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和那时
2011-05-14康慨
康慨
捍卫记忆的反面是放弃记忆,放弃的目的是粉饰现实。记忆足以自生自灭,除非被强迫,被欺骗,没有人愿意轻易放弃。记忆是历史的一部分,因此捍卫记忆也就是捍卫历史。蓝英年和徐振亚两位教授为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这本作品选集所起的书名,清楚地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在历史被遮蔽,被淡化,被污损,被扭曲,甚至被埋葬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丘可夫斯卡娅生于1907年,父亲是苏联著名的儿童作家科尔涅伊·丘科夫斯基,她的第二任丈夫马特维·布隆施泰因乃量子引力学的先驱和儿童科普作家,1937年,即大清洗的高潮年代被捕,次年被秘密处决。利季娅从亲身经历出发,写成小说《索菲娅·彼得罗夫娜》。“这是写三七年的小说,写于三九至四零年,是在监狱门前排了两年队后随即写出的。”1974年,丘可夫斯卡娅写道,“我至今不知还有哪本写三七年的作品写于这里和那时。”
绝无仅有的“这里和那时”,印证着她终生不改的良知和勇气。1964年,她公开支持年轻的诗人、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亦在后来给予索尔仁尼琴和萨哈罗夫公开声援。1970年,她在慕尼黑发表一系列公开信,为索尔仁尼琴鸣不平。在苏联作家中,如利季娅一般行事者,除她爸爸外,几无第二人——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奖后,老丘可夫斯基是公开祝贺他的唯一一位苏联作家。
《索菲娅·彼得罗夫娜》入选《捍卫记忆》。小说中的单身母亲索菲娅是列宁格勒一家出版社的打字员,因为工作出色,获选非党积极分子的代表。儿子科利亚则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在乌拉尔农机厂做技师,因为革新发明受到表彰,上了《真理报》的头版。但是大清洗到来了,儿子遭同学诬告而被捕。每天早晨天不亮,索菲娅就到监狱排队,不奢望能见儿子一面,只希望知道他是否还活着。涅瓦河边有很多像她这样的女人,在严寒中无助地枯立。监狱一开门,女人们就突然开始奔跑,拥挤着向前冲去。“真难想象,所有这些女人都是破坏分子、恐怖分子和间谍的母亲、妻子和姐妹!”
索菲娅的境遇越来越差。社长和党委书记先后被捕,她因为替出身不好的女打字员说了几句公道话,也成了批判对象。邻居们开始欺负她,她失去了工作,并且由于反革命分子母亲的身份,再也没有单位肯要她。身边的人不断消失,有的被捕,有的自杀。
我第一次听闻丘可夫斯卡娅,是因为十几年前蓝先生的随笔,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就叫《利季娅被开除出作协》(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捍卫记忆》所收丘可夫斯卡娅的回忆录和日记,述及她与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以及四位苏联的诺贝尔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萨哈罗夫、布罗茨基和索尔仁尼琴的交往。当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谢米恰斯特内公开辱骂帕斯捷尔纳克连猪都不如(“猪从来不会在用饭的地方拉屎拉尿”),其他作家也附合,咒骂他是叛徒,丘可夫斯卡娅在日记中写道:“其实,我们才是叛徒。他依然忠于文学,我们背叛了文学。”
利季娅去世于1996年。今年春天,索尔仁尼琴基金会将2011年的索尔仁尼琴文学奖颁给了她的女儿、同为作家的叶莲娜·丘可夫斯卡娅。
索家人知恩图报?我想是的。
《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
作者:[俄]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45元
《自由在高处》
作者:熊培云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价:30元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作者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民国总统档案》
作者:杨雪舞
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
定价:39.8元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观察民国时期八大总统的人生经历会有更深的认识。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化》
作者:[美]张英进
出版:北大出版社
定价:36元
民国时期的上海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态。在这个国际性大都市里,电影成为普罗大众的摩登消遣,也聚集着形形色色的人物。
《国际金融体制与监管变革》
作者:魏燕慎
出版: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29.8元
通过对二战后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体制变革的比较和新世纪面临挑战的审视,为我国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借鉴样本。
《一个孩子的呐喊》
作者:李怡心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0元
作者1995年生,是石家庄一高中的学生,她发出了自己对于中国应试教育弊端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