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一场被贴上“革命”标签的权力博弈
2011-05-14陈君
陈 君
把持总统之位、争做总统,都说明了突尼斯政府内部的权力博弈。只是在所谓“革命浪潮”声中,突尼斯执政党内部矛盾的争吵被掩盖了
哈姆勒的出租车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的冷清街道上快速行驶,沿途多是坦克、装甲车和载有荷枪实弹士兵的卡车,安全部队人员拿着爆炸物探测装置检查可疑车辆。
“形势有了好转,加油站开始提供服务,我们也开始工作。很多安全部队人员都在巡逻,还算比较安全。”哈姆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听到新政府成立,安全形势逐渐好转,心里多少踏实一些。
据突尼斯国家电视台报道,突南部城市和首都部分地区民众生活逐步恢复正常,部分商店开始营业,银行、货币兑换点、邮局等一些公共部门也纷纷开门纳客。工作政府要害部门、迦太基国际机场等还都由军队执行保卫任务。
这是一次未经宣布的辞职
蓝色的地中海,绿色的平原,点缀其间的白色清真寺屋顶……突尼斯仿佛北非一颗耀眼的明珠。然而在过去的1个多月里,这个旅游胜地因一场由高失业率、物价上涨引起的骚乱而疲惫不堪。
骚乱的导火索是一个水果摊。在突尼斯南部地区希迪布济德,26岁青年阿齐吉在街头售卖水果和蔬菜,遭到城管执法人员粗暴对待。去年12月17日,委屈到极点的他在一处政府大楼前自焚抗议,被送至一家医院抢救,18天后伤重不治。
突尼斯向来鼓励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找工作曾经不是问题,但如今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据统计失业人员中有近3成是大学生,正是这些失业的年轻人成为了后来大规模骚乱的主力。
1月14日上午,数千突尼斯人在内政部大楼周围聚集,该建筑是突尼斯政府的标志之一。
1月14日下午,总统本.阿里与总理加努希紧急磋商,决定解散政府和议会,6个月内举行议会选举。本.阿里前一天保证任期结束的2014年不会重新参选,同时承诺将进行更加温和的统治。可当天深夜,本.阿里的飞机已经飞越马耳他领空,向北飞去,飞机与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联系,要求获许进入马耳他领空。与此同时,法国宣布无意接纳。15日凌晨,沙特王室发表声明说,本.阿里和家人飞抵沙特,沙特政府欢迎他们到来。
本.阿里总算找到一个落脚点。
本.阿里出走,国家的艰难时期也许才真正开始。与此同时,总统职权两易其主——先是总理加努希14日晚宣誓就任临时总统,接着宪法委员会宣布临时总统应由议长迈巴扎出任。
加努希14日说,鉴于国内局势,本.阿里暂时无法回国,他将行使总统职权,成立过渡政府,直至举行议会选举。突尼斯宪法第56条规定,总统无法行使职权时,可把总统职权转交给政府总理。但如执行这一规定,表明存在本.阿里返回国内、重掌权力的可能。
宪法委员会主席恩纳特尔很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说,总统职务在新选举之前处于“永久空缺状态”,根据宪法第57条,77岁的迈巴扎出任临时总统,最多60天内举行选举。
一天后,迈巴扎宣誓就职,“我已要求加努希组建一个新的民族团结政府。”按照他的说法,“所有突尼斯人均与政治进程密切关联。”这意味着,本.阿里彻底失去总统一职。
“本.阿里在一天内就做出离开的决定,街头斗争不足以让总统这么快就出走。突如其来的变故,暴露出了权杖之争,这是突尼斯内部体制的问题。”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任贺文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然而在西方舆论眼中,似乎怎么评价这种冲击波的作用都不过分,“本.阿里事件”被一再引申。
美国《时代》周刊为突尼斯骚乱创造出一个新词“饥饿革命”。“突尼斯革命给中东所有独裁者敲响了警钟”是《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认为“茉莉花革命”首先会向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约旦扩散,
把持总统之位、争做总统,都说明了突尼斯政府内部的权力博弈,有激烈的权力斗争。这不是“革命”。只是在骚乱“革命浪潮”声中,突尼斯执政党内部矛盾的争吵被掩盖了。
即便是突尼斯最知名的反对派领导人纳吉布.谢比也认为,本.阿里离境,但并不等同于政变,“这是一次未经宣布的辞职”。而“茉莉花革命”却是西方媒体给突尼斯政局贴上的标签。
首都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骚乱,人们喊的口号都是让本.阿里下台,是针对总统个人,而不是执政党。如今总统虽走了,但政府重要人员并没变动。
1月20日,突尼斯执政党宪法民主联盟(宪盟)宣布解散。有关政治力量仍以宪盟为班底组建起过渡性质的民族团结政府。加努希仍任总理,外交、国防、内政、财政等部门的重要职位也均由原政府部长继续担任。面对国内民众要求“清算”前政权的要求,宪盟解散前已开除前总统本.阿里及其7名亲信的党籍。
欧元危机的牺牲品
而这一切混乱背后,凸显的是本.阿里的功过是非。
1936年9月3日,本.阿里出生于突尼斯第三大城市苏塞市郊的哈马姆-苏塞镇。他早年先后在法国圣-西尔军械学校、炮兵学校和美国的情报与安全高等学校、野战与防空炮兵学校就读,曾获电子工程师文凭。
1958年至1986年,本.阿里走向权力巅峰。他先后任突尼斯军事安全局局长、驻摩洛哥武官、国家安全总局局长、驻波兰大使、内政部国务秘书、总理府负责国家安全的部长级代表、内政部长等职。1987年5月,他出任突尼斯内政国务部长。同年10月,被任命为总理,兼任内政部长。
正是在1987年那场不流血的夺权战中,本.阿里从终身总统哈比卜.布尔吉巴手中夺走权杖。当时,突尼斯在布尔吉巴摇摇欲坠的独裁统治下被推到内战边缘。
执政初期,本.阿里被称为这个国家的拯救者受到广泛赞誉。有人说,他当时的形象正如总统大选之初的奥巴马,公众认为这个有先见之明的领导者会把国家从深渊中拉回来。
通过控制混乱,本.阿里拯救了突尼斯挣扎中的经济,恢复了政治秩序。他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总统,并在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连选连任。
平心而论,在本.阿里统治的中前时期,突尼斯的经济一直保持了令人侧目的增长速度。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北端,与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接壤。这个有1000万人口的北非国家因为迷人的地中海风景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经济以出口和旅游为主要增长点。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公布的全球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突尼斯位列世界第38位,连续多年稳居非洲大陆首位。
然而,这一切却难掩突尼斯长期以来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问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突尼斯传统的制造业和加工业受到重创,海外投资也相应萎缩,贸易逆差逐步攀升。
2010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又令突尼斯经济形势雪上加霜,与欧元挂钩的突尼斯货币第纳尔对美元大幅贬值约10%,支柱产业旅游业也受重创。欧元区的危机在非洲大陆上意外制造了一个牺牲品。
经济低迷进一步导致突国内就业环境恶化,政府无力缓解高素质人才失业问题。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突国内失业率的实际数字远高于官方公布的14%,据英国媒体报道,突尼斯年轻人的失业率实际上达到惊人的52%。
另外,去年突国内物价高涨加剧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本.阿里执政后期却放任危机加重。本.阿里排斥接班人,很多政治对手遭到逮捕和流放。以本.阿里家族为首的核心政治集团贪污腐败使得民众愈加不满,其中也包括庞大的中产阶层。尽管本.阿里表示不再竞选2014年的总统职位,并表示将全力推动改革,但已经无法勒住奔向悬崖的坐骑了。
不让突尼斯传染病流行
阿拉伯世界希望突尼斯能够平静下来。阿拉伯国家联盟15日发表声明,呼吁突尼斯各政治派别、社会各界保持团结,共同努力走出政治危机,尽快恢复安全和稳定。
“最低限度是不能让突尼斯传染病流行。”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晓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突尼斯变故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冲击,因为突尼斯和周边国家在政治上有一定同构性。”
《华盛顿邮报》文章特意点名提醒83岁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应汲取本.阿里的教训,尽早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矛头指向的埃及没有沉默。1月16日,埃及外长阿布.盖特在阿盟一次会议前夕对媒体发表讲话,难掩愤怒,“突尼斯式剧变将在阿拉伯世界扩散是一派胡言,我们应该警告西方,休想干预我们的事务。” 一天后,埃及《共和国报》报道称,总统府发言入驳斥了半岛电视台的谣言。该台称穆巴拉克为防止“茉莉花革命蔓延到尼罗河畔”在开罗召开紧急会议。
美国《外交政策》在题为“为什么突尼斯革命不会扩散”的文章也指出,革命不容易在阿拉伯世界扩散,阿拉伯各国国情不同,本.阿里没有挺过挑战,不代表其他领导人无法做到。他们受到警示反而会更加谨慎,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