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的物价为什么比中国便宜

2011-05-14熊剑峰于艳

读者·校园版 2011年16期
关键词:物价价格

熊剑峰 于艳

物价“赶英超美”

经济越发达,物价越高,这个常识经年累月地深埋在民众大脑中。但是当数亿大陆百姓纠结于物价的腾云驾雾时,一些出国赴美的人走下飞机后惊奇地发现,美国很多商品的价格,竟然比中国便宜。

财经评论家时寒冰最近去了一趟美国,他说,在洛杉矶遇到一群中国游客,购物之多可用疯狂来形容。在一个卖箱包的商店,几乎每个从中国去的人都买了两个以上的箱子,因为他们要装下所买的商品。他们一边挑选着商品一边惊诧着:这里的东西怎么会比国内便宜这么多?

随后时寒冰对比了中国上海和美国洛杉矶的物价:在中国一套卖3万元左右的阿玛尼西服,在洛杉矶用1/4甚至1/5的钱就可以买到;宝马Z4,洛杉矶的广告上标注的报价为29881美元,在中国的价格,听一位朋友介绍,大致在50万元到80万元人民币之间……

不过,这些国际名牌商品,进口到中国要征收很高的关税,再加上运费等因素,所以在中国卖得比西方贵并不令人吃惊。但是,一些中国制造的商品在中国居然比在美国贵,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美国一位研究中国经济的华裔学者就吃惊地发现,他在美国沃尔玛超市买到的中国内地生产的质量不错的登山鞋,一双价格只要2.99美元。之后,他给一位中国经济官员打电话讲了此事,对方不信,说在中国内地出售的登山鞋,“300元人民币买的还是烂牌子,好一点的都要1000多元”。

厨房用具是中国制造的长项,但享受此实惠的似乎是美国人。到华盛顿工作刚半年的老吴最近发现,梅西百货一套7件套的锅,既有平底炒锅,也有汤锅、奶锅和煎锅,全都有厚厚的不锈钢锅底,“MadeinChina”,打完折70美元,不到500元人民币。而这种高质量的不锈钢锅,在国内一只就得数百元人民币。

比较总是让人情绪跌宕。一个在美国的留学生在天涯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行走在美国的超市里,我的内心充满忧伤。”不止一个中国人在逛了美国的超市或者商场后心生酸楚。那些在国内价格高高在上的所谓名牌,在美国是以国内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的价格在出售。

即使是构成普通百姓最大消费支出的农产品,包括粮食、水果、蔬菜、肉、蛋、海鲜等,在美国也相对比中国实惠。在美国生活的高娓娓在自己最新出版的书中记录道:在纽约法拉盛的华人超市,活螃蟹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根据季节、质量而变,从5.99美元到12.99美元不等。

“一家三口,在生活上,如果你不出去吃喝,平平常常,一般的日子,每个月差不多300美元(约合2000元人民币)就够了。”高娓娓称。

当然,农产品由于在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据了绝对比重,而在美国并不是,因此绝对价格大多还是美国高。

住房方面,一位赴美的中国留学生做了统计后说,在美国二线城市的一个不错的区,购买一套两室一厅的90平方米连体别墅(不算地下室),需要20万~25万美元,如果是租房,每月则需600~800美元。

而即使在洛杉矶、纽约、华盛顿这样一线城市的富人区,房价也远低于中国的北京和上海。洛杉矶富人区的一栋使用面积350平方米左右、相当于上海建筑面积五六百平方米的别墅,价格仅为1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相当于每平方米1.8万元到1.9万元,这个价格在上海市区连一般的商品房都买不到。而且这栋别墅还附带一个能停两辆SUV的大车库,再附送一个600平方米的院子。

除此之外,美国的房产都是有永久产权的,而且房子上面的天空、房子下面800米以内的土地也是属于房主的。只有超过一定的高度之后,天空才是国家的。如果在地下800米以内发现了石油或者其他矿产,这些资源都归房主所有。

这些都是绝对价格(按汇率直接换算的物价)的比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或者考虑到相对价格(物价在中美两国居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这个差距将更加惊人。

目前可用的权威公开数据是世界银行2007年12月底公布的:中国2005年的购买力平价为3.45,即1美元相当于3.45元人民币。那么上述这些商品的价格折合成人民币的价格之后,将比按现行汇率计算的还要便宜一半。

而按照物价和收入比,差距将更加刺眼。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月均收入为1431元和430元人民币;而2009年美国居民人均收入为42240美元,月均收入为3500美元左右。

在美国,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只要1美元,看一场电影只要8美元,分别占美国公民每月收入的万分之三和千分之二。而在中国,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在20元人民币左右,一场电影平均也需要50元人民币左右,约占中国城镇居民每月收入的1.5%和3.5%,分别相当于美国居民所负担费用的50倍和17.5倍。

另外一个尚未被提及的价格则是公共服务的价格,这在美国也比在中国便宜。教育、医疗和养老,在美国基本上对居民没有形成什么压力。

医疗方面,在美国,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保险公司买保险,一些企业更是直接帮员工买了保险。尽管医疗保险丰厚程度不同,但看病基本由医疗保险覆盖,个人只需负担极少的药费。

教育方面,美国儿童享受12年免费义务教育,并且政府对18岁以下的儿童给予每月400美元左右的补助金,当地叫做牛奶金。

对于老人,60岁以上的每月有1000美元左右的生活补助,65岁以上的老人则除了有政府补助外,还可以领取自己的退休金。若是残疾人,福利待遇更是超乎想象。

在交通方面,美国的高速公路全部免费,而在中国养车,则要面临名目繁多的费用。

美国的低价秘密

影响物价的因素有很多。美国物价低廉,一个无法回避的因素是美国多年来保持了极低的通胀率。美分作为美元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由此可见一斑。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分”作为人民币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几乎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价上涨速度之快。

美国居民过去20年所经历的生活被形容为:居民收入年年上涨,而物价始终在低位保持稳定,相对于越来越高的收入,物价显得越来越便宜。这种“低通胀,高增长”的效应,让人感觉美妙。

根据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当经济增长时,一般会出现通货膨胀。根据这套理论,中国一些政策建议者10年前力主通过温和通货膨胀政策实现高增长。但通胀的过程也是一个财富向富人相对集中的配置过程,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

但美国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为何能够保持低通胀和高增长并存的局面?

部分是缘于美国处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顶端,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红利。一些学者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首先,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的价格持续下跌,直接带动物价下降;其次,大量工业生产使用廉价进口初级产品,亦降低了美国公司的生产成本。

美元保值升值的强势,一边使得进口产品的价格变得相对便宜,使得国内旺盛的消费无法推高物价;一边吸引全球资本大量流入,推动投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使得低通胀和高增长得以同时实现。

但从2008年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放缓。为了刺激经济,美国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不惜动用类似直升机撒钞票的做法来刺激经济,先后两次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共计向市场注入了超过1.7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与此同时,中国面对拍岸而来的经济寒浪,也掀起了天量放贷潮。

同样是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而中国却通货膨胀得火热。经济学家赵晓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是美元放水,其他国家吸收其流动性,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坐收铸币税。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

也有学者认为,中美两国形成如此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关系。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安安静静储备了起来。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友好”地抑制了美国物价的上涨。

不同的交易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认为,市场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能否实现规模效应,是能否降低商品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物价的一个因素。

以知识产权为例,如果政府能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市场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假冒伪劣商品,优势企业就可以实现市场扩张,从而像美国那样形成规模化生产,并最终通过降价让消费者得到好处。相比较而言,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得不够,中国企业的创新产品往往迅速被“山寨”,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同时市场份额也被瓜分,无力实现市场整合和规模效应。

和规模效应有关的还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聂辉华认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一旦一个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者创新产品在竞争中胜出了,它就可以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进行大规模扩张,因为其他企业根本生存不下去。所谓“赢者通吃”,其实就是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

经过长期的生存竞争,每个行业就只剩下少数几个品牌可以相互抗衡。例如,运动服装领域由耐克和阿迪达斯平分天下,碳酸饮料领域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分而治之,而皮包领域由Gucci、LV、Fendi和Coach四强称雄。

优胜企业凭借品牌声誉,一旦有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成本自然降低,售价也相应降低。例如全球500强老大沃尔玛连锁店,靠的不是高利润,而是薄利多销。

而中国存在很大的资源误置,很多国企亏损却不能退出,很多私企盈利却无法扩张,因而难以形成大品牌、大扩张、低成本、低利润的良性循环。

中国商品生产中的流通成本也居高不下。美国一位研究中国经济的华裔学者发现,目前中国内地的铁路货运是超负荷的,要想申请一个车皮指标,在运费之外的支出有时竟然高达5万元。此外,大陆高速公路收费之重,更是将运输成本推高。

司法保护的不完善以及诚信制度的缺失,使一些企业宁可让产品低价出口,也不愿冒风险在国内销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外贸出口订单下降,尽管有关方面呼吁企业扩大内销,但一些外贸企业宁愿降价出口也不愿意内销。

聂辉华认为,更多的不确定性来自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在关系横行的中国市场,一个工厂要拿到订单,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请客送礼?好不容易拿到订单,又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拿到货款?与国内各方打交道的这些“公关费用”,最后都被算进生产成本里,价格只能水涨船高。

同一件衣服在美国梅西商场的价格为什么仅仅相当于中国的一半?为了和别的卖场竞争,类似梅西这样的国外卖场也必须尽量压低售价,定价高了卖不出去,一旦错过季节就变成存货了。如果一个商场存货增多,流动资金很快就会枯竭,倒闭不可避免。

相比之下,中国的百货供应商呈金字塔层级:制造商—品牌商—中国总代理—分级代理—商场,这每一层都要加价赚钱。在销售环节,中国的百货商不用采购商品、不用库存、不用损耗、不用占流动资本、不用支付营业员薪金,扣除水电物耗后就是净利了,所以中国的百货商不在乎定价高,价格越低其抽成越少。

税收也是决定物价高低的重要因素。

“一袋价格为2元的盐,包含大约0.29元的增值税和0.03元的城建税;你去餐馆吃饭,最后结账时不论多少,餐费的5.5%是营业税及城建税;如果花100元钱买一瓶护肤品,其中除了14.53元的增值税外,还包含25.64元的消费税和4.02元的城建税……”这是NGO组织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公民税收手册中提到的数字。据统计,中国国内商品价格含税量大约都在35%以上。而美国商品的价格都是把商品价格和税分开,各州的消费税税率最高只有10%左右。

(小鱼摘自《凤凰周刊》,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物价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
鸟人鸟语
价格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