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液化气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及后市预测
2011-05-14王凤英罗文竹
王凤英 罗文竹
摘 要:本文对国内液化气市场供应现状及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影响液化气市场的外部因素,对液化气后期走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液化气;市场;预测
一、国内液化气供应情况现状
(一)进口气依存度下降与关税税率下调
(1)进口气依存度下降
在2005-2010年间,国内液化气市场对进口气的依存度分别是:26.6%、23%、16.1%、9.3%、15%、9.7%,基本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油市场暴跌的环境下,甚至跌至10%以下,虽然在2009年因经济形势好转,原油逐渐反弹而略有回升,但也仅在15%以下。
(2)进口气来源
2010年我国液化气进口气来源地,中东地区占据前四位,2011年主要产油国地缘性政治冲突频发,由此引发了市场对原油供应或将减少甚至中断的担忧,支撑油价长期盘踞高位。国际液化气市场也借势大幅攀升。此外近年来,中东的民用需求和化工需求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受此影响2011年部分中东生产商的合同货供应有所减少。沙特阿美公司就削减2011年的对外合同货供应量,预计其2011年供应总量将减少100-200万吨,在600-700万吨左右。尽管阿布扎比的供应量有增加可能,但增幅仍未知,根据目前的情况推测2011年的合同货供应量可能稍低于2010年。
(3)进口关税税率下调
进口液化气的质量优于国产液化气,只是由于长期以来负担着5%的关税,使得其价格与国产液化气相比并不占优势。我国每年进口的液化石油气数量基本呈逐年下降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决定从今年起将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丙烷、丁烷的进口关税由5%降至2%。
综上所述,2011年国际液化气市场在原油高位支撑、供应相对吃紧的双重利好提振下,价格水平或将长期处于高位,从而对中国进口商的购货热情形成持续的压制。虽然有关税税率下降利好,今年以来国内进口商操作依旧困难。受此影响,预计2011年的中国液化气进口总量将降至270万吨左右,月平均进口量在20-23万吨。
(二)新扩建项目众多国内LPG产能继续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成品油的需求量持续放大,再加上2009年5月8日以来国内试行成品油新的定价机制 ,该调价机制能够相对及时地反应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化,提高了炼厂的积极性,因此不但三大集团新扩建炼能积极性高涨,中国化工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山东、西北等地方炼厂也不甘落后,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仅2010年新扩建炼能就累计达到4000万吨,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突破5亿吨。LPG作为炼油业务的副产品,年产能自然也不断被增长。
在2011-2015年间,国内仍将有众多新增炼油项目,而且炼能巨大,多在1000万吨以上,如全部如期建成投产,在2013年国内将增加14400万吨/年炼能。
除了新建炼厂项目以外,国内现有炼厂积极扩建规模,在2011-2013年,预计将有13500万吨/年的扩建项目以及西部炼厂1000万吨/年的扩容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另外为应对国内产能过剩及适应乙烯产业发展造成的国内碳四迅速增量 ,深加工产业09年开始进入产业发展的快车道,醚后C4原料气进行芳构化、异构化生产得到广泛运用 。据统计截至2011年8月累计产能已经超过400万吨 。
随着炼油能力的提升,预计2011年国内原油加工量有望达到历史新高位4.5亿吨左右。尽管国内炼厂仍会保持较高的油品收率,但随着月均原油加工量的攀升以及产能增长,液化气产量大幅增加趋势已不可避免。按照近两年的液化气比照原油收率来看,预计2011年中国液化气产量可能将达到2250万吨左右,月均产量近188万吨左右,比2010年总量将增加140万吨左右。
(三)南北方所占比率发生变化
三大集团积极布局抢占华南、西南等资源难以自给自足市场,随着广西石化、云南石化、四川石化等1000万吨级炼油厂的陆续投产,预计南方地区对北气的依赖将逐渐减少。
二、市场需求增长趋势遭多方阻击
(一)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势头强劲
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推进。地下储气库、进口LNG码头建设蓬勃发展、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在今年底全线竣工,国内天然气供应量不但大幅增加,而且供应稳定性增强。
价格优势引致需求稳步提升。虽然天然气价格改革启动,但目前仍为过渡性机制,相对与原油价格密切相关,高度市场化的液化气来说,仍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燃气的需求量将稳步提升。
随着西气东输二线、LNG接收站陆续投入使用和城市管网化的迅速发展 ,国内天然气有望继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据估算今年天燃气的供应量将可能达到1300亿立方米。
(二)二甲醚逆境中缓慢前行
2007-2008年,是二甲醚产业的蓬勃发展年份,两年间生产厂家数量及总产能均以接近倍增的速度迅速增长,只是因需求未能同步跟进,导致平均开工率仅达到3成左右。在08年更是由于金融危机造成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间接导致液化气等石化产业链产品不但价格下滑,需求更是萎靡不振,作为掺混使用的二甲醚,更是陷入困境,当年开工率迅速降至2成水平,在09年更是跌至仅有19.86%。到了2010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渐向好及国际大宗商品的震荡推升,液化气及二甲醚市场逐渐复苏,价格水平等出现明显提高,不过当年虽然仅有3家新增厂家投产,但总产能已经突破1000万吨,市场供过于求矛盾更加严重,当年的开工率也仅仅恢复到23.24%。
2011年计划投产二甲醚生产线,累计产能共有330万吨,但因为宏观经济环境及二甲醚自身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行业特点,预计不会全部投产。
综合来看二甲醚产品在未来总生产能力将可能达到1352.8万吨,实际有效产能也有大概1165.3万吨。但是我们要看到国家对二甲醚产品的定位已经由原来的“清洁可替代燃料”改为“复合燃料”,这意味着国家对二甲醚的态度和政策已经改变。《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国家标准出台,对二甲醚管控严格,客观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不过今年以来由于原油震荡上涨,带动液化气市场连创年后新高,二甲醚与液化气的价格差距长期在1000-2500元/吨,套利空间巨大,下游用户掺混异常积极,伴随着需求的增加,二甲醚一线的整体开工率目前也维持在3成左右。参考原油市场高位震荡的趋势,后期二甲醚市场有望延续。
(三)液化气出口方兴未艾
随着国内液化气自主产能的提升及东亚、东南亚国家需求的增长,我国对外出口量缓慢增加。2011年的中国液化气出口总量可能突破100万吨,达到110万吨左右,月平均出口量在9-10万吨,仍主要是进口转出口为主,但国内液化气市场趋于饱和,走出国门也成为消化产量的可操作途径之一,因此国产气出口也有增加趋势。
整体来看2011年的液化气市场供应将继续增加,进口量与国产炼厂产量之和预计在2520万吨左右,而出口量将可能达到110万吨左右,所以2011年的全国表观消费量极有可能达到2410万吨,较2010年增长约72万吨以上。
三、影响液化气走势的外部因素
(一)原油对液化气市场的影响
原油是炼油产业链走势的风向标,除了自身显著特征以外,几乎所有产品的走势都跟原油息息相关,液化气作为炼油的附属产品同样也如此。
前期欧美相继报出疲弱经济数据,业者担忧经济衰退加剧,导致大规模抛售,国际油价遭遇重创。因市场对欧洲债务危机解决抱有期望,9月27日原油收盘重回80美元/桶之上。但欧债危机前景仍不明朗,欧美各国缺乏一个明确的刺激经济复苏的措施。美国石油协会公布的原油库存上升亦可能打压油价。经济面的不确定性以及需求面的利空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原油的大幅回弹或许只是短暂现象。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
由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正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流动性总体宽松的货币推动以及人口拐点临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今年上半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较大,炼油业务的成本也可能持续增加。
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国家自去年以来已经连续多次加息,可以说‘稳健偏紧 是央行目前的主要货币政策。此举可以加强资本控制,抑制投机,符合今年稳定物价的任务。温家宝总理不止一次提出,稳定物价是今年的首要任务,因此作为民生产品的液化气石油气今年必将遭受更多的关注。
四、2011年后期市场走势展望
中东及利比亚局势动荡,市场对国际原油市场供应忧虑难散,日本震后重建,支撑需求国际原油价格将维持高位震荡行情,即使北非政局好转,预计也可维持60-100美元/桶左右价位。
为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政府部门对液化气价格的监管力度将增强。只是液化气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品,价格更多的由市场来决定,行政干预可能收效有限。
除了在淡旺季及3-4月和7-8月两个集中检修阶段,可能出现行情的宽幅震荡外,由于地缘政治难测,原油的暴涨大跌可能性也将极大影响到国内液化气市场周期性宽幅震荡行情。
10月份:后期原油仍将左右国内外市场心态变化,直接决定油品及调油市场的开工率波动。初步来看,在供应面基本平稳的前提下,终端民用需求及工业加工等刚性需求的放大,国内二甲醚的大肆掺混间接加速了三级站的库存消化速度。空好因素旗鼓相当,排除原油持续宽幅震荡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干扰,国内市场多呈现窄幅的横盘整理,上下波动均将有限,但毕竟市场逐渐向需求旺季过渡,价格底线存有相对有限的拉高空间。
11月份:基于疲软的经济基本面预测,11月份原油料将难有大幅提升,力求站稳80美元/桶上方小幅震荡为主流趋势。国内检修基本结束,供应将全面恢复。不过此时南方真正入冬,需求大幅提升,各地均将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中旬过后北方供暖全面展开,需求反而下滑可能影响心态。但依靠强劲的工业需求支撑,具备一定自我消费能力和抗跌能力。此外,随着二甲醚成交的走高及冬季先天条件约束,导致二甲醚掺混优势渐失,民用液化气市场将收复部分失地。南北差价问题逐步解决,套利水平有望重新回归正常。进口方面,11月份进口成本看涨,进口与国产价差有望放大。综合考虑供不应求的状况可能出现,11月国内行情具备推涨的各项硬件,各地价位仍有冲上年内高点的机会。
12月份:因12月份临近年底,炼厂抓紧时机完成全年生产及销售任务量在先,出货压力增大。届时国内供应也将全面恢复,北方地区随着供暖的完全铺开终端需求或有下滑。但南方天气寒冷采暖需求增加仍有利于刺激需求继续上升。空好博弈中行情推涨乏力,中下旬随着本年度最后一轮排库工作的推进,行情或将重回弱势,底线将回落。
参考文献
[1]刘贺明.中国城市燃气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的措施[J].城市燃气,2002年
[2]李冬婶,李惠.关于国有燃气企业发展问题的探讨[J].城市燃气,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