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歌革命的反革命

2011-05-14张伟

读者·校园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利尔拿破仑首歌

张伟

克洛德·约瑟夫·鲁日·德利尔是人类革命史上最有资格投机的人之一,因为大名鼎鼎的革命歌曲《马赛曲》就是他创作的。正是唱着这首歌,法国人数次推翻国王,并打败外国敌人。

然而,歌曲的作者却很难被当成一个革命者。当这首歌传遍全国,并被刊发在报纸上时,鲁日·德利尔已经因为“反革命”而被关进了监狱。

据说,他甚至羞于承认这首歌是自己所作,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歌的作者是谁。

在革命风起云涌的法国,鲁日·德利尔并不属于对旧制度深恶痛绝的人。相反,他的家庭曾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和贵族沾点边而更改了姓氏。在他读军校时,音乐也只是他用来标榜他贵族血统的一种方式。

1792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役的鲁日·德利尔创作《莱茵河军队战歌》时,对革命恐怕还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当时,国王尚未被砍头,革命也还没有演变为大恐怖。如果人们后来没猜错的话,这名工兵中尉纯粹是出于自己的好朋友、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而写了这首鼓舞军队士气的作品。

创作这首歌的过程,曾被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过。据说,外国军队当时已在不远处集结,街头到处都是愤怒的市民。鲁日·德利尔在一场晚宴后,借着酒劲儿,一会儿填词,一会儿谱曲,甚至还“纵情歌唱”,然后疲倦地倒在钢琴上睡着了。

出于某种无法解释的原因——或许是酒精,或许是街头亢奋情绪的感染,他在歌里赞美了革命,抨击了国王。但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这么做。用当时人们的话说,创作这首歌“似乎用尽了他所有的力量”。

《莱茵河军队战歌》起初没获得什么成功,尽管鲁日·德利尔为市长及市长夫人演奏了它,并获得了礼节性的赞赏。但没过多久,从马赛向巴黎进军驱赶国王的500个革命者偶然学会了这首歌,并一路高唱着,由此引发了巨大的革命热情。从此,它以《马赛曲》的名字为人所熟知和传唱。人们唱着它攻打王宫。然而,它的作者却是个保王党。当人们纷纷倒向革命的怀抱,真心或假意地向“人民”效忠时,他不但没有利用这首歌谋取革命的光荣,反倒敌视革命,投票反对新宪法,并因此被军队开除。

革命很快就露出了人们所未预料到的恐怖面孔。国王死在断头台上,这让鲁日·德利尔觉得,罗伯斯庇尔和他的革命同党更像是新的暴君和独裁者。没过多久,曾经支持他创作《马赛曲》的斯特拉斯堡市长也被送上了断头台。鲁日·德利尔公开表示抗议,并因此被以叛国罪关进监狱。根据当时的法令,担上这一罪名会被送上断头台。

幸运的是,“热月政变”后,罗伯斯庇尔被推翻,《马赛曲》也被定为法国国歌,它的作者得以释放。从那以后,《马赛曲》的命运几经波折:它曾经被拿破仑禁唱,也曾经被复辟的国王废止。而它的作者却与这场沉浮无关。鲁日·德利尔已经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潦倒,不通情理。一方面,他不喜欢革命带来的这个时代,主动从为他恢复军职的军队离开;另一方面,创作《马赛曲》的名声却一直跟随着他,并随着政权更迭,一会儿给他带来荣誉,一会儿给他带来骂名。

一个著名作家曾探究过他的余生:他穷困潦倒,据说曾经当过小偷,还因为欠债被警察到处追赶。但当拿破仑想给他点资助时,他却斥责这位大人物:“你把革命变成了什么样?你把共和国变成了什么样?”直到后来,他都一直为自己曾投票反对拿破仑而感到自豪。

只是,曾经因一时兴起创作了《马赛曲》的鲁日·德利尔,既无法阻止革命带来一个新时代,也无法阻止自己的作品被赋予他完全不能接受的解读。直到他临死前,人们还因为这首歌,授予他一份奖金和一件象征着荣誉的皮大衣。这件大衣他还没有穿多久,就带着对新时代的满腹不满和对旧时代的无限留恋死了。

也正是因为这首歌,几十年后,人们把他的墓迁到了法国荣军院里,让他与那个他一直不喜欢的革命者拿破仑躺在一起。

(飞花似梦摘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20日)

猜你喜欢

利尔拿破仑首歌
不为我们而作的歌
拿破仑的“理想之星”
“我没错”和“我应该”
“拿破仑大军”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网红少女”的模拟人生
如果还有明天
那盏温暖的灯
文学家笔下的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