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采购一举多得
2011-05-14郭凯
郭凯
如果仅仅只靠采购团去花外汇,那中国恐怕永远也花不掉外汇储备。只有真正让中国的老百姓富了,舍得花钱了,也用得起欧美货了,大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和欧美之间的这种不对称关系
这些年来,中国经常派庞大的海外采购团去美国和欧洲采购,下单动辄几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有时候这样的采购还伴随着重要的双边访问。不少人把这看作是中国给欧美国家送礼。可不是?如果买了数百亿美元的东西,那不就是中国给欧美的企业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生意,称作送礼似乎并不为过。
但这种看法似乎是把中国当作吃亏的一方,总认为是欧美国家从中得了便宜。这种看法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重商主义”这一流行于文艺复兴末期,直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理论,把国际贸易看作是纯粹的零和博弈,出口赚钱的一方的是赢家,进口付钱的一方是输家。中国的海外采购,是花钱进口,根据重商主义理论,自然就是中国吃亏了。
把贸易看成是零和博弈,直接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虽然,作为一种理论,重商主义早已被遗弃,但作为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重商主义还始终非常有市场。可问题是,事情远不是这样的。事实上,中国恐怕才是海外采购的真正受益者,这里不是指政治上的,而是指经济上的受益。这里面有好几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中国从这些国家买的都是需要且不能生产的东西。假设你有一辆车,车坏了,自己又不会修,把车送到修车行那里,花钱让师傅把车给修好,请问你整个过程中吃亏了吗?当然没有。
对方确实赚了你的钱,但你花了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你也是整个交易的受益者。和重商主义者的信念相反,贸易其实是一种交易双方都得益的事情。拿中国和美国为例,在出口产品的领域直接竞争并不多,中国从美国购买的东西无非两种:一是大宗商品,比如说大豆,中国需要大量的大豆满足国人日益增加的对猪肉和食用油的需求,而国内的生产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二是高科技的制造业产品,代表性的就是大型客机,中国目前还没有能力独立生产飞机。买自己需要的,但是又不能生产或者生产不够的东西,怎么说都不能算中国吃亏。看起来中国是花了钱,但是也解决了我们自己的需要。因此,这样的买卖应该可以说属于双赢。
另一层含义是,我们最后支付的其实是欧美欠我们的钱。因此,与其说海外采购是我们在给欧美人送礼,不如说是我们在讨还欧美人欠我们的债务。
再打一个比方吧,假设你总去一个超市买东西,积累了很多那个超市返的代金券。最后你拿那些代金券去超市换东西,请问,这究竟算是你给超市送礼,还是超市兑现欠你的东西?我们都知道中国在过去这些年积累了超过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至少有一万亿左右的美元是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的,剩下的很多应该是欧元区的债券。这些外汇储备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是中国一点点出口积累起来的。而欧美很多国家,在过去十几年,一直都是入不敷出,每年都有一部分支出是靠借外债来支付的。这一正一反,在短短几年里就让中国成为了对美国最大的官方债权国,而美国则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持有外汇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持有超市的购物券本身没有意义一样,不把这些钱变成实物,最终这些钱只是一堆纸而已。
美国人欠中国的钱已经相当于美国制造业一年生产的全部东西,换句话说,美国人白干一年,把所有生产出来的制造业产品都给中国,大概才能够还清欠中国的钱。觉得中国买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欧美产品就是中国给欧美等国家送礼,完全把关系搞反了。中国不仅要买几百亿美元的东西,甚至要买上数万亿美元的东西,才能把欧美等国家欠中国人的钱全部变成真金白银要回来。
还有最后一层含义。欧美等国家都在执行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货币利率很低,汇率有贬值的倾向,欧洲国家还有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可不是,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都已经发生了危机。持有这些国家的货币,从回报率上讲,会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如果再遇到债务危机,最后搞不好本都回不来。中国,恰恰就大量地持有这些货币,前面说了,超过三万亿美元之巨。不需要高深的经济知识,如果钱可能会变得不值钱,你应该做的就是在钱变得更不值钱之前,把钱花掉,换成实物。
中国当然不可能在大尺度上减持美元或者欧元,因为那样会带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但是花掉上百亿美元,换成大豆和飞机,完全不算是一个坏主意,从保值的角度说,甚至是 一个很好的主意。
当然,如果仅仅只靠采购团去花外汇,那中国恐怕永远也花不掉外汇储备。中国现在一个月的外汇储备增长都在300亿~400亿美元之巨,光靠买飞机大豆,那得买多少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只有真正让中国的老百姓富了,舍得花钱了,也用得起欧美货了,大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和欧美之间的这种不对称关系。★
(作者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