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探究

2011-05-17刘淑艳车艳娟

关键词:观念作文语文

刘淑艳 车艳娟

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见仁见智,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改革,积极探索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与途径。小学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突破难点,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关于小学生的作文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明确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要明确。作文是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水平,写出自己的风格。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的观念要转变。作文教学通常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教学是以考试为中心,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填塞式的方法,明知学生的习作是抄袭的或者胡编乱造的作品,却也大加赞扬,给予较高的评价,因为这样的作文在真正的考试中往往会取得高分。而那些“写真事,讲真话”的学生作文却被教师丢在一旁,无人问津。想一想,这种观念、这种做法怎么会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更不能用考试的标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学观念不更新、不转变,作文教学要想成功异常困难。只有更新观念,作文教学才能算是在素质教育中“尽了分内的责任”,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劳动,无异于一种苦役”。小学生的作文教育亦是如此。作文是学生选择性、综合性、开拓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实,表达自身感情的智力活动。学生的写作是在思维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为写作文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至关重要。学生如果有了写作的兴趣或者写作文的自信心,书面表达能力就会快速提高。要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要使学生在作文时有内容可写,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得书面表达的乐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爱好

阅读是一条通向写作的成功之路。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爱好,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在学生有书可读的情况下,要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多作读书笔记,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阅读、勤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只有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素材和信息,在需要的时候才能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感生动、完美的表达出来。

四、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生活是写作教学不竭的资源。换句话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所以,写作必然要言之有物。那么物从何来?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学校,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都是语文学习的园地,都有内容可写,有文章可做。我们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广阔的天地,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認识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人们常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对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才会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随时用笔记录下来,养成用笔记录生活的习惯,这些也就成了学生日后写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作文教学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创造以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指导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语文的作为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观念作文语文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