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封面等
2011-05-14
·我读封面·
闻“封”而不动,才是好样的!
“拟提拔任命副处长一名”这股“封”刮起来,可谓引起不小的“蝴蝶效应”,让科长们个个蠢蠢欲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心动的科长们迅速行动起来,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送礼的花样不一,有送名人字画的、有送金银财宝的、有送美女“小三”的、有送人民币的,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自己能被提拔上副处长一职。
一个“拟提拔任命副处长一名”的“鱼钩”钓了四个科长这样的“大鱼”。鱼儿们见到这个“拟提拔任命副处长一名”的“鱼饵”都直流口水,都争着要咬。但人多饵少,各个科长都对副处长一职很心动,心动不如行动,于是争先恐后地给上级领导送礼,忙着巴结领导。
依我看,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出现如此之多的“闻‘封而动”?问题的症结在于:干部选拔机制有问题,还有“民主”不够的问题。如果当干部吃苦受累、处处怕百姓、处处受到民众监督,你看还有那么多人“抢”官当吗?
(读2011年3月[上]封面《闻“封”而动》)
魏玉生(四川)
·感悟·
我是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
沈致远先生文章《不敢思与胡思》中说中国学生善考不善思,应付考试可钻进书山题海依样画葫芦,思考则要靠自己创造发挥,所以中国学生的独创性方面表现一般。我想说,我们教育培养的就多是些善考不善思的人才,我就是其中之一。
读英语专业时,写的英语毕业论文就是用剪刀加浆糊东拼西凑的;读研究生时,硕士论文也如法炮制。不是我愿意抄袭,实在是我的头脑、思想在应试教育下早已经僵化,我根本没有能力开动僵硬、僵死的大脑去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发他人之所未发之言。我身边也不乏如我般抄袭的同学,读硕期间,我同室好友由于不愿屈就不如意的岗位,继续苦读,成功考上博士。她的硕士论文是如何抄成的,我再清楚不过了,我几乎可以说,她将来的博士论文一定还会是抄袭的。
我们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应试教育遵循的是“熟能生巧”的体力劳动原则,它征用受教育者除大脑外的几乎全身器官,进行强迫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不乏肢体上的紧张,却没有自由思考的快乐、创造的激情和超越。为了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所进行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操练无异于扼杀人的创造性。
只知考试、不知创造为何物的学子却被要求写出有独创性的论文,岂不是笑话吗?我想,人们指责学子、学者不自律滋生学术腐败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
(读2011年3月[上]《不敢思与胡思》)
李海蓉(福建)
·短信·
在一般人看来,调查本是作风深入、工作扎实,实事求是,弄清真相的。但《调查的另一面》另具慧眼,深刻揭示了那些惟上命是从的应景式、命题式、求证式、先入为主式的调查,并非实事求是,而是或为歌功颂德寻找材料,或为运动整人搜罗证据,造成了很大危害。该文的现实意义在于,而今此类调查正大行其道。由此得出的对政府满意度多么高、对反腐倡廉满意度多么高之类的调查报告,其作用只能是误导。
(读2011年2月[上]《调查的另一面》)
万学胜(山东)
赵刚先生的《“西门豹治邺”与封建体制下的“官场规则”》一文,讲述了西门豹在治邺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荒唐与无奈。从历史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物欲横流,腐败横生的社会中做一个清官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你不谙于官场规则——这官场规则就是暗地里的潜规则,它是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以此维护大家的共同利益的核心观念。清官者不与为伍,对上不媚,对下管严,使这个关系链因自己而中断。让上者不能得意,下者不能得利,群体不恨他是不可能的,必欲除之而后快。西门豹如此,在充满潜规則的社会中不同流合污者也是如此。
(读2011年3月[上]《“西门豹治邺”与封建体制下的“官场规则”》)
陈玉辉(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