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诺贝尔坐标系

2011-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8期
关键词:无国界诺奖诺贝尔

2011年,诺贝尔奖在中国比任何一年都要预热更早、升温更高。在诺奖公布前夕,随着81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中国国内舆论普遍宣称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以至于在10月3日,首轮揭晓的诺贝尔奖宣布当日,国内有媒体以“屠呦呦能否获诺奖今见分晓”为标题,吊足了中国人的胃口。然而,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欧美三位免疫学家之后,中国媒体又惊呼“屠呦呦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最终,这一连串诺贝尔奖的“场外花絮”,并没有真正拉近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只不过是中国人多年来“诺贝尔情结”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当然不会以获奖为出发点,而应该按照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终极目标。诺贝尔奖的价值就在于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坐标。理性对待诺贝尔奖,需要我们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既尊重“有国界”的科学家、文学家……也学习和吸收“无国界”的科学与文化成果。随着中国社会、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人必将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到那时,如果那个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惊醒了一个睡梦中的中国人, 最美妙的场景,是13亿人由衷地和他一起分享喜悦与骄傲,而未必是举国欢腾的喧嚣和热闹。

猜你喜欢

无国界诺奖诺贝尔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2019年诺贝尔颁奖
炸药大王诺贝尔
冲动的助手
莫因华人科学家落选诺奖气馁
爱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