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不应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圣经”
2011-05-23赵忠良
赵忠良
摘 要:课本中的知识不总是完全正确的,它会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中,认识进一步深化而得以修正和完善。因此,让学生天天去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将来的成长并不会带来好处。
关键词:课本知识,血液循环,理论错误,心脏,日本研究,酶。
当我们发现一些课外书中的知识与课本不一致时,如果你问你的学生:你们会更相信哪一种是对的?你的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课-本!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非常崇拜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课本上的知识无疑是最最标准的答案。因此课本也就成为了学生心目中永远的“圣经”。
可是,下面我讲的例子,也许会改变“课本上的知识永远是对的”这种错误观点。
大家都知道人体血液循环的知识吧!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哪里?答:心脏呀,这还有疑问?是心脏的跳动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事实上,我们的七年级教材里也是这么描述的:“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北师大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人教版)”。可是早在2007年,有一个叫吴俊善的人在凤凰网论坛发表署名文章《简述现代现代医学血液循环理论的错误》,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唯一动力器官提出了质疑。洋洋洒洒上万字,他从多个方面对现代医学理论一些不能解释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质疑,部分摘要如下:
(1)从力学角度分析,身体向外射血的压力绝不是一个心脏所能承受的。我们知道一个心脏的正常压强只有16 Kpa,这是很微弱的压强,一只手握住它就可以使之失去搏动功能。而在实践中(或一些影视画面中),刽子手杀人时,人的血液喷出的高度有2米多,根据生理学的理论值,血液的粘滞系数是水的4~5倍,就是说它在流动中的阻力是水的4~5倍。血液能射出两米多,如果换成水,应当射出10多米高才对。一个十马力的泵的扬程也不过十几米而已,一个16 KPa心脏怎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压力?
(2)从能量角度分析,现在流体力学中常把粘性流体在圆管道中的流动称为泊肃叶(Poiseuille)流动。但他指出:现代医学把泊肃叶定律引进血液循环计算公式中是不严谨的,因为泊肃叶的公式是关于液体在无弹性的硬体圆管中的流动阻力的计算公式,而血管中的血液是在有弹性血管中流动的,它的管腔不停的变化,血液在流动过程中要损耗许多能量。即使血液在动脉血管中流动的能量是由心脏提供的,那么,血液由动脉进入毛细血管后,动力就已经完全丧失了,根本无力推动血液在静脉血管中继续流动。
(3)从病理上分析:我们知道,右心室衰竭,静脉血液依然向总静脉方向回流,这说明静脉血液回流不仅是由心脏产生负压造成的,也说明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不仅仅是心脏。
(4)从生理分析:我们知道,门静脉中的血液是由大肠、小肠、胃、脾等器官输送过来的静脉血液,它与右心房、右心室在动力上是没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即便右心房产生负压,也不会对门静脉中的血液产生影响,然而门静究竟流向了肝脏,而且还有相当大的压力。如肝硬化病人因为肝细胞硬化,不能接收由门静脉输送过来的血液,致使产生肝硬化型腹水,乃至胃出血,食管出血,这一切都说明门静脉的压力是很大的,而这种压力不是由心脏压力传导过来的。
……(其余略去)
在该文章中,尽管吴俊善没有给出自己完整的理论解释,同时一些批驳现代医学理论的偏激言语受到了持不同观点的学者的指责,但他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如他自己说的:“理论界有一种很坏的学风,一种学术理论一旦成立,不管对错,推翻起来就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人对这种理论不进行怀疑,也不愿意进行怀疑,他们只愿意顺从的接受。更可悲的是,很多人也不允许别人推翻这种理论。(1)他们出于某一种目的,要维护现有的理论体系。(2)谁家孩子说谁的爸爸好,这种理论体系下培养出的医学理论人才,维护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也是不奇怪的。想想当年的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就遭到了教会的疯狂剿杀。
我们正在对这种不同观点的争论结果拭目以待中……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6月5日,新华网发表了一条《日本研究人员发现酶的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开端》的新闻。对血液循环理论提出了新的观点。现摘要如下:
新华网东京6月5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脊椎动物血液循环开始的机制,即血液开始流动并非由于心脏搏动,而是一种酶像剪刀一样“切割”附着在血管内壁的红细胞,从而使血液开始流动。
京都大学生物学教授濑原淳子率领的研究小组利用斑马鱼的受精卵,在世界上首次拍摄到了红细胞开始循环时的情形。根据拍摄的图像,血管外生成的红细胞移动到血管內部,附着在血管内壁上。虽然心脏搏动已经开始,但是红细胞仍然停留在血管内壁超过一个小时,之后才一下子流动起来。
这一研究结果已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网络版上。
这一新闻似乎印证了吴俊善先生对现代血液循环理论的怀疑。毕竟,哈维(Harvey)发现血液循环现象已有400来年了。哈维时代的解剖学研究条件与现代医学手段不可同日而语。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科学理论还将不断被补充和完善。
看完这个例子,你有什么感想?想一想为了考试我们想方设法让学生记住的那些课本上的知识,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是不是都是些永远不可置疑的真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自然是很重要的,因为书是迄今为止研究成果的总结。但是,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新规律,探索和运用新规律。一味地拘泥于现有的书本知识,无疑是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初衷。科学需要权威,当然也会不断产生权威。但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又蔑视权威,科学是在对权威的不断扬弃之后才得以健康发展的。
我想,还是用爱伊斯坦的一句名言来阐述我的观点: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师,至少我们不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把课本当作心中永远的“圣经”。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创新,学会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凤凰网论坛:bbs.ifeng.com,《简述现代现代医学血液循环理论的错误》,吴俊善,发表于2007年7月28日。
新华网:www.news.cn,新华新闻《日本研究人员发现酶的作用是血液循环的开端》。发表于2010年06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