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产阶层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2011-05-14
应当走出商业化所造成的过度娱乐性陷阱,但也不应当再度走入说教的泥沼。电视台及文化界应深入中产阶层的心灵,面向他们追求有尊严的生活的需要,制作出真正具有道德、精神内涵的节目
广电总局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其总体精神是控制目前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这样的精神是可取的,但具体如何操作,需要仔细思量。
当代中国电视市场,与整个国家一样,存在着明显的双轨制,或者说是严重的精神分裂。因为所有电视台都是公立的,电视台承担着宣传职能,制作了不少宣传性质的节目。因此,一方面,监管当局基于意识形态考虑,对电视市场实行严厉的管制,但另一方面,这些公立的电视台的运作却是高度商业化的,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制作了大量商业性节目,其尺度甚至超过欧美、港台。
这样,中国的电视节目事实上存在着双重单调:一方面是说教性单调。诸多节目是抱着居高临下的教育观众的目的制作的,面目可憎,观众寥寥。另一方面则是娱乐化的单调,黄金时间打开电视,几乎所有频道都在播放着雷同的娱乐类节目。这类节目谄媚观众,迎合观众的一些最低浅的需求。因而,其观众确实较多,但长此以往,也令人生厌,且不利于一个社会形成健全的民情。
广电总局的最新管制措施,就是针对后一点而制定的。但是,意见所提出的办法却不是很好。广电总局宣布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每天19:30至22:00,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
另一方面,广电总局重申,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这些措施的用意是好的,但这些措施如何实施?而又如何避免这些措施催生出的节目,变成可憎的说教,徒然浪费资源?
毫无疑问,当下中国的文化状况是不能让人满意的,电视节目就是一个写照。从根本上说,当代中国的电视节目与当代中国更为广泛的文化、教育领域一样,缺乏与中国这个五千年文明历史相称、与中国即将承担的世界历史使命相称的主流价值观。
就很多国家而言,所谓主流价值观就是中产阶层的价值观。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中产阶层,他们构成了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坚。然而,在建制化与商业化的纠葛中,文化教育界并没有随之进行调整,没有为这个中产阶层生产出合适的价值和文化产品。宣传体系试图以陈旧的价值教育他们,当然被他们所拒绝。新兴的商业性文化体系,包括电视台中最为活跃的那些部门,则信奉消费者是上帝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奔向低俗的竞赛。新兴的中产阶级就生活在各种价值东拼西凑的状态中,他们的精神也没有办法真正挺立起来,承担自己的社会与历史使命。中产阶层如此,其他阶层更为不堪。
执政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危险性。前不久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文化建设问题,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国。但实际上,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中产阶层主流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当强烈的文化自觉,围绕着佛山女童小悦悦死亡舆论的反思,就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的问题在于,主流价值、主流文化究竟如何生成?电视这样影响最大的大众媒体在此过程中究竟可以发挥多大作用?这当然涉及诸多复杂问题,但最为根本的一个问题恐怕还是要确定,主流价值、主流文化的价值指向是什么?社会结构决定价值结构、文化结构。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群体是中产阶层,那么,主流价值就应当是能使中产阶层有尊严的生活的价值,主流文化也是能够满足中产阶层精神需求的文化。以此为基准,可以向雅、向俗延展,以满足社会各个群体的价值与文化需求。
确定了这一点,电视节目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形态也就不难确定了。从否定的角度说,应当走出商业化所造成的过度娱乐性陷阱,但也不应当再度走入说教的泥沼。电视台及文化界应深入中产阶层的心灵,面向他们追求有尊严的生活的需要,会通中、西文化资源,制作出真正具有道德、精神内涵的节目。
当然,这样的节目之制作、播出,也需要电视台内外管理体制之调整,剥离行政与商业双重建制,使电视监管部门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