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导演:热钱与他们无关

2011-05-14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19期

万佳欢

即使面对迅速壮大的电影市场和汹涌的电影热钱,中国的绝大多数导演们依然面临着拍片难的境遇

据《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统计,2010年进入院线的青年导演作品史无前例地达到了40部,年度票房8亿元,占总票房的12%以上,陆川、宁浩等导演也成功跻身长期被大导演们“垄断”的卖座榜单。

这一数字足以让人兴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青年导演在中国大陆几乎处于断档状态。在国内,大多数大导演的创作风格日趋固定化之后,最具创作活力的青年导演们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在大片横行、优势资源愈发聚拢、电影公司寡头态势逐渐形成的当下,即使面对迅速壮大的电影市场和汹涌的电影热钱,中小导演们依然面临着拍片难的境遇。

筹资依然困難重重

2005年,刚从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毕业的赵晔开始计划拍摄自己的作品,如何筹资成为最伤透脑筋的困难。他最先考虑的是托人联系一些国外电影节的基金,并且尝试联系当时为数不多的扶持新导演计划。

1990年,李安凭借着台湾“新闻局”征集剧本的扶植计划,才获得了第一次独立执导电影的机会,拍摄完成了处女作《推手》。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主任王红卫称,至今,内地并没有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辅导金和辅助基金。因此,很多大陆青年导演筹钱拍片的时候,都会申请国外基金,因为“基金是真给钱”。

他们拿到比较多的是比较关注亚洲电影、对新导演和现实题材作品感兴趣的釜山电影节基金及鹿特丹电影节基金,一般最初可以申请到1万到2万欧元的费用。

然而,申请这样的基金也有一些困难和程序:先要把剧本翻译成英文,还要通过关系递过去,不熟悉影视圈的人大都无处下手。而依托于电影节的基金一年有一次,必须提前申报,然后一直等消息,这意味着你的拍摄计划很有可能被一直搁置下去。

当时,赵晔看着同学一个个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很有压力。一些人向他建议:你等这个基金不知道得等到猴年马月,还不如快马加鞭自己筹钱拍。

基金申请的确让众多没有渠道、偏好商业片,且急于“上位”的青年导演们望而却步。在电影圈热钱涌动的背景下,他们会选择和圈外老板们套关系,胡乱“扎钱”。但因为并非专业投资,所以在创作的把控及整体运作方面都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很多电影得拍却都以“烂片”收场。而对于那些目的并不单纯的投资老板来讲,很多人占到想要的便宜后会迅速闪身,令一个项目的资金链断掉,无疾而终。

赵晔则最终还是用自己攒下来的四五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一边拍摄一边东拼西凑地借来十几万,完成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马乌甲》。

在电影圈里,青年导演们只有第一部作品获得肯定,下一部作品筹资才有更多机会,否则仍然会困难重重。幸运的是,《马乌甲》在入围香港电影节后口碑不错,赵晔也通过这部影片结识了投资商,此人成为了自己第二部影片《扎赉诺尔》的制片人和出资人。

据赵晔回忆,在200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个论坛里,曹保平、朱文等青年导演在聊到青年导演的融资问题时一致发现:如今大多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大多得自己掏钱。王小帅拍《冬春的日子》,贾樟柯拍《小山回家》,莫不如是。

很多中小导演也会去找专业的行业内公司寻找投资。张刚(化名)曾通过熟人把自己的剧本递给到华谊、小马奔腾和一些工作室,每每参加影视公司的项目策划会时都随身携带自己的剧本时刻准备推销,甚至考虑过把剧本改为更低成本的话剧,但都没有成功。“只要有希望,就会去试试。像买彩票一样。”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扶持平台少且贫

眼下,大导演被各个影视公司哄抢一空;而已经有许多中小影视公司,在着手寻找一些新的“潜力股”导演,提前“抢占未来领地”,如乐视网重用新人李蔚然投资拍摄《决战刹马镇》。

但一般来说,“新人”要得到公司的垂幸,必然需要拥有丰富的行业内积累和漂亮的履历表:《海洋天堂》的新人导演薛晓路是资深编剧;拍摄《疯狂的石头》前,宁浩已经有了不少广告作品;《刀见笑》和《决战刹马镇》分别是乌尔善、李蔚然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而他们之前也都已经在广告界小有名气。

国内青年导演们的发展轨迹其实与日本导演非常相似。《告白》导演中岛哲也是广告导演出身,而《情书》导演岩井俊二在迈上大荧幕前不仅拍MTV,还拍一些TV版电影。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每年出资拍摄的电视电影与日本TV版电影类似,但据一位业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即使很多中小导演送过去的剧本把办公室堆得跟垃圾场一样,可每年四五百部的电视电影项目份额还是多被频道里的员工按内部关系分配给一些制作公司,基本无法为青年导演提供更多机会。

对于被动的中小导演们来说,带着自己的项目参加电影节、尤其是其中的青年导演创投项目,无疑是极为有效的起步环节。这里几乎是导演们积攒圈内人脉、资源的最佳场所。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拥有一个目前国内针对青年导演为数不多的创投项目——凡入选项目均能得到1万元的现金奖励、5万元的后期制作券以及一些器材帮助。可这些小规模的赞助对于完成一部电影来说,多少显得杯水车薪。

影响比较大的则是于2006年启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青年创投项目”。这个项目主要针对中低成本项目,目的是扶持年轻导演。

与更针对独立制作的釜山推动计划等创投项目不同,上海方面明确表示项目必须更为市场化,“我们针对中国市场目前更缺乏的东西,提高导演应对市场的能力。”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事务部副主任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国电影青年创投项目为青年导演们提供了一个阐述项目、寻找投资的平台,而这一平台更多时候是起到一个名义上的作用,真正能找到资金的项目不多。“一开始我发现一些项目一拍即合,还挺兴奋的,”赵晔说,“后来才了解到,很多影片其实早就确定了投资方,这只是人家宣传上的一个策略。”

沈把交易平淡的原因归结为创作者的项目质量问题。“只有项目足够好,才会吸引投资者。但是现在的环境下,大家都比较急功近利。”

大佬们的影视圈

北京国际电影季的“电影洽商”环节是另一个听起来很美的平台。主办方在全世界范围内邀请了500多个电影制作机构和投资公司,27亿的成交额更是异常惹眼。

然而这却是一个属于大片的平台,像吴宇森导演《飞虎》这样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在签约项目中占了到80%。目前,国外资本多喜欢历史题材,成交影片中大比重的合拍片和普遍的大卡司模式致使题材类型比较单一,文艺片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难觅踪迹。

新生代导演或者中小导演基本上很难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只在青年导演版块里,只有一个青年导演在陈述完一个简单的故事梗概、没有剧本的情况下,从光延基金那里得到了一笔10万元的赞助金。

无论如何,优秀的导演、剧本、演员等优势资源最终必然会往大公司汇集。目前,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为一些公司的影视项目提供贷款帮助。可以肯定的是,贷款对象“具备大企业的资质”是这些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中小公司在融资方面依然非常困难,“主要是由于这类企业的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相对不足、管理不规范,且文创行业模式较为复杂等问题所致,”北京银行有关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美国逐渐形成了八大影业公司的格局。“未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也一定是寡头的产业,这是经济规律。”星美董事长覃宏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未来中国影业格局概莫能外。

目前,中影、上影、华谊兄弟、博纳,及小马奔腾、星美、新画面等几家大公司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中坚力量。在2010年上映的100多部电影中,真正产生影响的二三十部影片都是这几家公司出品的。

这些大佬大都上下游结合,致力于发展由内容制作、发行、宣传到院线的全产业链,并且排斥外来投资。

在挑选投资合作方时,覃宏从来不接纳类似煤老板这样的行业外资金。“经常有外行资金来找我们要求在项目中加一棒(投资),可是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没有任何资源,我还得给他解释清楚每一个专业步骤,很累。”

各大影视公司项目开发部门的办公桌上都堆满了各种不同的剧本。虽然很多公司表示自己会投资青年导演的小成本制作,他们还是很难会通过这样的方式给某一个剧本进行投资。即使剧本不错,公司也就是找小导演聊聊想法,再将他们的项目给知名编剧或导演改编后再进行投拍——现在,张刚已经很少主动拿出自己的剧本去推销了,他身边很多朋友都有过这种“上当受骗”的经历。

另一方面,在大佬公司们的强势压力之下,中小公司也如同中小导演一样,生存空间越来越窄:要么将被大公司吞并,要么会倒闭。

未来,新的资本进入这个圈子也将愈发困难,“就算是特别大的资本我也持保留态度,”小马奔腾总经理钟丽芳说,“这个行业每一个个体都是非常有个性的。文化企业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