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阳明月坝:大唐遗风在 佛光映千年

2011-05-18李映福编辑

中国三峡 2011年2期
关键词:溪河寺庙遗址

文/李映福 编辑/陈 陆

1993年隆冬时节,由20人组成的四川大学三峡考古队开赴云阳。队员们负行囊、冒寒风兵分三路进行云阳县地下、地面文物抢救性保护与发掘工作。

云阳是三峡坝区淹没区第一大县,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考古工作任务繁重。我们考古队分成三路:一路出县城渡长江至龙角,调查沿江汉墓及汉代“朐忍”故址;一路顺江而下至故陵;一路逆长江支流汤溪河而上,再转澎溪河。重点调查汤溪河流域的云安盐场制盐遗址和澎溪河流域的李家坝、明月坝、高阳坝、明堂坝等遗址。

调查队在明月坝台地断崖边、河滩地上采集到大量板瓦、筒瓦残片,陶、瓷片,“开元通宝”钱币等遗物。初步判断这是一处以唐代堆积为主的遗存。

明月坝遗址外景

左:明月坝遗址佛殿基址遗迹

右:明月坝遗址建筑基地台阶(局部)。

明月坝位于高阳县走马村,北临澎溪河,与李家坝战国中晚期巴人墓地隔河相望。海拔高度132~145米,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台地东西长,南北窄,形如明月,故称“明月坝”。这个冲积台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又临江靠山,不仅交通方便,也易于获取各种自然资源,自古就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地。

出乎意料的发现

2000年10月初,四川大学生考古专业教师和99级本科生、进修生和外国留学生级成的考古队,开始对明月坝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发掘。此次发掘面积为3000平方米。

发掘区选定地临澎湖溪河的一级阶地,探方呈东西一字形排列。当清理完明、清地层,进入唐代地层时,出现了大量的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特别是直径达0.60的莲花覆盆柱础石、莲花纹阶条石等建筑材料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这是一处远远超出当初预料的保存完好、堆积丰富的唐代遗存。

虽然当时已是隆冬季节,但这一出乎意料的发现,不仅一扫田野工作的劳累,同时又让师生们产生了更大的期待。

为保证三峡工程淹没区抢救性发掘工作的顺利完成,保证三峡大坝按期蓄水,国家文物局集中了全国近半数以上的考古力量会战三峡。同时,又组织由著名考古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各发掘现场进行业务检查和指导。

专家组抵达云阳高阳镇考古现场,一爬上台地,就被出现在眼前的遗迹、遗物震惊了。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急不可待地纵身跳入探方。一边惊呼“不得了,不得了啦”,一边仔细观察各种遗迹现象。还有专家说:“没想到,没想到!这里还有如此规模的遗址!”更有专家急不可待地将遗址定性为“官署和园林相结合的遗址”。这些遗迹、遗物的确给专家们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明月坝遗址的发掘成果,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被评为2000年度“重庆市十大考古学发现”。此后经过2001、2002两年的工作,发掘面积近26000平方米,较为完整地揭露出一处包括道路网、衙署、佛教寺庙、民居、广场、墓地等遗址在内的唐宋集镇。

自由灵巧的唐代山林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唐代最为鼎盛。上至皇室,下到黎民百姓,信佛、拜佛之风十分盛行。佛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地区层面,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宗教艺术,成为大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唐代佛寺建筑遍布全国各地,但大多毁于兵燹战火或自然灾害。明月坝唐代集镇中发掘出的佛教寺庙基址,为我们复原分布于广大山区的中小型寺庙建筑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明月坝唐代寺庙分布于临澎溪河的一级台地上,由山门、佛殿、僧房、木栅栏围墙等构成。寺庙坐西向东,位于集镇最西端,与一条东西长约200米、宽1~2米的道路相连。寺庙以东的道路两侧分布衙署建筑和大量民居建筑。

山门位于佛殿正前方,因地势下沉有所移位。台基南北长约6米,东西宽约5米,高约0.15米,四周用石板围砌。根据台面上磉墩分布情况,可知山门为面阔一间、进深两间,有上下踏道的建筑。

明月坝遗址建筑遗址遗迹

明月坝遗址建筑遗址遗迹

上踏道已下沉变形。解剖该踏道时,在踏垛石下清理出上下相扣的邢窑系白瓷碗和白瓷盘各一件。碗、盘各为五葵口,胎质细腻,釉色均匀,是唐代白瓷中的佳品。就是当初举行奠基仪式时,有意识放置的祭祀品。

佛殿基址保存完好,台基用加工规整、厚薄均匀的陡板石包砌,石板接缝处外贴护石。台基高约0.5米,南北长17.4米,东西宽11.4米,台面上分布十五方础石。础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0.6米,厚0.24~0.26米,表面凸起直径约0.3米的柱痕。部分柱础石之间还保存有宽约0.15~0.2米的墙基石或砖。正殿北侧是副阶建筑,南北宽4.8米,东西长11.4米,低于正殿台面约0.4米。保存有四方柱础石,两个磉墩。根据柱础石、磉墩的分布规律,该建筑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设左右踏道,带副阶的移柱造殿堂。

佛殿是寺庙的主要建筑,是立塑佛像、菩萨的地方,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建筑空间以营造出佛教造像庄严肃穆、慈祥仁爱的视觉氛围,就成为唐代建筑工匠师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唐代中晚期出现的减柱法、移柱法,成功地解决了建筑中的这一难题。明月坝寺庙佛殿将内槽两前金柱后移两米,不仅加大了建筑工地内部空间,同时在视觉上又使立塑佛像的区域变得更加紧凑。

无论是保存至今的佛殿建筑,还是诸如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寺庙建筑,都表明唐代寺庙的整体布局以及单体的平面与空间结构,都十分讲究对称。西安大雁塔门楣上刻绘有一座带副阶的佛殿建筑,副阶位于佛殿左右两侧,十分对称。但明月坝佛教寺庙的平面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的结构、用材,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山区特点。明月坝寺庙虽然山门、佛殿依轴线分布,但僧房等建筑却布局于临江的一侧;佛殿的副阶建筑也不拘泥对称,只设于北侧;虽然设左右两个踏道,但结构却不对称。

寺庙建筑基址内清理出大量的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和一佛二菩萨石刻造像、石刻经幢、青铜鎏金佛像、佛珠等。

明月坝唐代寺庙位于集镇的最西端,背靠郁郁葱葱、树木环抱的走马岭,澎溪河水自西向东蜿蜒流经寺庙北侧。

寺庙不拘泥于对称严谨的布局观念,除山门与佛殿两大代表性建筑布局于一条中轴线以外,其他建筑都是根据地形变化来设计,既考虑到寺庙的功能,又做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峡江地区山林寺庙自由灵活的特点。

猜你喜欢

溪河寺庙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不断重建的寺庙
四川省南充市长乐初中螺溪河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钟力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美丽的泗溪河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