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

2011-05-16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矽卡岩铜陵矿床

常印佛院士 男,著名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地质勘查专家,1931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64年以前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勘查;1965~1974年,由地质部先后派往越南和阿尔巴尼亚从事援外地质技术工作;1978年以后,先后任安徽省地质局(后改称地质矿产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总工程师,现供职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1991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院长,2010年被合肥工业大学聘为教授。他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安徽省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

常印佛院士长期致力于矿产地质勘查和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大型地质勘查和科研项目(援外部分从略)。

在找矿勘探学领域:1952年他参加了地质部321地质队由郭文魁院士主持的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勘探工作,负责编制了“最终”地质报告,为矿山建设提供了地质依据;并在外围找到了贵池铜山铜矿和黄山岭铅锌矿,经后续工作证实为大、中型矿床。1957年以后,他负责铜官山外围地质勘查项目的技术工作,探明了一批铜矿产地,大幅度地增长了铜的储量,开拓了新的找矿前景,为铜陵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的扩建提供了资源保证。在此期间,他还组织实施了中国最早的一幅(铜陵幅)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地质部后来推行这项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1985年他在地质部太原普查会议上提出了普查工作历史发展三阶段的划分方案和在重要远景区开展立体地质制图的建议,得到主管部门的采纳,并在铜陵和大冶进行立体制图试点,虽因经费不继而中辍,但初步成果已显示了它在深部找矿中的生命力。

在矿床学领域:矽卡岩型矿床中经常见到一种似层状矿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其成因一直存在着同生与后生、内生与外生之争。常印佛院士把这些成层的矿体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研究,并引入层控成矿概念,发现沉积成矿作用和岩浆成矿作用在许多矿床中都存在,但在不同矿床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差异,在典型的沉积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两个端员之间,存在着一整套过渡型、复合型矿床系列,其共同特点是在矿体最终就位机制上,都与一些岩浆作用有一定的时、空和成因联系,并且常有矽卡岩共生,组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矿床家族。为此,他于1980年提议建立一个新的矿床类型或亚类“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这一认识越过上述成因上的“水”、“火”之争,丰富和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区域成矿学领域:常印佛院士于1963年即识别出近东西向的隐蔽基底断裂带是铜陵矿集区的主要控矿构造,这一认识至今仍有效地应用于该区地质勘查研究工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常印佛院士和他的同事们论证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主体部分位于南北两个基底的结合部位;在燕山期板内变形作用下,沿着这一结构性“弱带”发育成一条网络状断裂系统——长江断裂带,为区内一级控岩控矿构造;在次级隆起区、次级拗陷区和隆拗过渡区,分别发育了与高钾钙碱性岩浆岩有关的铜金矿化和与橄榄安粗岩系岩浆岩活动有关的铁、硫矿化以及具有过渡性特征的铁铜矿化,而在岩浆活动相对微弱地区,则出现低温型和沉积改造型铅锌银和菱铁矿等矿化;并由此建立了区内成矿的时—空—物质综合分布模式。通过以上剖析,提供了一个陆内成矿带的成矿模型,为中国大陆成矿理论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在区域找矿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某区内生矿化作用的几个问题》(1965)、《中国主要类型铜矿成矿与分布的若干问题》(1976,第二作者)、《关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1980)、《安徽安庆—铜陵一带铜矿普查工作的回顾与展望》(1985)、《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1991)、《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1998,作者之一)等。

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科技成就奖以及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在援外技术工作中,他被所在国分别授予二级和一级劳动勋章。

猜你喜欢

矽卡岩铜陵矿床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西藏甲玛矿床中高硫化脉的发现与意义
亲亲的鸟
试论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其实冬天不可怕
对涞源县南赵庄铅锌矿床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矽卡岩成因和矿床成因类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