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育活动课的再认识
2011-05-17李淼
李淼
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有智慧、有情感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就没有了德育。如:端午节,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我提倡学生收集端午节的来历,了解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时利用这些材料如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收集材料,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同时也配合教学工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这项活动中,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三、开展德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
1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题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
2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的目的,付诸于实践。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进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
3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的进行。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4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5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彩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未必是合理的,流行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即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是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6层次性质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7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式,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8乡土性原则。要想让德育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冲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的活生生的洋溢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师生共同立足的这块热土地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德育活动课是个实践性较强的事物,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