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李达在马列主义理论早期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2011-05-14王翔邓小林

卷宗 2011年9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李达传播

王翔 邓小林

摘 要:十月革命后,在中国,李达为传播马列主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日本留学时就苦读马列著作,回国后撰写了大量的关于马列的文章,宣传马列思想,随后又翻译出版了许多马列著作,为当时急需学习马列思想的普通群众带来了希望,李达的一生为传播马列思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李达;马列主义;传播

本文是笔者承担的西南交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英文标注: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信仰建立与路径选择:延安时期教育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项目编号:SWJTU11CX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最初,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只在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的过程中,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字,接触到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当时中国人对马克思的了解是十分粗略的,并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区别开来。经过多次反复的比较、探求,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中国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真正的传播开来。

一、李达传播马列主义的背景

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介绍社会主义的成员大部分都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他们或者主张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或者赞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或者信奉无政府主义。而到了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的传播,这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是分不开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发表了著名的《和平法令》,向全世界各民族提议建立真正持久的和平,反对民族压迫。1919年7月25日,俄国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声明工农政府已“宣布废除与日本、中国和以前各协约国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把沙皇政府独自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给中国人民”,“已经放弃了沙皇政府从中国攫取的满洲和其他地区”,并表示放弃沙皇和资产阶级统治时期所获得的在华特权及庚子赔款。这些声明,反映了俄国反对帝国主义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外交政策,表现了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态度①。其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忙于在欧洲进行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自己的力量,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此外,在十月革命的帮助和影响下,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也有重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赞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中间与骨干。以他们为桥梁,马克思主义理论才真正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积极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并且在十月革命后亦出现了一批正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文章,如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李达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众多的思潮中得到先进的中国人的信仰,还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与众不同的根本特质,一方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先进性及博大、切实的思想特征,为迷茫的中国人提供了解难释疑的灵丹妙药。革命的真理是不可抗拒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可遏制的传播开来,李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李达传播马列主义的实际所为

李达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早期传播中,他做了许多的实际工作,笔者以为,可分为下述两大方面。

一是著述立说,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李达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1913-1918),他就积极参加留日爱国运动,1918年5月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协定》的斗争,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他决心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从1918年到1919年,翻译了《唯物史观》、《社会问题总揽》、《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在国内陆续出版,比较系统的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1919年6月,李达发表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不同,批判了无政府主义。李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主张上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者主张在社会主义时期“也是要组织一种社会主义政府,和那无政府主义根本打破政府组织是不一样的”。在经济上,“社会主义是主张全废私有资本,没有主张废私有财产”,因此,“把无政府主义置在社会头上,实在是可笑的很。”②

除此之外,李达的另一篇文章,《马克思主义还原》一文中还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原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即一、“一切生产关系财政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社会宗教、哲学、法律、政治等组织,均依这经济的基础而定”;二、“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就与现社会中活动而来的生产关系财政关系发生冲突。资本家利用收集生产物得剩余价值,坐致巨富,劳动者仅赖工钱以谋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绥划分社会为有产者与无产者两大阶级。”;三、“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制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就与少数的有产阶级会像对峙起来。”“互相联合组成一个大阶级,与有产阶级为猛烈的斗争”;四、“资本跋扈,渐带国际的倾向,而无产阶级的作战,亦趋于国际的团结。”;五、“无产阶级的革命,在颠覆有产阶级的权势,建立劳动者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六、“无产阶级借政治的优越权,施强迫手段夺取资产阶级一切资本,将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劳动者的手里,用最大的速度发展全生产力。”;七、“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若无产阶级专政,完全管理社会经济事业,把生产工具变为国家共产以后,则劳动阶级的利益,成为社会全体的利益。”③李达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论述虽然还有一些不妥之处,但是却有力的说明了十月革命以后,中国对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已经有了重大的发展,开始进入真正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阶段。

从上论可以看出,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仅能比较正确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上也有了较为正确的论断。

李达所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还有《劳动者与社会主义》,此书阐述了劳动者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他用通俗讲演的形式,鼓励工人组织团体与资本家斗争④;前文提到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此文把马克思派社会主义共分为五种范畴,即,一、正统派社会主义;二、修正派社会主义;三、工团主义;四、组合社会主义;五、多数社会主义;这些范畴虽有所种种不同,但在社会改造的根本原则上,都是主张将生产机关归社会公有的⑤。1923年,李达在湖南《大公报》副刊《现代思想》上发表对江亢虎的看法,即《社会主义与江亢虎》,李达在文章中纠正了江亢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偏颇之处,他认为江亢虎虽然号称社会主义大家,但对社会主义没有多大研究,虽然到过俄国,但对俄国社会革命没有丝毫了解。“我们为分别真伪起见,也不能不加以辩白”⑥。

二是翻译出版马列经典著作,传播马列主义理论。五四运动爆发后,李达一方面积极向国内报刊投稿、宣传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努力翻译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唯物史观解说》一书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他用日文和德文对照翻译的,1921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原著是荷兰人郭泰。书中有李达同志的两篇附录,一篇是“译者附言”;另一篇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要旨”,此书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重要论述,主要部分翻译的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关于唯物史观的那段著名论述和他发现唯物史观的经过的那段说明。李达同志不仅重新翻译了这一段,而且还加了马克思的那段说明,就使得译文更为完整。李达同志最初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尽管只是一些片段,但却是很重要的,对于当时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是很急需的,因此,这对建党作思想理论准备也是有意义的。1920年夏,李达回国后,立即和陈独秀一起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并参加编辑《新青年》。《新青年》上刊登的列宁的一些著作,其中有一篇就是李达自己翻译的——《列宁底妇人解放论》(《新青年》第九卷第二号),他说明这是从列宁的《劳农俄罗斯中劳动底研究》一书中摘译的一节。 这些章节使很多人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

“二大”时期,李达应毛泽东同志的函邀,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新青年社准备合并前夕,到长沙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讲授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社会进化史,并主编该校的校刊《新时代》。为了使该校校友和广大群众能够直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翻译了马克思的《德国劳动党纲领栏外批评》(即《哥达纲领批判》),刊登在1923年4月出版的《新时代》创刊号上。大革命失败后,大批中共党员由于遭到屠杀,李达也被迫从武汉逃亡上海,在上海期间,因为白色恐怖,李达的处境十分困难。李达特别着力从事革命的学术研究活动,翻译和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著作。李达翻译的著作有《法理学大纲》、《妇女问题与妇女运动》、《现代世界观》、《社会科学概论》、《经济学批评GN GU 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科学根本问题》、《农业问题之理论》、《土地经济论》、《经济学入门》等。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这种要求下,李达和邓初民、熊得山、张正夫、熊子民等人于1928年冬创办了昆仑书店,大量出版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各种进步书籍。同年,李达翻译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李达翻译出版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给当时急需这些著作的群众带了光明,使马列主义在中国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三、李达为马列主义的早期传播所作的贡献

党的“一大”上,李达被选为中央宣传部主任。根据“一大”关于宣传工作的决议,创办了人民出版社,这是我们党建立的第一个出版社,在1921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上李达登载出《人民出版社通告》,说明了该社的宗旨和任务,这个通告公布了该社当年的出版计划,准备出版“马克思全书”十五种,计划有《马克思传》、《工钱劳动与资本》、《价值价格与利润》、《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乱》、《资本论入门》、《剩余价值论》、《经济学批判》、《革命与反革命》、《自由贸易论》等⑦。从计划出的马克思全书看,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由此可看出,李达计划出这套“马克思全书”,是力图使革命者能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成熟,又是怎样完善的。

李达与一些革命志士创办的昆仑书店,于1930年在我国首次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这是陈启修根据1928年德文版翻译的第一、二、三章,后来和东亚书局1923年出版的潘东舟翻译的《资本论》第二、三分册合称第一卷整卷。同年,昆仑书店又出版了钱铁翻译的恩格斯的《反对杜林论》(上册)。1932年,昆仑书店出版了一本署名恩格斯著的《机械论的唯物论批判》,是杨东莼、宁敦伍根据德国人郝尔曼·唐克尔1927年编的马克思主义文库第三篇合译的⑧。在出版马克思主义书籍方面,昆仑书店和江南书局等进步书店在当时起了极大的作用,有力配合了党的华兴书局,造成了出版界出版马列主义理论类书籍的风气。

1934年,李达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任教授,兼任经济学系主任,教社会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货币学、社会进化史四门课,又在中国大学、朝阳大学兼课,并从事大量翻译和著述工作。这时他的眼病又时辍时发,看书写字十分费力,但为了使某些著作译文准确、流畅,他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挤出时间,抱病用几种文字的译本,对照译文的原稿,“详细审核”、“修正”,甚至对专有名词、人名、术语都一一“细心修改”⑨。这里表现出李达对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高度的热情与强烈的责任心。

1953年,已逾六旬的李达担任武汉大学校长,他到武大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夜大学,他亲自担任夜大校长,为同学们上课,他讲的内容就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李达还亲自组建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并担任主任,亲自拟定教学计划,选拔任课教师,亲自教授哲学课,每次讲课前都是认真写好讲稿,印发给大家。他到武大任校长后,立刻开始筹划恢复创建武大哲学系,他亲自面向当时的高教部陈述意见,决定重建一个哲学系,他认为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他强调武大哲学系必须办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李达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揭示马克思主义真理,即使在中国那个盲目多于理性的热火年代里,李达仍无所畏惧地捍卫真理,不随波逐流屈从谬说。鲁迅先生把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理论,看作是“从别国裹窃得火来”,又把它比作是私运军火给起义的奴隶。李达就是这样一位像鲁迅先生说的从别国裹窃得火来或者说是私运军火给起义的奴隶的人⑩。他虽然不是一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将军,但这样一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勇敢坚强的理论战士、同样受人尊敬。

参考文献

[1]《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郭德宏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李达著《什么是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 》(下),李达著《马克思主义还原》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李达著《劳动者与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李达著《马克思派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李达著《社会主义与江亢虎》

[7][8][9][10]《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中),《李达对翻译出版马列经典著作的贡献》,曾勉之、段启咸著

作者简介:

王翔,男,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马列方向2010级硕士研究生;

邓小林(1972-),男,四川蓬安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李达传播
《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刊》:见证刘少奇寻找真理之路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