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人都快乐回家
2011-05-14
在过年之前,让所有希望回家的人顺畅地回家,这是人性对于社会、政府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满足这个要求,要么依靠市场自发的调整能力,要么依靠社会的相互援助之手,要么依靠政府的应急能力
春节将至,在异地工作、打工、经商、学习的人们,回家心切。中国走入了传统的春运季节。
在今年40天的春运时间里,中国将有28.59亿人次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往返过年,比去年增加3亿,同比增长11.6%,再次刷新人口迁徙纪录。
应当说,这些年来,人们回家的方式,在传统的列车、公共汽车、轮船之外,已经多元化了。首先,有不少人选择了乘坐飞机;其次,伴随着汽车大量进入家庭,不少人可以驾车回家。 不过,列车仍然是多数人回家的方式。有很多人乘坐列车回家的路比较顺畅了,比如来往于武广高铁沿线的乘客。但另一些人回家的路似乎仍然艰难,其中主要是那些在城市讨生活的乡村人口。在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忙碌漂泊了一年,他们终于要回到自己的家中,享受亲情,但是,不高的收入让他们不能不对旅行费用精打细算。在动辄几百元的动车、高铁与百十元的普通列车之间,他们只能选择后者,可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
浙江金华火车站,外来务工人员陈伟伟在零下1摄氏度的雨雪天气里,排队14个小时,站在队伍的第三个却依旧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在北京西站,一位连续5天凌晨4时来排队的男子,同样排在第三,最终没能买到票,在售票大厅里号啕大哭。
这样的情形让人有点不解。过去几年,铁路部门大约是政府出台的史无前例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最大的受益者。2009年,铁路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0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650亿元,增长79%。2010年,全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攀升37%,达到创纪录的8235亿元。 这么多钱砸下去了,人们回家的路依然如此艰难。不难发现,政府对铁路的投资虽然增加了,铁路建设也热火朝天,但中低收入民众所能承受的铁路运力供给却改观不大。
回家,这是人最为美好的情感。家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家是社会秩序的基础。让民众阖家团圆,乃是一个社会保持其健全生命力的基本前提。也因此,让一个人顺畅地回家,就应当是一个社会有责任向民众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品。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
那么,怎么让人们顺畅地回家?
在此前举行的春运新闻发布会,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介绍了今年铁路春运的总体态势和铁路部门的准备情况。今年春运,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2265.5对,日均运送旅客能力达到620万人次,增长12.5%,能力增长幅度为历年最大。但他也表示,尽管铁路运输能力在不断提升,但与社会需求相比,缺口仍然很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且,今年春节比往年早,节前学生放假回家、务工人员返乡、探亲人员出行这三股客流将高度叠加,客流高峰的峰值和持续的时间将会超过往年。
在接纳外来务工人数位居中国前列的浙江省,共有近200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但作为浙江省内首要春运枢纽,上海铁路局杭州客运段的节前预发送旅客总量为145万人次。即便是举全部运力送农民工回家,依旧缺口巨大。
针对严峻的春运形势,中国交通、铁路、民航正在尽最大努力。而且,我们应该看到,“春运难”是中国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的短期阵痛,这是中国发展中的问题,随着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就近务工的机会增加,将从根本上解决“春运难”问题。所以,破解春运难题,最根本的是解决区域平衡发展问题。
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短期内,政府要尽到对民众的公共责任。对于铁路部门,政府应当强化监管,在有限的运力之下,遏制铁路部门内部交易,让更多的票源通过窗口向中低收入群体公开出售,让回家的人们公平公正地买到有限的车票,而不是让老百姓在寒风瑟瑟中一无所获。除了火车票实名制外,还有什么可行的措施呢?这是铁路部门必须拿出的方案,而不是等到解决运力之后才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短期内化解民怨的有效途径。
此外,政府还是可以采取一些特别措施增加运力供应。比如,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允许非运营性社会车辆,比如机关事业单位的车辆,在春运期间进行中、短途商业性运营,以增加客运能力。有人还提出,可以出动军用客车甚至卡车,定点运送那些急切回家的低收入人群回家。这看似玩笑,却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
总之,在过年之前,让所有希望回家的人顺畅地回家,这是人性对于社会、政府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满足这个要求,要么依靠市场自发的调整能力,要么依靠社会的相互援助之手,要么依靠政府的应急能力。惟有这三者相互配合,数以亿计中国人的春节回家之路,才能变得温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