可。
3 结束语
图5 以太网业务策略指定示意
QoS是PTN区别于传统SDH传送网的核心技术,是PTN中业务服务质量的保障。QoS技术的差分化服务特性,使传送网在节约带宽、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使运营商找到了根据用户服务要求差分收费的新的赢利方式,这应是QoS技术带来的一个良好的副产品。
[1]龚倩,徐荣,李允博,等.分组传送网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