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鱼类的研究与报道应尊重科学

2011-05-18张博庭

中国三峡 2011年3期
关键词:中华鲟水坝渔业资源

张博庭

长江上,越来越少的刀鱼。 摄影/戚振林/CFP

当前,全球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过量。而目前能够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就是水力发电。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有限开发利用水电资源。由于我国的经济起飞的时间比较晚,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目前还比发达国家低三分之二。这使得我们国家的能源结构比一般的发达国家要差得多,以至于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排放完全不相适应。我们在GDP远低于美国的情况下,碳排放就已经超过了美国,我们在人均GDP远低于世界平均值的条件下,我们的人均碳排放就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值。所以这些都与我们的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不无关系。

然而,即便在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远远低于一般的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舆论却对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颇有微词。例如,在水坝建设与渔业资源的问题上,一些反坝的宣传未经证实,就变成了我们一些部门的“研究成果”。

水坝水库的建设决不是“破坏”而是“改变”了原有繁殖场的环境。并且,改变结果并不一定就是“造成了自然繁殖的困难”,也有可能使“创造了自然繁殖的新条件”。

责怪水坝的理由之一是“鱼类产卵繁殖需要特定环境,如水温、水流、底质等条件,在拦河大坝建设后,破坏了原有繁殖场的环境,造成自然繁殖的困难。”

这种说法是一种不准确的表述,完全不符合客观实际。自然的河流从来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鱼类都是在自然界的不断变化中演变着、生存着、发展着。岷江流域的大渡河被地震造成的多座堰塞水坝,变成了许多座天然水库(形成著名的九寨沟),也曾经存在着“在拦河大坝建设后,破坏了原有繁殖场的环境”的客观情况,但是结果如呢?若干年之后当地的鱼类资源,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的增加了。因为,原来的大渡河流域只有一种激流的生境,静水型的鱼类无法生存。而九寨沟的天然水库形成之后,不仅在水库的自然跌落段保存有激流的生境,而且在水库中,还增加了静水生境。这样当然会有利于更多种类的鱼生存、进化。

关于水库造成“水温、水流、底质等条件”的变化,对于鱼类的影响虽然有可能是不利的,但也有可能是非常有利的。例如,我们国家普遍都认为水库造成的水温下降,不利于鱼类的正常生长,因此,需要采取分层取水的措施提高水温。但是,最近美国一些专家则介绍说,美国新建设的分层取水设施,主要是为了提取水库底层的低温水,以降低河道的水温。由此可见,根据我们所考虑的鱼的种类不同,我国专家和美国专家对水库水温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措施则完全相反。显然,造成水体温度的变化,既有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有害的。关于水流、底质条件的变化,也会对不同的鱼类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可能是有利的,有的也可能是不利的。

即便某些不利的条件,通过努力也可以转化成有利条件。例如,我国长江葛洲坝水电站建设的时候,阻挡了中华鲟的洄游,但由于我们采取了人工培育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措施,多年来中华鲟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的增加了。除此之外,中华鲟自己也在葛洲坝的下游建立了新的天然产卵场,形成了适应新环境的自然繁殖。这些事实已经说明,水坝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因此,水坝水库的建设决不是“破坏”而是“改变”了原有繁殖场的环境。并且,改变结果并不一定就是“造成了自然繁殖的困难”,也有可能使“创造了自然繁殖的新条件”。

2010年6月22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长江宜昌江段开展2010年度中华鲟暨长江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摄影/刘曙松/CFP

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洄游性鱼类的阻隔问题,但是,也不能否认洄游性鱼类对生境改变的具有的适应性。

责怪水坝的理由之二是“拦江拦河大坝使洄游生殖的鱼类不能到达产卵场所,或产卵后鱼卵没有足够距离和时间孵化和完成早期的发育。”

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水坝阻隔影响鱼类的洄游是一种客观现实。人类自从建造水电站开始,就注重在重要的河段修建过鱼措施以便减小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洄游性鱼类的阻隔问题,但是,也不能否认洄游性鱼类对生境改变的具有的适应性。例如,我国葛洲坝建成之后,中华鲟就在长江下游建立了新的产卵场。这就是因为葛洲坝水电站的建立,改变了长江下游的水环境。经过水轮发电机的高速运转,对长江下游的水体产生了掺汽的效果,让长江下游的江水中的氧含量大幅度增加。加上三峡建成以后,加大了污治理的力度。光是三峡每天从长江打捞出来的垃圾就达2500吨。水质的改善和含氧量的增加,在长江的下游,创造了适应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有利条件。以前中华鲟之所以非要到长江上游产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上游的水流湍急,水质条件较好,江水的含氧量也比较高。只要我们满足了这些条件,就可以为某些洄游性鱼类,创造出新的产卵场所。

另外关于“产卵后鱼卵没有足够距离和时间孵化和完成早期的发育”的叙述,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曾有文章说长江上的一些鱼类,需要在江水中漂流四、五百公里才能孵化成鱼,然而,这个判断的真实性如何,我们先不去说,我们先分析分析所谓需要漂流四、五百公里的道理何在?文章解释说,某些鱼类产的卵,必须保持在水中漂流足够的时间才能孵化,所以,需要有四、五百公里的漂流距离。显然,鱼卵孵化的决定因素只是时间而与漂流的距离没关系。假设现在的长江上游,由于水流湍急每秒钟的流速是两三米,所以,需要有四、五百公里的漂流距离。然而,如果水库建成之后,河道中的流速减慢为每秒钟二三厘米,那么鱼卵的孵化距离,只需要四五公里就足够了。要知道,河道型的水库几乎从来都不会是静止不动,因此,只要我们在某些鱼类的产卵孵化期间内,适当的控制水库的泄水速度,就完全可以解决这个“产卵后鱼卵没有足够距离和时间孵化和完成早期的发育”的问题。

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对即将放流长江的6万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安装“PIT无线集成应答器”。此装置在中华鲟的体内100年不会损坏,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专业器材可以长期对这些中华鲟进行跟踪保护。 摄影/刘曙松/CFP

片面强调说水库建设之后“影响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并得出结论认为“水库导致渔业资源衰退”,完全是没有事实根据。

责怪水坝的理由之三是“大坝的落成提升了水位、水流速度变缓,改变了河床的生态,影响了鱼类的生存环境。”

这种说法更是片面的。水坝建成之后,水库中的水流速将减慢,但是,水电站泄水的附近区域的水流速往往并不会减慢。因此,实际当中水电站建成之后,会减少激流性水生物的生存空间,增加缓流性水生物生存空间。所以,激流性水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减少,而缓流性水生物的种群数量将会增加,但是,还绝不至于让某种激流性水生物无法生存。因为,一座水库建成之后,根本就无法完全让河流中的激流生境完全消失,鱼类总会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水域。特别是除了水库的泄水区域附近之外,水库肯定还有很多支流、小溪的流速,并不都会受到水库蓄水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即:天然水库的形成也扩大了水域面积,增加了水环境的容量,这无疑会给鱼类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因此,目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客观的现实是,水库建成之后,鱼类资源的总量不仅不会下降,而且会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在水库建成多年之后,总会形成大量适应新环境的鱼类种群优势。例如,我国新安江水库建设的时间较早,目前已经有50年的历史。对比水库建设前后,新安江水库水域的年渔获总量,累计增长的幅度已经超过的300倍。因此,片面强调说水库建设之后“影响了鱼类的生存环境”并得出结论认为“水库导致渔业资源衰退”,完全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还有人认为,是我国的水坝建设导致了渔业资源的衰退。但是,如果我们横向比较一下,就能发现这种结论存在着难以解释的逻辑漏洞。

美国的水电开发程度是70%多,而我国只有25%。只不过由于我国境内存在有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所以,我们国家的水电装机和发电量都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国家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程度却比美国落后很多。从数量上看,虽然我国的水坝总数比美国略多一些,美国是八万二千多座,我国是八万五千座左右,但是,从水库的总蓄水能力上来看,我们的却比美国要小一倍多。也就是说我国建设的大坝普遍都小于美国,我国水库的库容量远远小于美国。然而,目前我们国家的渔业资源的现状,却根本无法和美国相比。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渔业资源衰退的结症根本不是水坝、水库建设吗?

有些人把破坏渔业资源的罪名,强加给水坝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我国的大坝建设的高峰期主要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首次注册成为国际大坝委员会的成员国的时候,我国的大坝数量就是八万多座。后来我国的大坝建设主要是向大型发展,数量上的增加已经很少。根据建坝的时间分析,为什么我们大规模的建设大坝的时候,我们鱼类资源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减少,而是到了九十年代起才开始大幅度减少呢?这是不是也说明,大坝建设可能根本不是渔业资源枯竭的主因,而是我们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所出现的机械化捕捞技术提高造成的过度捕捞和水环境污染,对鱼类造成了巨大威胁呢?前面所提到的美国大坝数量也非常多,而且水库库容还比我们大得多。但是渔业资源却仍然非常丰富的现实,也证明了同一个结论。即:大坝和水库决不应该是鱼类资源衰退的主因,真正影响渔业资源的是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

有人说“近年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和专家学者一直试图阻止‘跑马圈水’、无序开发水电资源的行为,呼吁水电工程建设要听取水生生物专家和渔业管理部门的意见。”事实是,近年来正是由于国内外伪环保组织的指责我国的水电开发,已经严重地误导社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多燃烧数亿吨的煤炭以弥补水电被搁置、叫停的能源损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希望,我们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不要再继续宣扬那些违背科学的反坝谣言,用科学的态度和新闻宣传良知保护好我们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2010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重庆市民、大学生志愿者、鱼民代表和市区部门代表将鱼苗放流长江。500万尾5厘米以上草鱼、鲢鱼、鳙鱼、中华倒刺鲃鱼苗在两江汇流处放流到长江、嘉陵江中。摄影/钟桂林/CFP

美国俄勒冈州拒绝了布什政府计划提供的6亿美元水坝改造资金,原因是环保主义者认为改造方案将使数量日益减少的大马哈鱼受到更大威胁。 摄影/Jeff T. Green/GettyNorthAmerica/CFP

猜你喜欢

中华鲟水坝渔业资源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形形色色的水坝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筑水坝
探秘:中华鲟的
葛洲坝下:守护中华鲟繁衍的希望
聚焦 2017中华鲟放流
世界上壮观的水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