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通胀要釜底抽薪
2011-05-14梁小民
梁小民
人发烧了,用冰块降温是治标不治本的。不去治疗引起发烧的病灶,一味用冰,反而会加重病情,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治病如此,治理通胀也是如此。
通胀发生了,如果仅靠政府用行政限价手段,而不是根除引起通胀的内因,其结果与用冰降温大同小异。记得某个城市,居民早餐常吃的牛肉拉面涨价了,政府就用限制价格的手段。牛肉拉面的价格上升在于制作拉面的各种原材料涨价,管理部门却仅仅强行限制拉面的价格,结果如何呢?拉面生产者不敢涨价,但他们无法经营下去,只好偷工减料。过去大碗拉面5元,小碗拉面3元,成年人吃一大碗拉面足矣。现在价格没涨,但拉面中的牛肉少了,面也少了,一大碗拉面吃不饱,只好吃一大碗再加一小碗,消费者还是得多花3元钱。
任何一次通胀,物价上升仅仅是表面现象。用行政的限价手段去治理通胀,结果也会延误时间,使通胀加剧。
面对当前的通胀,政府用行政手段限价,取消农副产品的道路通行费,严厉打击投机行为,都属于用冰块降温。不去寻找通胀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消除,通胀就是挥之不去的恶魔,还会一次次地出现。
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当前的通胀,各个专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有的认为是农产品成本上升推动的,有的认为是国际油价与铁矿石价格上升的国际传递效应,有的认为是交易中的投机行为引起的。我认为,这些因素对推动通胀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通胀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家认为,从根本上说,通胀是一种贸币现象。成本上升、国际传递、投机行为,都会引发局部的物价上升,但引发持久通胀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货币的超量发行,流通中货币太多。我国当前的通胀,根本原因也在于这些年来货币发行过多,用媒体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流动性过剩”。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位列世界之首,相应地货币发行量亦大幅度增加。2000年底,我国的狭义货币量(M1)为5.31万亿元,广义货币(M2)为13.46万亿元。到2010年10月底,M1已达25.33万亿元,M2已达69.98万亿元。将近10年的时间,分别增加3.8倍和4.2倍,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7%和18%。相比之下,同一时期内,美国的货币年增长率仅为5%和6%。我国的GDP总量小于美国,但货币量已超过美国,美国的M2现仅为10万亿美元。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的货币量也有大幅度增加,但2009年又回归常态。而我们在2008年增加货币量以后,2009年又加大货币量供给,M1和M2分别增加了5.5万亿元和13.1万亿元的天量。2010年,我国货币量增长过快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按计划,全年新增货款7.5万亿元,但在前三季度已达6.3万亿元,而第四季度很难控制在1.2万亿元内。现在我国的GDP与货币之比已达1:2。
谁都知道,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物品,通胀就是必然的。按一般的规律,货币增长率应该等于GDP增长率加CPI增长率。货币量增长超过GDP增长,就为通胀留下了空间。当然,并不是今天货币量增长大于GDP增长,明天就会通胀。货币增长率也不会等于通胀率。但货币量增加快于GDP迟早会引发通胀。如今的通胀正是过去货币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货币量过多的结果。不正视这一事实,今天用行政手段把通胀暂时压下去了,以后仍然会有更严重的通胀。
那么,货币量超常增长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这就在于,我们根深蒂固的GDP崇拜。无论官员们口头上说什么,内心深处总把GDP增长率作为衡量政绩的基本指标,甚至唯一指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尽管也讲物价稳定,也讲节能减排,也讲保护环境,但当这些目标与GDP增长矛盾时,就放弃其他而保GDP。保GDP,就要刺激投资,刺激投资就必须增加货币。经济增长快时,想让它更快,如2008年之前;经济增长遇到困难时,还想让它快,如2008年以后。于是,货币量就一直有增无减了。
为了增长GDP而增长货币量,最终引发了通胀,但又有意无意地否认GDP与货币量的关系,把通胀归咎于其他原因,此为一方面;而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减少货币量会放缓经济增长,就用种种行政手段治理通胀。相信行政手段的作用,还在于一些官员头脑中计划经济的阴魂不散。我们已经是市场经济了,行政手段如果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货币量过多,必然引发通胀是一个市场经济经济规律,岂是用行政手段可以解决的?
我们的目标是和谐社会,不是高GDP增长社会。从和谐出发,平衡增长率与物价,才是我们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
(作者为清华大学EMBA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