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新跨越
2011-05-14周敦
周敦
摘要:自从2000年月10月我国在北京召开信息技术教育大会以来,时间过去整整10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做了大量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本文对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历程和取得成绩进行简要回顾。
关键词: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
一、引言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现在时间过去整整10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做了大量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下面对十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历程和取得成绩进行简略的回顾。
二、观念意识彻底更新
观念意识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前提。教育要改革,观念须先行,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影响行为。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正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结合的信息化环境和无限开放的教育平台。在这个环境和平台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新的教育思想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模式曾出不穷,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去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经过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广大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懂得教育信息化的历史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整体变革,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运用新的思想观念来看待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进行教学活动,改变我国中小学校应试教育的现象。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能起到了教育改革制高点和突破口的作用,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运用技术的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念。在先进观念的指导下,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武器;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出适合于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也可造就适合于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政策机制逐步健全
政策机制建设是普及和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保障,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撑。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消除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适应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十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文件包括: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这些文件对信息采集、信息公开、信息传播、信息应用、信息教育、课程标准、能力要求等信息活动和技术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规范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环境明显改善
环境建设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的内容,应包含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潜件建设等。既要重视硬件添置、软件配置、潜件建置、校园网建置、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也要树立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增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识,明确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行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注意硬件、软件和潜件平衡发展。信息技术之应用于教育,硬件、软件、潜件同样重要,硬件如躯体,软件象血液,潜件似灵魂。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育信息的获取、储存、处理、传输和应用,都离不开软件。没有合适的教育软件,再多再好的硬件也无法发挥其教育功能。硬件、软件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去设计和使用(即潜件发挥作用),可见,中小学技术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达到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目的,就必须处理好硬件、软件与潜件的关系,使三者均衡协调。
由于近年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解放思想,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意识环境建设;加强硬件投入,促进硬件环境建设又好有快的发展;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潜件,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建设。建立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需要的五大机制:逐步推进机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环境建设评价机制、领导协调机制、教学资源研发机制等,有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五、教育资源日益丰富
资源建设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分析与处理、加工与利用、表达与传播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便成为无米之炊,无从谈起。
十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教育资源建设。加快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建设各种层级、交叉立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网),资源合理配置,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同源同质。从2003年开始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规划总投入达到100亿元,争取用5年或更短的时间,使农村中小学初步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2006年全国将投入40多亿元用于建设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使3/5的农村县级以上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实现信息化。
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远程教育优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鼓励和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积极引进和购置学科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加强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设网上教育资源库,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等。
六、教材教参空前繁荣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出版出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地设计开发了数量可观、品种繁多的信息技术教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正式出版发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达200多种,全国经过教育部组织审查获准立项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材5套。广西就有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祝智庭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和由顾建军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2种。
从教材的指导思想来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的现状,以信息素养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主线,以教学试验为基础,立足基本技能,加强基础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强化信息伦理,培养合作精神,注重任务驱动,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学科的整合,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从教材的结构内容来看,合理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统教材与现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符合教材现代化的需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符合科学和文化发展的水平;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符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教材的系统性,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符合青少年知识、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从教材的载体形式来看,教材包括文字教材、光盘资料以及支持网站三部分。在教材发行的同时,提供教师参考用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辅助光盘、示范课堂实录(VCD或DVD)、开放课程环境、网络在线交流等辅助媒体资源等教材形式。
同时教学参考资料也十分丰富。例如,李艺教授主编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祝智庭教授主编的《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董玉琦教授主编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等等,也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七、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师资队伍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2002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
国家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提出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标准》要求,健全完整的培训体系,制定科学的培训内容,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取得可喜的培训效果。
以前多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非计算机教育专业人员,只受过短期培训,由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的教师兼职搞信息技术教育。现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都是计算机教育专业人员,主要由师范院校(或其他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息技术教师。经过十年的高校培养、机构培训、教师自学实践反思,包括网络的充分利用,改变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信息素养薄弱、实践技能较低的状况,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数量充足、信息素养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能够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
八、教学改革继续深化
教学改革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十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一系列全面深刻的改革。课程名称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修课到必修课;课程内容从程序设计到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课堂教学环境由传统教室向建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教育软件类型由“课件”向“组件”、“积件”发展;课程功能由计算机辅助教学向“课程整合”发展;课件来源由教师自己开发为主向教师整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为主发展;理论基础由客观主义指导向建构主义指导发展;评价方式由单一的知识考核向多元的能力检测的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发展;教学模式由传统单一的以知识灌输为主向现代多元的知识建构为主的自主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任务驱动式、课程整合式、基于问题式、基于项目式、范例教学式、教育游戏式、WebQuest教学模式等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为理论界和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应用。教育部在2000年10月颁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力。十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
九、学会、期刊联合给力
学会、期刊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学术团体、期刊、网站,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比较有影响的学术团体有: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等。这些学术团体举办学术年会或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组织论文(案例)和优质课比赛。
对信息技术教育影响较大的期刊主要有:《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中国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命名的学术期刊主要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网站,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http://www.nrcce.com/)、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http://www.itedu.org.cn/)、中国信息技术教育(http://www.nettime.net.cn/)、信息技术课程网(http://www.ictedu.cn/)、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http://www.51itedu.com/)、信息技术课程案例大赛(http://case. ictedu.cn/)等网站,以及一些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报纸,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这些报刊、网站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平台,丰富研究成果,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结束语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的深层次有效性整合,必将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彻底更新,促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有新的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任重道远,发展前景广阔,愿与各位同行互相交流学习,携手同行,托起明天的太阳,共创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相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EB/OL].http://www.edu.cn/20010924/3002632.shtml.
[2]柯清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与变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2).
[3]黄名选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
[4]李艺主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祝智庭主编.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董玉琦主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