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1-05-23张楠
张楠
[摘 要]:情境教学己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但大量的情境不一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新课程的情境教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所以要创设能涵盖教学主要目标而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典型情境,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清晰的对话过程。为此笔者通过教学素材的收集,典型素材的确立,典型情景的选取、创设和应用实现了对部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理。笔者通过实例对情景的选取、创设和应用进行了翔实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目标和原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典型情境、情境教学
1、问题的提出
1.1新课程教学应重视情境教学
钟启泉教授在“第五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指出“只有情境化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理想的教学,而现代教学发展的方向,就是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景化教学。”笔者在百度上搜索“情境教学”、“情景教学”的相关网页,两者都达到500万条以上,可以作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重视情境教学的一个佐证,事实上强调情境化教学己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
1.2新课程的情境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混乱,经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对学习内容一般认为容易理解,可以接受教材介绍的知识,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然而当要求学生具体表达一下某节教材的内容时学生的表述常常不太清晰,由此笔者认为教材中大量的教学情境虽然都很好,但它们有时缺少整体性,需要教师对之进行加工和完善。
1.3典型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钟教授进一步指出:“教育不是表演,而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学情境能把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学生对这个教学情境会更熟悉,就容易展开相关的讨论,从而充分地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使学生对相关学习任务的理解更有整体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2、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2.1课题界定
笔者研究的典型情境是这样一种教学情境:
从内容上看,典型情境必须符合两点:(1)能涵盖教学的主要目标。有别于一般的教学情境往往着眼于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典型情境能涵盖教学的主要目标,这是一个教学情境成为“典型情境”的最重要的特征;(2)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学情境的作用仅仅是课堂的引入,气氛的渲染,缺少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只有能从情境中找到实实在在的问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的教学情境才能成为典型情境。
从形式上看,典型情境需要符合以下几点:(1)具有趣味性。能让学生心灵以触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2)具有简约性。它是一个简洁的材料,这样这个情境在教学时不会喧宾夺主,在后续的学习和应用中容易被成功地再现,才可能成为回顾时记忆的触发点和应用时迁移的出发点。(3)具有可行性。能满足目前通行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的需要。
“典型情境”相比一般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情境的内容具有更为明确的要求,因为这是典型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由于典型情境涉及多项教学任务,随之也产生了形式上的一些新的要求。
2.2理论依据
(1)认知迁移理论
美国学者罗耶的认知迁移理论认为人类的记忆是一种高度结构的贮存系统,人类是以一种系统方式贮存和提取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质量取决于知识结构的“丰富性。所谓“丰富性”是指知识结构内各“单元”之间大量的相互联结的数量。根据这个理论,人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则经过整理,这种结构必将更为有序,更为整齐。要进行有效的整理就要对知识进行“领会”,对之进行充分的探讨与研究。运用典型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直接作用于有效的教学资源,配以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下的实践与探究,其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典型情境进行多方位观察和思考的过程,十分有利于知识的结构优化,有利于建立各知识模块的相互联系,可以对知识进行高效的“领会”。所以说运用典型情境进行教学是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下的活动的良好平台。
(2)范例教学论
根舍因是西德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针对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所造成教材庞杂、学生负担过重、青少年的智力受到严重摧残、教学质量急剧下降等弊端提出“范例方式教学论”。根舍因认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式下,必须打破完整的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原则。其基本观点是改革繁琐的教材内容,充实根本的、基础的、本质的内容。“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进行教与学。”“典型例子的教学”不是为例子而教例子,而是通过典型的教学例子,让学生理解非典型事物即一般事物。学生根据一个问题领域或一门学科的若干例子去掌握一般,用已掌握的一般去理解更多的特殊事物。为此,笔者把范例教学法理解为:使学生能依靠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范例式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在教学要求上做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作为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客体的教材相结合;在教学程序上要遵循由典型事例的个别特点推出同类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增强对待客观事物行动的自觉性的认识规律。根舍因认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断、迁移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