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一只眼看《西游》

2011-05-14刘阳

杂文选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人参果神性师徒

刘阳

都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终不改悔,体现了百折不回的坚毅精神。果真如此吗?我感到,应该重审这个美丽神话的真相。

小说开头,有偷吃人参果一段。人参果,又名万寿草还丹,近万年方可品尝一个,吃后能活上四万七千年,“尽是长生不老仙”。唐僧起初不敢吃。孙悟空架不住八戒撺掇,去园里偷偷打来三个分与沙僧同享。由此引出大闹五庄观的故事。最后请来观音,两家才尽释前嫌,人参果重又送上桌,“唐僧始知是仙家宝贝,也吃了一个,悟空三人亦各吃一个”,杯酒言欢。

看到这里,我们算得一清二楚:唐僧吃了一个人参果,悟空八戒沙和尚每人吃了两个人参果。猪八戒吞得太快,来不及嚼出味道,可能消化得不好,但毕竟总是吃下肚子去了。后果是:唐僧可活四万七千年,悟空三人则可活九万四千年,四人都吃成了“长生不老仙”。

进一步追问,长生不老,是说在养生保健意义上不会死,还是说当遇到可能致死的外力时仍不会死?吴承恩的回答是两者兼具:“有缘吃得草还丹,长寿苦捱妖怪难。”这就是说,服下人参果,师徒四人已不会轻易死于妖怪之手,一种先验的神性色彩俨然已被赋予他们了。

于是,《西游记》便讲述了四个不会死的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上虽险象环生,却总能凭不死优势而搞定的故事。取经的八十一难,对一群长生不老仙而言失去了意义。

取经是一种启蒙,取到真经,是为普度东土大唐芸芸众生。事情的尴尬在于,启蒙者是一群从开始就生死不愁、凌驾于凡夫俗子之上的神化精英,他们的取经,从姿态到路线都和大众划开了身份界限,走到了神的那边,强化着神权,而浑不似普罗米修斯盗天火,坚决站在人类这边反抗神权。为何取经者可以荣获长生不老的人生专利,读经者身而为人的权利总要比取经者低上那么一个档次?

真正的启蒙者需先拿理性的碱水把自身个体浇灌清楚,回到和别人平等的常情常态中,然后才有可能播自由于其它个体。否则,启蒙者独享人参果而与天不老,被启蒙者却永远只配守着粗茶淡饭打发日子,这岂非在告别神性政治之后又落入了另一种特权统治?这难道不依旧放逐了自由和理性这对启蒙主题词?奋起千钧棒澄清玉宇,筚路蓝缕启山林,自有一种崇高光焰在,但根子上仍难以保证启蒙成功。道理很简单,神性特权一经预设,便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可敢把吃下去的人参果吐出来?你倒卸去永垂不朽的锦斓袈裟试试看?

我终于开始明白,何以世上有《西游記》,还会有《后西游记》。前者取来了真经,被后者认为不够,真经尚须真解配,方见出启蒙之效。于是,又冒出个唐半偈和孙小圣、猪一戒、沙弥挑担牵马,再度往西天而去。比起《西游记》的奇幻瑰丽来,《后西游记》的故事要沉闷得多也平民化得多。不过,总归是意识到了首轮启蒙的不足,为此而愿意脚踏实地重新来认真尝试,这很好。

忽然又想到,《后西游记》的作者无名氏长在清朝。那时已有“二西”之说,其中之一即西域佛教,另外还有西方大道呢。真想再续一次唐僧取经的有趣故事,让师徒四人去一趟洛克、卢梭、康德们的故乡。

【原载2011年10月30日《大公报·大公园》】

猜你喜欢

人参果神性师徒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唐僧师徒的生活经验
人参果,能补什么
人参果 脱贫果
吃货妈妈
春·遇见
《莎乐美》中的伦理道德观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偷吃人参果
八戒吃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