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2011-05-15陆良县中枢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655600韩凤莲
□陆良县中枢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655600 俞 璇 俞 江 韩凤莲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一种以种子带菌及土壤传播为主的水稻新病害。该病上世纪70年代末在日本首先报道,80年代初在我国浙江发现,近年来随着种子市场开放,该病有发生蔓延的趋势。该病2008年6月下旬在陆良县中枢镇大泼片小海子圩首发,造成数百亩水稻减产,其中减产5%~15%,面积达10hm2。2009年6月2日科技人员田间调查时发现该病,立即向相关领导汇报,并邀请省植保专家亲临发病田块,取样并作反复病检,同时结合2008年发生特点,即时开好药方,并与厂家联系第一时间准备好农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当年便控制了继续蔓延的势头,确保了粮食丰收。2010年在水稻返青分蘖期根据历年的发病特点,对近几年来发病田块逐户宣传,在最佳防治时间进行大面积统防统治,使该病害的发生得到了全面控制。
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为害症状(见表1)
2 病原
为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欧氏杆菌属细菌。细菌单生,厌气生长,不耐盐,对红霉素敏感。
3 发病特点及传播途径
细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桩子越冬,存在广泛。
1)远距离调种,是病菌传播的初始来源。
2)病情发展快,为害重。气候条件适宜(高温、高湿)使该病菌迅速传播蔓延。
3)品种差异。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讲,抗病性规律大致表现为:杂交稻强于常规稻。
4)偏施氮肥。根据调查结果表明:采用传统施肥方式的田块易发病,偏施氮肥,不施钾肥和锌肥的田块发病重,尤其是分蘖肥亩施尿素超过10kg的田块发病较重。
表1 细菌性基腐病发病时期及为害症状表
5)沿灌渠随水流传播。
该病的病菌主要从叶片上的气孔、伤口及叶鞘、茎基部和根系伤口侵入,以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为主,侵入后在根基部的气孔系统感染。
6)秧苗素质。
据调查,生产上选用秧苗素质好的壮秧,现拔现栽,秧苗栽后返青快,抗病能力强,则发病较轻;反之,则易发病。
7)移栽方式。
抛秧的田块,秧苗损伤较轻,抛后返青快,发病轻;拔秧移栽的田块,秧苗的根系、茎部损伤重,栽秧较深则发病重。
4 防治措施
病害发生后,通过对病害的认识、摸索及防治,综合外地防治经验,总结出“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重点抓好种子处理,培育壮秧,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管水,发现病株时正确用药,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蔓延。
1)强化检疫措施。
2)做好种子处理。
3)隔离灌水渠道。
4)加强栽培管理。
5)统一药剂防治。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适量用药。
1)亩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与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交替使用。
2)亩用25g爱诺链宝对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