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突破
2011-05-14徐庆全
徐庆全
近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的知名度在慢慢地提高,原因是,这所学校把学界一些相当活跃的学者收入囊中,走一条以学者带动学术进而提升知名度的路子。
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把曾经是“三无人员”(无学历、无职称、无工作单位)的苏联史研究专家沈志华聘为主任及该校终身教授,成为学界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在此前后,该校成立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又囊括了一批这一领域的卓有建树的学者。譬如,以研究国共两党关系著名的原北京大学教授杨奎松,在当代史研究领域被称之为“百事通”的原中央党校教授韩钢,以研究毛泽东而著名的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萧延中,以研究鸦片战争而声名远播的原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等等。
学者扎堆华东师大,也给学界带来了某种改变,这种改变,甚至对既往的研究体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就当代中国史研究来说,既往的体制大致疑似于孔子杏坛讲学前的状况——“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仿佛是官方把持的权力,一切的结论都归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或“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官府”机构。华东师大亮出“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的牌子,在我看来,如同孔子以“有教无类”冲击“学在官府”的框框一样,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当然,从学术层面上来讲,既然这么多在各自研究领域顶尖或正在顶尖的学者扎堆在一起,相互合作,也很容易给学术研究开一点新路子出来。这从该中心已经出版了三辑的《中国当代史研究》中是可以看出端倪的。
以韩钢作为主编的《中国当代史研究》,奉行的是“学术自由、治学严谨、力求新知之原则”,在这一原则下,我们可以读到很多“新知”的东西。譬如,第一辑中的《国家控制与社会主义娱乐的形成——1950年代前期对成都茶馆中的曲艺和曲艺艺人的改造和处理》一文,用一个最小的角度——成都摆龙门阵的茶馆,透视中共对大众娱乐场所的接管并改造成为“革命的大众娱乐”和“宣传教育的场所”的过程。作者虽然是在写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但让外行读起来也饶有趣味。譬如,第二辑中的《从政治控制到社会控制: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建立》一文,将社会中人们正在切身感受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来历予以溯源,并告诉人们,“二元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城乡差别还仅仅是表层的东西,而深层次的东西是,户籍制度成为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机制。譬如,第三辑中的《冷战宣传再研究——细读中美电影中的朝鲜战争形象》一文,选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片《上甘岭》和在美国也同样家喻户晓的影片《猪排山》为考察对象,比较分析了朝鲜战争结束后中美冷战宣传片的异同。这种比较,至少让我这样看着《上甘岭》长大的人,恍然大悟般地领会了这部片子的政治意义。像这样的“新知”,在已出版的三辑《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中国当代史研究》,从书名上来说,貌似学术圈内的研究,属于小众,从学者层面来说,也给人曲高和寡的误判。其实,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是一般民众所关注或者想了解的内容。具有这样的“新知”读物,应该走出学术圈外。
《中国当代史研究》(一/二/三辑)
主编:韩钢
出版:九州出版社
定价:45/52/49元
《经济繁荣的代价》
作者:[美]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30元
通向繁荣富强的“美式道路”出现了颓势,单纯的经济理论明显存在缺陷,美国人必须改变思路,扭转已经犯下的错误。
《皇帝:一个独裁政权的倾覆》
作者:[波兰]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价:22元
本书记录了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统治的兴亡,揭示了这个非洲“雄狮之王”如何从卫国英雄逐渐转变成独裁帝王乃至被叛军驱逐下台的过程。
《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
作者:[英]理查德·蒂特马斯
出版:北京吉版图书有限公司
定价:20元
在书中,蒂特马斯论述了社会福利的主要话题,如权力与决策、福利的支付、社会控制、职业的定位,并解答了理解社会政策理论的关键问题。
《历史学家的技艺(第二版)》
编者:马克·布洛克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本书从历史审美的角度,提醒世人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注重培养历史学家的反思能力,提升历史研究的境界。
《辨象:行走于建造与艺术之间》
作者:谢小凡 朱青生
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定价:60元
通过作者近年来赴国外考察过程中的思考与观感,敏感地提出了与当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