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野生中华鲟如何康复
2011-05-18张德志
张德志
2008年11月2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了先期用氨基酸和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和能量补充,后用不同喂食方法对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进行康复。主动摄食后,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健康状况得到彻底改善。该研究表明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的体能恢复可在中华鲟研究所康复车间的驯养池中得以实现。
中华鲟在池中游弋。 摄影/陈文
鲟形目鱼类由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辐鳍鱼类演化而来。世界上现存鲟形目鱼类共27种,其中有17种处于濒危或极危状态,9种处于易危状态,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这些珍稀鱼类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典型溯河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海、黄海、珠江和长江干流。20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航运、水体污染等诸多因素,其野生种群资源不断下降。虽然中华鲟在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水生保护动物,但从1981~1999年的19年间,中华鲟的幼鲟补充群体仍然分别减少了80%和90%左右。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中华鲟亲鱼,中华鲟研究所采用了不同的康复方法,以及不同饵料鱼的选择,在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的保护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野生鲟鱼驯养和摄食行为的研究,国外如美国和俄罗斯有所突破,但在中国对野生鲟鱼驯养和摄食行为的研究还很少。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华鲟研究所的康复车间4号驯养池中,科研人员对产后野生中华鲟亲鱼进行驯养康复,亲鱼能够主动摄食,这对产后野生中华鲟亲鱼重复利用和保护中华鲟亲鱼资源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鲟的生活习性,产卵前中华鲟亲鱼会停止摄食,产卵后回大海才进食。但科研人员也曾发现,产后中华鲟在长江中游已开始摄食。如何实现产后野生中华鲟亲鱼在人工环境下摄食,成为中华鲟研究所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使产后野生中华鲟摄食,科研人员先进行药物和能量供给,然后用不同喂食方法对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摄食予以促进,收到较好的效果。
左上:中华鲟研究所坐落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环境幽静。 摄影/陈文
右上:中华鲟研究所内的驯养池 摄影/陈文
左下:每个池子都有编号,并且砌成了圆角,有利于中华鲟繁殖康复。 摄影/陈文
右下:车间面积有数百平方米,考虑了阳光、空气、温度等诸多因素。 摄影/陈文
15龄亲鱼进驯养池
实验用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是中华鲟研究所于2008年11月21日在宜昌市庙咀江段捕捞的样本。该鱼为雄性,估计年龄为15龄,全长255cm,体长215cm,胸围102cm,腹围91cm,体重120kg。在中华鲟研究所康复车间催产池中进行人工催产后,科研人员将其转至中华鲟研究所康复车间4号驯养池中进行人工康复研究。
4号驯养池规格为10m(长)×9m(宽)×1.5m(高),池四周为圆角,避免伤鱼。驯养池配备了先进的制冷设备,可以对水温进行人工调控,使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生活在最适的水温中,有利于产后亲鱼的康复。
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采完精后,身体极端虚弱,在人工环境下无主动摄食行为,野生中华鲟对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均无摄食反应。根据这种实际情况,科研人员先期用氨基酸和抗生素进行康复治疗和能量补充,维持野生中华鲟的基本生存能力。
精心配制饵料,多种方法喂食
根据长期喂养中华鲟的经验,科研人员准备了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天然饵料为鲜活的鲫鱼、草鱼、鲢子鱼等,人工配合饲料为幼甲粉料。处理方法先将幼甲粉料加少量的水,做成200~300g左右的团状物。经过30天后,科研人员依次改用纯草鱼鱼肉、鲢子鱼鱼肉,直到主动摄食后用鲫鱼鱼块投喂。
中华鲟亲鱼转入康复车间4号驯养池时,科研人员先用氨基酸和抗生素进行康复治疗和能量补充,然后在固定场所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和天然饵料,野生中华鲟对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均无摄食反应。科研人员采用了三种喂食方法:强行塞入、嘴下引诱和主动摄食。
强行塞入和嘴下引诱没有固定的地方,主动摄食时投喂在固定场所。每天上午8点30分至9点30分和下午5点至6点期间,科研人员分别进行两次投喂。强行塞入分两个阶段,即先用幼甲粉料拌成团状物,将亲鱼翻过来用手伸进嘴内,待鱼将食物吸进时手才可退回来,软饲料吃15天后改喂鱼肉,鱼肉是不带一点骨头的。嘴下引诱是将新鲜的草鱼鱼肉放在亲鱼的嘴下,跟着鱼走,起先亲鱼不感兴趣,后来亲鱼将草鱼鱼肉吸进又吐出,来回多次,鱼肉没有腥味时立即更换。主动摄食后就在固定场所投喂鱼肉或鱼块。
中华鲟宣传展板吸引了市民观看。 摄影/刘华
2011年长江珍稀鱼类春季放流活动如节日一般吸引众多市民观看。摄影/刘华
定期药饵投喂及身体检测
亲鱼主动摄食后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药饵投喂,主要是给产后亲鱼补充维生素和抗菌消炎的药。身体检测是每日对野生中华鲟亲鱼体表和鳃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观察体表有无寄生虫(包括鳃内和口内)、有无生长水霉、有无擦伤、有无淤血及鳃丝的颜色。定期对亲鱼的体重、全长、体长、胸围和腹围的测量并记录。体重用电子吊秤称取,其他均用皮尺测量。胸围测量位置:从头部数第3块背骨板最高点,第2块侧骨板最高点;腹围测量位置:从头部数第5块背骨板最高点,第6块侧骨板。
表一 产后野生中华鲟对不同喂食方式的行为反应随时间变化
学生志愿者抬着即将放流的中华鲟。 摄影/刘华
工作人员在小心翼翼地搬运即将放流的中华鲟。 摄影/陈文
中华鲟体能的变化
科研人员发现,产后野生中华鲟对不同喂食方式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人工繁殖后的中华鲟身体极端虚弱,在人工环境下无主动摄食行为,野生中华鲟对天然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均无摄食反应。根据这种情况,科研人员先期用氨基酸和抗生素进行康复治疗和能量补充,维持野生中华鲟的基本生存能力,后用三种不同喂食方法对产后野生雄性中华鲟进行康复,强行塞入、嘴下引诱到主动摄食,强行塞入先用柔软的幼甲粉料,亲鱼适应后改为草鱼鱼肉。37天后改为嘴下引诱,21天后嘴下引诱成功;嘴下引诱成功32天后开始出现主动摄食行为,主动摄食后日摄食量逐渐增加,日摄食量从400g逐渐增加到最大值4160g,到11月底水温开始下降,日摄食量又逐渐减少。
产后野生中华鲟亲鱼进入康复车间4号驯养池后,长达一年的时间没有进食,身体逐渐消瘦,体型变得细长,胸围和腹围下降,亲鱼鳃的颜色变淡,游动速度缓慢,明显可看出产后亲鱼体能不足。科研人员给产后亲鱼注射250ml18-氨基酸和维生素C2ml:0.5g一支、维生素B61ml:0.5g一支、5ml福尔康注射液进行康复治疗和能量补充,维持野生中华鲟的基本生存能力,产后亲鱼游速缓慢无力,体表暗淡且比较涩。从2009年11月3日至2009年12月9日,科研人员进行强行塞入,由于亲鱼被动摄食,体能稍有好转,一段时间后亲鱼游速加快。嘴下引诱和主动摄食后,产后亲鱼身体健康状况明显好转,日摄食量逐渐增加,亲鱼游动逐渐有力,体重明显增加,胸围和腹围逐渐上升,产后亲鱼反应能力也大大增强。
2011年春季,140多尾人工繁殖中华鲟被放流入长江宜昌段。 摄影/陈文
野生中华鲟康复过程的思考
从表一产后中华鲟对于不同喂食方法的行为变化的全部过程可以看出,从强行塞入、嘴下引诱到主动摄食,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强行塞入时先要用柔软的幼甲粉料,既能使产后亲鱼吃进食物,又不伤其食道和胃,这个过程非常关健,是产后中华鲟先期吃食的适应过程。产后亲鱼游速缓慢无力,体表暗淡且比较涩,反应迟钝,强行塞入后期亲鱼游速加快,说明亲鱼对强行塞入的食物有所吸收,但亲鱼还是在池的中上层游动。从嘴下引诱到主动摄食明显可看出亲鱼体能发生很大变化,日摄食量逐渐增加,亲鱼游动有力,投喂时亲鱼在食场附近来回游动,主动寻找食物,并且在池的下层游动,说明产后亲鱼已经彻底恢复摄食。
从表一可以看出,产后中华鲟从转入康复车间到强行塞入前,产后中华鲟的体重、胸围和腹围都是明显下降的,虽然给产后亲鱼注射250ml18-氨基酸和维生素C2ml:0.5g一支、维生素B61ml:0.5g一支、5ml福尔康注射液进行康复治疗和能量补充,但也只能维持野生中华鲟的基本生存能力。在产后亲鱼嘴下引诱成功到主动摄食后,日摄食量逐渐增加,游动能力也逐渐增强,产后中华鲟的体重、胸围和腹围上升速度也随之明显加大,说明产后亲鱼通过摄食得到的能量已经超过了自身基础代谢量,身体开始储备多余的能量。研究表明,产后野生中华鲟在吃食后,身体健康状况日渐恢复,随着日摄食量加大,体质恢复速度明显加快。
另外嘴下引诱时要特别有耐心,因为亲鱼开始不吃,并且又在不停地游动,此时养殖员要不停跟着鱼走动,特别辛苦。一块鱼肉在水中也不能太久,时间长了没腥味鱼不爱吃,边走边换鱼块,直到鱼肉块被吃进去,只要嘴下引诱成功,主动摄食就不太远了。曾有文章介绍用导管喂食,通过导管将饲料送入产后亲鱼的食道下段,由于导管插入食道较深,致使其不能将饲料吐出,确保其进食。这也给救治野生中华鲟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法。
产后中华鲟亲鱼在强行塞入期间喂过柔软的幼甲粉料,那是被迫吃进的,但是对人工配合饲料没有任何摄食反应,但是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和成鱼都吃人工配合饲料。对于野生中华鲟能不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有待于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