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
2011-05-14黄喜凤蒋洪
黄喜凤 蒋洪
摘 要:浪漫主义时期是意大利歌剧的繁荣时期,为了进一步了解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挖掘意大利歌剧的内涵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本文以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三位作曲家的作品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浪漫主义;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
19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特别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一直贯穿着欧洲的艺术生活。在长达200年的歌剧发展史中,其巧妙地融合了贵族和平民的审美情趣,在各个生活阶层文化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经过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是意大利歌剧的繁荣期,诸如罗西尼、威尔弟、普契尼等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在整个歌剧历史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1、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歌剧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人物有贝利尼、唐尼采蒂和罗西尼。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l-1835)的三部歌剧代表作《诺尔玛》、《梦游女》和《清教徒》是意大利歌剧的绝妙佳作。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是位多产的歌剧作曲家,毕生作有各种歌剧70余部,正歌剧类型的歌剧以《拉美莫尔的露契亚》、《宠姬》和《夏莫尼的林达》最著名。《拉美莫尔的露契亚》是唐尼采蒂的代表作,其第二幕的六重唱和第三幕的戏剧性场面尤为动人。《宠姬》在巴黎演出,有法国大歌剧的特点。《夏莫尼的林达》则把意大利的“半正歌剧”和法国的喜歌剧融为一体。喜歌剧以《爱的甘醇》、《军中女郎》和《唐·帕斯夸莱》为代表。
罗西尼(Gioacdno Rossini,1792-1868)是19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在他创作的歌剧中,将咏叹调的全部旋律进行包括装饰音和花腔都明确记下,不允许在咏叹调中随意地加入华彩段,这就克服了演唱者即兴加入华彩进行炫技表演的弊端,而且罗西尼在他的歌剧中创造了一种被称为“罗西尼渐强”的创作手法,以不断的反复来达到渐强以加深情绪的作用,在歌剧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罗西尼出生在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段生活既使他对封建压迫有深切感受,又使他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罗西尼对意大利的歌剧进行大胆的改革,无论在正歌剧或喜歌剧领域都写出了优秀的作品,给意大利的歌剧注入了生机。与同时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的其他歌剧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他的作品加入了新的创作倾向,那就是强烈的爱国民族感情。1810年他的第一部歌剧《结婚证书》上演,1813年正歌剧《谭克雷迪》和喜歌剧《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成功问世,在这两部歌剧中,体现出了一种在以前的意大利歌剧中不曾出现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歌剧中充满爱国热情和战斗激情的咏叹调在各个城市传唱,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强烈共鸣。1816年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喜歌剧创作的一个高峰。在这部歌剧中充分体现了罗西尼写讽刺音乐喜剧的天分。他巧妙地运用了意大利传统歌剧中的特点,强调优美的旋律,流利的唱腔。一改宣叙调的枯燥、乏味,使其变得机智而灵活,结构紧凑。通过咏叹调刻画人物的性格,咏叹调中的花腔不是空洞的装饰或炫技,而是戏剧表现中具有意义的一个部分。
此后,罗西尼写了《奥赛罗》、《阿尔米德》、《灰姑娘》、《摩西在埃及》、《奥里伯爵》等歌剧。1829年上演了他英雄性歌剧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威廉·退尔》,采用瑞士和奥地利的民间音调,对瑞士山川和居民生活进行如诗如画的描绘,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这部歌剧再一次显示了罗西尼精于配器的才能。这部歌剧同时也是罗西尼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之后的另一个创作高峰,是对浪漫主义歌剧发展的一大贡献,为意大利后来的歌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世纪以后的意大利歌剧艺术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2、十九世纪中下叶的意大利歌剧
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成就最突出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深深扎根于意大利歌剧的土壤中,选材多以反映民族独立、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史实为主。他的歌剧创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40年代)许多作品与政治有关,反映了与强权、压迫和专制主义进行斗争的精神,并采用戏剧和文学经典作品为题材,如取自《圣经》的《纳布科》、雨果的《欧那尼》、拜伦的《福斯卡里父子》等。早期的作品以《纳布科》为代表。中期(50-60年代)的歌剧描写了许多平民百姓,反映了威尔第对被压迫和被蹂躏的人民的同情与歌颂,以及对剥削者、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抗议。根据雨果的《国王寻乐》创作的《弄臣》以及《游吟诗人》和《茶花女》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晚期(80-90年代)的两部歌剧《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前者是正歌剧,后者为喜歌剧。这时的歌剧更为成熟,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的不局限性。
威尔第以意大利美声歌剧传统为依托,其作品丰富的思想感情使他成为意大利歌剧巨匠。他的歌剧真正体现了雅俗共赏,既迎合了大众的欣赏趣味,又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了戏剧的情感魅力。从他作品优美的音乐中既能感受到意大利歌剧娱乐性的一面,又能体验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激情。
3、真实主义歌剧和普契尼的歌剧创作
威尔弟晚年时期的意大利,出现了一股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在整个欧洲歌剧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真实主义歌剧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戏剧冲突尖锐。真实主义歌剧对人物的塑造鲜活生动,注重心理描写与环境的表现渲染,场景真实感强,大量运用音乐衬托舞台气氛,通过语言刻画人物,使人物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成就和在歌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可低估,其戏剧风格特征是鲜明而富有特色的。
代表人物有玛斯卡尼(Pietro Mascagni,l863-1945)和列昂卡瓦罗。玛斯卡尼因作品《乡村骑士》而一举成名。这部独幕歌剧以一个简单的故事揭示了下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在贫困生活中内心的狂热与痛苦、仁爱与嫉恨,都被表达的淋漓尽致、细腻而真实。歌剧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热情、强烈、带有西西里特征的旋律使这部歌剧充满了魅力。在它之后又出现了一部更为轰动的真实主义歌剧《丑角》,作者列昂卡瓦罗(Ruggiero Leoncavallo,1857-1919)在这部歌剧中,对真实主义的艺术追求更加明显。歌剧中流浪剧团、村民、艺人等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真实的生活。在歌剧开场时主人公喊出了“艺人也是人”的强烈呼声,使这部歌剧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是威尔第之后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其创作题材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从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发掘情节感人的事件。他的作品既有《托斯卡》那样政治色彩鲜明和强烈戏剧性的作品,又有《波西米亚人》那样反映普通人生活和爱情的作品,还有具有异国情调的《蝴蝶夫人》、《图兰朵》,爱情始终是普契尼歌剧的一个永恒主题。
真实主义歌剧和普契尼的歌剧创作对意大利歌剧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时的作曲家从真实主义文学的题材和写作方法中获得启示,创作出一些较浪漫派更独特的歌剧,从而开创了真实主义歌剧的新方向。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和描写政治迫害和爱情纠葛的《托斯卡》,都是具有真实主义倾向的歌剧。
二、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主要特点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的特点主要表现:首先是在作品中重视和反应民族的特点,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其次,在作品中塑造了想象中的人物形象,浪漫主义的艺术侧重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位,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通过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
浪漫主义歌剧也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征。十九世纪的意大利歌剧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真实性不断得到重视,剧本的选择也从神秘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在音乐创作上,虽然十分注重发挥歌唱家的演唱技巧,但更加注意与角色个性的结合,宣叙调的表现形式受到重视,管弦乐的使用更加重要,有时甚至于咏叹调合用以衬托歌唱。
同时,意大利歌剧保持着喜歌剧与正歌剧的分野,更重要的是随着浪漫主义革新精神的深入人心,意大利歌剧的表现更加理性化,符合逻辑。在十九世纪末期,意大利受到真实主义的影响,反对以神化为创作题材,主张以现实生活为素材,特别是描写小人物形象,以及表现嫉妒、仇恨、情杀等情节,力求以简明的手法创造出热烈的戏剧场面。
反观历史,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直到今天仍然相互影响与交融共进,浪漫主义的思潮是时代的潮流,它使意大利歌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意大利歌剧所创造出来的形式、内容、旋律、美声等给后世的各国音乐家以深刻的影响。浪漫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是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的,它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并使18世纪末渐趋颓废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意大利歌剧受到了现实主义和歌剧改革的冲击,也保持了歌剧中严谨的元素,对于每一代的作曲家来说,创新与富有逻辑的严谨构思是必不可缺的,而纵观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我们不仅看到了歌剧的人性化和艺术性的提高,更看到了对于音乐创作与革新的态度,这不仅值得我们去从历史的观念上研究,更需要我们从对于艺术的态度上加以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3]保罗·亨利·朗格著,张洪岛译.《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4]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朱德九、蒋晓苏等.《 外国歌剧荟萃》[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
[6]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7]刘新从、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8]尚家壤.《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9]韩斌.《20世纪歌唱大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杜,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