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星堆纵目青铜头像的几点思考
2011-05-14王雯
王雯
摘 要: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头像中,眼睛的角度与横轴线约呈30~45度上扬的,是为“纵目”头像。在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也能寻找到“纵目人”的足迹,通过分析认为蚕丛部落集团很大可能就是戈基人,同时也是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在某一时段的主人。
关键词:三星堆;纵目;纵目人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于1986年出土了青铜立人像1尊,青铜人头像54尊,青铜面具20多件。①眼睛在这些形象神秘的头像中是最有特点的:眼球向外突出;两眼角向上翘,整个形状看起来好像眼睛是竖立的。考古学界根据这两个特征将它命名为“纵目青铜像”。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青铜像的头像,包括立人像、人头像、面具的脸部。
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②。西汉杨雄在《蜀王本纪》中也说:“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③。我们从以上两段话中可以得到许多信息,用来解开上古时期的蜀国之谜。古蜀国确有一个延续了三千年至四千年的王国,其经历了蚕丛、柏灌(柏濩)、鱼凫、杜宇(蒲泽)、开明五个朝代。其中蚕丛、柏灌、鱼凫的族属被多数学者认为是氐人。
一、何为“纵目”
若蚕丛、柏灌、鱼凫三个朝代的族属均为蜀山氏部落的氐人,那么在人种及文化方面就一定有其相似或共同的特点,而“纵目”便是其人种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徐学书先生在《关于三星堆出土青铜人面神像之探讨》中说:“这种巨大的、具有蚕丛氏体质特征,并为蚕丛氏之后第三代蜀王鱼凫氏崇祀的人兽形象合一的偶像,应是此次祭祀被祭的历代蜀人所共同的祖先神——蚕丛神的偶像。而青铜立人像,当是此次祭祀的主祭者。其余众多的青铜人像,当为参加祭祀的民众”④。黄剑华先生在综论众多学者对“纵目人”的看法时说:“也有学者认为,考察巴蜀古史及古蜀神话,结合三星堆发现的眼球外突的青铜像,可以说,纵目就是眼球外突的青铜像,纵目人就是眼球外突的一个种族的图腾,其实质就是对‘纵目的崇拜和对‘蜀的崇拜,青铜像本身与上古蜀族有必然联系,因此,这尊面像可能与蜀图腾关系密切。纵目的青铜人面像可能与蜀族始祖的若干个神话有关”⑤。
《山海经·海内北经》有“祙,其为人身黑首纵目”。《楚辞·大招》有“豕首纵目”。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纵,一作从。”五臣注云“从,竖也。”《山海经·海外北经》载:烛龙“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郭璞注“直目,目从也”。
《史记·楚世家》载:“十一年,苏秦约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从长,即六国合纵之长。秦在西方,其他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
《辞海》对“纵”的一项释义为“亦作从,直,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南北之间。”人眼的横轴线与水平线基本重合,这样的平常眼可称为平目。三星堆里出土的头像平目与纵目之分。“平目”是指眼睛的横轴线与水平线基本重合的平常的双眼。而“纵目”则可看作是区别于平目的其目轴线为直立竖轴线的眼睛。三星堆中出土的多数头像的眼睛的轴线约为30~45度上扬,虽不是自上而下的竖直,但区别于平目也可以称之为纵目。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具被多数学者看做是蜀族祖先蚕丛或是尊贵天神与蜀族祖先合为一体的高达1.80米的青铜立人像,其眼睛的横轴线也成倒八字上扬,亦具备纵目的特征。这与《华阳国志》“蜀侯蚕丛,其目纵”的记载是一致的。
因此,我认为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中,眼睛的角度与横轴线约呈30~45度上扬的,是为“纵目”头像。
二、有关“纵目人”的传说
《楚辞》中提到了“纵目人”,《大招》:“豕首纵目,被发鬤只。”《召魂》则有:“豺狼纵目,往来侁侁些。”处于西方之极的“纵目人”,被描述为豕首或是豺狼之貌,都被归类为极丑的形象。
古籍中关于纵目人的记载并不多,根据这些十分有限的记载,我们只能做一些推测。处于极边之地的纵目人,通过对他们形象的认识就可以知道是些凶神恶煞之徒。但要真正弄清纵目人的意义,还需进一步的结合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
云南彝族中流传着神化般的创世叙事诗《查姆》(意为“万物的起源”)中说:人类最原始的一辈,名叫“拉爹”,“他们只有一只眼,独眼长在脑门心” 。这一代人在洪荒时代和野兽一样生活,没有语言能力,无性别区分,不分长幼尊卑;不会种田,生吞食物,穴居野处。这代人由于抵抗不了自然灾害,在干旱中晒死了。第二代人是由在干旱中唯一活下来的独眼人变出来的,就是直眼晴人,叫“拉拖”。人口增多,构木为巢,使用牛耕,种出粮食。但不懂道理,不敬父母,众神发下洪水,将直眼晴这代人冲没了。第三代才是横眼晴人,叫“拉文”,是直眼晴人中仅存下来的一个善良农民的后代。
彝族的另一部神话《梅葛》,则说人类第一代是仅有一尺二寸长的独脚人,不会走路,因日照而死。第二代人一丈三尺长,也是被太阳晒死的。第三代人是直眼晴,心眼不好,被洪水淹死了。
纳西族的传说《人类迁徒记》说:人类的祖先罪孽深重,天降洪水惩罚,只有一个人叫查热丽恩,坐在皮鼓里,逃过了洪水之灾。洪水过后丽恩与神遮劳奥普的女儿结婚,生了三个儿子,他们的后代分别成为藏人、纳西人和白族人。
岷江上游羌族中流传着天神木比塔和“羌戈大战”的故事。传说中认为岷江上游原来的土著民族是戈基入(或称戈人)。后羌族的一支由甘、青间南下来此,两族一度共处。戈人文化落后,不知畜牧耕种,也不知击石取火,但粗壮有力,因欺压羌人厂发注了战争。在天神木比塔的帮助下,羌人战胜戈人,随后天神又发洪水将戈人冲尽。还传说羌人女始祖就是天神木比塔的女儿,和纳西族的丽恩娶天神遮劳奥普女儿的故事情节极其类似。传说并讲,戈人纵目,有短尾,居岩洞,葬用无底石棺。
从以上传说可归纳几点:
1、“直眼人”的传说在若干少数民族中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民族基本上都是羌源民族(如彝族、纳西族)。
2、“直眼人”在这些羌源民族的传说中多表现出是和这些民族有亲缘或继承关系的二代先民。但又都是被否定的,直眼人和他们有区别,先于他们的祖先而存在并被他们的祖先所取代。
3、多数说“直眼人”生活在大洪水以前,有些说他们已从事农业广懂得使用牛耕,生产粮食。
4、羌族传说中的戈人,纵目,行石棺葬,恰巧与《华阳国志》中所述蚕丛族的特点相合。
综合以上分析,我得出了几点认识:第一,以眼睛作为时代的划分,是西南少数民族关于创世时期的认识。但有关“纵目人”的传说和能在众多中原史料中找到的关于“横目人”的传说也同样记载的是人类在不同时期的状态,非创世神话,而仅仅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统治者。第二,直眼睛的人,或者说横眼人之前的人,都被看成是不善良的人。这些传说能够流传至今,应该能说明现在流传着以上传说的民族都是横眼人的后代。第三,直眼睛的人无法抵御旱涝灾害,不懂得耕种,且没有历法和伦理道德。
三、三星堆“纵目人”与岷江上游石棺葬“纵目人”的关系
流传于茂汉羌族地区的《羌戈大战》记载了戈人也即戈基人的特征:纵目、有尾、居石洞、葬石棺,与《华阳国志》中的蚕丛有很大的相似。戈基人在与羌人的斗争中失败,他们被羌人赶走后,留下了大量的“戈基嘎补”,即戈基墓,也就是岷江上游石棺葬。石棺葬正是《华阳国志》所说的“石棺、石椁,亦即“纵目人衷也”。据现有的材料所知,这些墓葬的时代大约是自春秋、战国至西汉晚期,最晚也不过东汉早期。此与《华阳国志·蜀志》所说的“周失纪纲”即东周时期蚕丛称王的时代大致相同;传说中的蜀国是“肇于人皇之际”,与三星堆遗址的绝对年代大致相同。根据这些情况,我推断,蚕丛部落集团很大可能就是戈基人,也就是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在某一时段的主人。
注释:
①屈小强等:《三星堆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版。
③[西汉]杨雄:《蜀王本纪》,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徐学书:《关于三星堆出土青铜人面神像之探讨》,《四川文物》1989年S1期。
⑤黄剑华:《古蜀的辉煌》,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龙红 王玲娟.“千里眼”的人性与神性——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与蚕丛传说的历史印证[J].中国文化研究.2011(02)
[2]尹荣方.横目人与纵目人的象征意义[J].文史知识.2010 (01)
[3]郭发明.关于“纵目人”的传说[J].文史杂志.1987(01)
[4]杨明洪.纵目青铜人像的民族学观察[J].四川文物.1994(06)
[5]徐学书.从考古资料看蚕丛氏蜀人的南迁[J]四川文物.1993(06)
[6]王纪潮.三星堆纵目式青铜面具的人类学意义[J].四川文物.1994(06)
[7]钱玉趾.三星堆纵目与参目头像新考[J].文史杂志.2011(02)
[8]董仁威 董晶.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