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度与立意

2011-05-23马宪章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辐射聚焦角度

马宪章

[关键词]角度 聚焦 辐射 想象

[提要]作文的灵魂在立意,立意的灵魂在角度。且角度的选择贵在思维的创新: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和联想。

作文如做人,一个充实而有光辉的生命,其贵在选准了实现和体现生命价值的角度,同样,一篇兴会淋漓而回肠荡气的佳作,妙在选准了取材和立意的角度。角度是文章构思的出发点,是源头,是因;而立意则是必然的归宿,是活水,是果。所以说,角度是唤醒文章立意、开启写作思路、打开材料仓库的一把钥匙,也是体现文章个性与创新思维的根本。如此,才能使写作主体的潜在力、想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写出一纸新颖,一纸风格,一纸多彩,一纸个性。对此,我认为,作文贵在:一情独往选角度,万象俱开巧立意。

一、角度·立意之心理与思维特质

不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写作伊始,最重要的是寻思(立意),既要深入材料本身,进行思维聚集,点击思维兴奋点,选择最佳角度,又要从特殊的现象中提炼出普遍的规律,把平淡和肤浅的思想升华到一个适当的高度,这就是立意。对此,写作者要善于自我营造写作的心理氛围,如刘勰所说的:“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其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诵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亦是说,写作的境界是由物我对立到物我两忘而“神与物游”。其思维过程是一个由聚焦而辐射的反复动态过程,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多向度运思——正向与逆向,纵向与横向,内向与外向等,这种写作的审美心理宗白华说得更简洁:“静照是一切艺术及审美活动的起点。”“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美学散步》)

作家王蒙说“没有思想上的纵横驰骋也就没有了文学。”道出想像联想在写作和阅读中的重要性,想象就是思维的旅行,是由此物到他物的飞翔。只有自由联想,“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才会“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借此,就我的写作和教学经验,谈谈写作角度的选择和寻思的过程:

面对考场作文,特望同学们不要恐惧,而要静坐凝思,将思致紧锁在文题上,抱定题目任凭四面八方地想(借想像联想),新意自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而且一种新意酿出另一新意,如此辗转生发,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到一点意思,就随即用三五个字(小标题)记在草稿纸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把能想到的都记下来为止,这就是考场作文的“畅想期”,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再仔细衡量一番,就小标题进行选择理出一个线索,便为提纲,这时文章轮廓已具。每个小标题为一段的总纲。顺次写下去,但要想好一段写一段,想好一句写一句,有时,在写时新意又涌出,就马上修改。这样,一路写去兴会淋漓,便有意到笔随之乐。可谓:“为情造文”耶!

总之,这个精神性的自由创造活动,可概括为:抱定文题凝神聚焦寻求写作的切入点(角度),继而依点立意酣畅辐射涌现小标题,最后选点理序,安排材料进行写作。其立意的心理极致与思维运行,可表示为:

二、写作角度的理论指向

选择就是创新。立意角度的选择,便是作文创新的关键,它直接关乎文章的成败。行文贵在多角度立意和多角度剪裁,所以考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立体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培养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和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敢于独辟蹊径,想前人之未想,发前人之未发,写前人之未写。但其角度的选择应关注以下三点:

一是,要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由表及里,入题的角度要小。因越是真实的,越能使人突发奇想,写作从小而实的角度切入,小题大做,文章才能以小见大,使主题深刻。正像诗人华滋沃斯说:“一朵微小的花朵可以唤起我不能用眼泪表达的深思。”真乃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二是,要深思慎取,新颖别致,平中见奇,构思的角度要新。因文贵创新,只有创新,才会不落虚套,才有奇思妙想,如郑板桥所说:“领异标新二月花”。

三是,融入真情,紧随时代,关注发展,关注现实,注重思辩,主题的开掘角度要深。如鲁迅所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如此写去,文章才有厚度、深度、高度,方显大度。

三、可资借鉴的几种立意方法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船山遗书?夕堂永日绪论》)可见,立意对文章写作的主要性,而且立意要正确、集中、新颖、深刻。因“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到四大范畴里去,就是情、理、事、态。‘情指喜怒哀乐的主观感动,‘理是思想在事物中所推求出来的条理秩序,‘事包含一切人物的动作,‘态指人物的形状。”(朱光潜《谈文学》),这就启发我们,文章的立意角度可以有:立意于人,立意于物,立意于理,立意于事等多种方法。

为方便论述,先列一则材料:

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身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于心不忍,便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

第一,立意于“人”(既可以是个体的人,也指处世为人之道)。该材料若着眼于人生,则是“不是一悉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又可诠释为“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由幼蝶的生命历程,可见,生命历程中的磨难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第二,立意于“物”(指器物、环境之类)。该材料若着眼于“蛹壳”,则引申出任何一个事物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或者说任何一个事物都要遵循自然法则。

第三,立意于理(指哲理,也包括一般的原理)。该材料,若着眼于哲学原理,可如此立论:其一,要尊重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不可揠苗助长。由蛹到蝶实质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其二,由小孩的“好心”与蝴蝶成长的结果,可见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不可以外因代替内因。

第四,立意于事(就是以事物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往往与“立意于物”与“立意于理”密不可分,这里无须赘述。

总之,如上所述立意贵在要展开联想,多角度寻思。在寻思中:

一要捕捉和推敲题眼(中心词和修饰语)。二要吃透文题的隐含信息(如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三要依据哲理分析。如近三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都是关系型的,都要从哲学辩证的角度去立意。四要紧跟时代步伐,寻求新认识。方法是只要我们多向文题发问,立意则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如“人多力量大”,试问“人多就力量大吗?”便引发出两个立论点——人才的问题和团结的问题。又如“知识就是力量”试问“知识就等于力量吗?”便导引出“力量”源于要有知识的人去展示、去实践。再如“固执己见”的新解——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就应固执己见,如一些官员,之所以晚节不保,就是因为缺乏“固执己见”的立场和观点,这不是化贬为褒的新解吗?

另外,还可通过解析汉字结构来立意。如“自信”,《说文》中解释为:“信”是“言语真实”,那么,“自信”就是守信之人才是站立之人,由此生发,可从道德和精神层面上成人而立意。又如2005年湖南高考卷作文:“跑的体验”与“跑”相关的词是“慢”,着眼偏旁,可知与心情有关,即“慢”指心情而不指速度,亦是说只要有好心情,就能跑得快,这个心情既可以是学习的心情,也可以是工作的心情等,由此生发,个体心理素质与工作氛围是成功的保证。最后,我们还可巧借教材例子提炼观点和选择材料。如2005年全国卷(3)作文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我们可利用教材中谭嗣同的人生追求立论。

综其全文,一篇佳作,贵在角度的选择和立意的新奇,贵在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合理的想像和联想,对此,写作主体要:学会聚集→深入挖潜→探求新意。

猜你喜欢

辐射聚焦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策略研究
某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