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中华鲟2011年长江珍稀鱼类放流
2011-05-18摄影郑斌文梁相斌刘紫凌冯国栋
摄影/郑斌文/梁相斌 刘紫凌 冯国栋
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放流中华鲟。
中华鲟图片展览。
中国三峡集团领导与新华社湖北分社、宜昌市相关领导在活动现场亲切交谈。
受邀群众组成社会公众方阵。
4月14日,140多尾人工繁殖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中华鲟在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的湖北宜昌市成功放流。这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放流的13千克以上“重量级”人工中华鲟种群。
本次“2011年珍稀鱼类春季放流活动”中放流的140多尾中华鲟包括,人工繁殖的亚成体中华鲟1尾,体长175厘米,体重达100千克;2008年人工繁殖的中华鲟120尾,体长140厘米、体重13千克左右;2009年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20尾,体长100厘米、体重5千克左右。
春末,长江自然水体温度适宜、饵料生物量充足,此时放流有利于中华鲟存活。据了解,此次放流活动是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29年来第51次增殖放流中华鲟,也是中华鲟放流史上100厘米以上规格亚成体鱼放流数量最多的活动。
两次放流活动总计放流大规格中华鲟达400余尾。国务院三峡建委副主任、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在活动仪式上说:“今后将与宜昌市委等部门协商,把放流时间和地点固定下来,成为每年的节日,把珍稀鱼类放流活动打造倡导生态文明的平台、三峡集团公司的节日和湖北宜昌的绿色名片。”
据了解,中华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亿年。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野生中华鲟资源急剧减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从2008年起,持续了近30年的长江野生中华鲟的捕捞工作暂停。为确保中华鲟物种增殖的延续性和科学研究的连续性,中华鲟增殖放流工作没有中断。
在此次增殖放流活动之后,中华鲟研究所累计向长江等流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将达到500余万尾,这一数字占全国历年中华鲟放流总数的2/3。
本次放流的二代中华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子二代中华鲟种群,他们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华鲟研究所在2009年10月全人工繁殖获得。这也是继中华鲟研究所去年6月22日放流之后,中国三峡集团第二次将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放归到自然环境。
子二代中华鲟的体征、食性及适应性方面与野生中华鲟差别不大。雄鱼9年成熟,雌鱼15年。由于成熟年龄不同,同批次放流的人工繁殖中华鲟不易发生近亲繁殖,这对整个物种的发展都非常有利。为便于科研跟踪,放流的中华鲟还全部被标记了PIT芯片和体外T型双重标记。
当日活动还放流了2009年人工繁殖的体长在10~15厘米的胭脂鱼共3000尾。来自宜昌市的中小学生与志愿者也参与,用实际行动呼吁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宜昌市中小学生将胭脂鱼鱼苗放流到长江。
学生们兴奋地抬着中华鲟准备放流。
工作人员在放流现场引导中华鲟游走。
中华鲟通过特制的通道安全地滑入江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