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2011-05-14赵敏
赵 敏
(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丛桂新街 50号,510530)
中医无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特征归属于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慢乙肝是一种病机错综复杂、病情极易反复、临床难以治愈的疾病,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近几年来,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在慢乙肝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主要的有关临床报道综述如下。
1 慢乙肝的发病机理
1.1 中医病因病机 李筠等[1-5]认为慢乙肝的病因病机为湿热、疫毒之邪首先伤及人体气分,阻遏气机,伤脾碍胃,以致肝郁脾虚,随着病变的发展逐渐侵入血分,以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瘀久化热,耗阴损阳。苏和平[6]指出乙肝病毒为嗜肝湿热病毒,具有传染流行性、定量性、择位性、酿湿性、化火性、伤阴性、出血性、变异性、免疫性等特性。陈立华[7]认为 HBV是一种具有抑制阳气,易深入营血脏腑和脉络,缠绵难去的湿热之邪,并认为湿热在整个病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使病情反复,变证丛生。纵观各家学说,可认为慢乙肝病位主要在肝及血脉,与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为热毒、瘀血、气滞和痰湿。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正气亏虚,不能驱邪外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使病情迁延难愈,形成慢乙肝,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邪实状况。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将慢乙肝病机发展归结如下[8]:初期肝胆湿热、疫毒蕴积;中期肝郁脾虚、湿阻阳遏;晚期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至肝硬化期则痰瘀水互阻、气血阴阳失调;发展为肝癌则气聚痰瘀、瘀血阻络。
1.2 现代医学对慢乙肝发病机理的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慢乙肝感染是病毒、肝细胞和机体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HBV进入人体后首先侵袭肝细胞,并在其中增殖复制,然后从肝细胞中逸出。这一阶段并不引起肝细胞损害,但特异性的病毒抗原已经存在于肝细胞膜表面。从肝细胞逸出的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特异性抗体,进入血液循环的病毒被具有免疫活性的 T淋巴细胞识别并使 T淋巴细胞致敏增生,被致敏的 T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膜表面上的特异性病毒抗原相结合,使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出各种体液因子杀灭病毒,但将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总之,慢乙肝的肝组织损伤,不是慢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增殖所引起的后果,而是 HBV感染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由于 HBV—DNA渗入宿主基因组,使肝细胞表面表达出新的抗原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9]。
2 关于慢乙肝中医证型的文献研究
李洁、赵晓东等[10]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通过中国期刊全文(CNKI)数据库,医药卫生类检索了从 1994-2006年篇名包含“肝炎”“乙”和全文包含“辨证”“证候”的文章,检索鉴定 1450篇。通过阅读标题和提要逐步筛选出 780篇文章,进一步通过文章阅读,排除病例中包含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乙肝携带者及无明确证型的文章,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共 245篇,涉及证型共 43种。为列举方便,按照病因病机病位初步进行了聚类。
2.1 按病因分类 1)涉及毒的证候共计 18个,分别为毒湿蕴结、毒伏郁瘀、毒恋阴伤、毒羁肾虚、毒邪内郁、毒热痰湿互结、热毒积滞、热毒炽盛、热毒壅盛、热毒侵犯、湿邪蕴结、毒热痰湿互结、伏毒内蕴正虚、伏毒内侵正虚、余毒未尽、血虚毒聚、正虚毒郁、湿毒蕴遏。2)与气有关的证候有:气滞、气滞水停、气滞湿困、气滞血瘀脾虚、气虚、气虚湿阻、气血两虚、气阴两虚、气阴双虚血瘀、气阴两虚夹瘀、气血亏虚夹有肝气郁结、脾气虚弱、肾气虚、正气不足、肝肾亏虚,共计 15个。3)涉及血瘀的证候共有 17个,分别为血瘀、血瘀气滞、血瘀脾虚、血瘀阴虚、血瘀血热、气滞血瘀、气滞血瘀络阻、气滞血瘀夹有阳虚、肾虚血瘀、阳虚血瘀、气血瘀滞、气血瘀阻、气虚血瘀、肝失疏泄、瘀血、瘀血阻络、瘀血停着。4)与湿相关的证候有:湿困、湿邪困脾、湿浊内蕴、暑湿、肝脾湿热、寒湿困脾、脾失健运,共计 7个。5)涉及湿热的证候最多,共有 29个,分别为湿热、湿热内蕴、湿热熏蒸、湿热未尽、湿热邪毒、湿热中阻、湿热蕴结、湿热郁滞、邪留肝脾、湿热互结、湿热瘀毒、湿热内阻、虚实夹杂、湿热毒伏、毒邪炽盛、湿热夹瘀、湿热气滞、肝经湿热、中焦不和、肝脾湿热、阴虚湿热疫毒、肝胆(脾)湿热、疫毒蕴结、肝脾两虚夹有湿热、脾阳不足夹有湿热、疫毒湿热内阻、肝经湿热、肝肾阴虚夹有湿热、肝胆湿热夹瘀。
2.2 按病机分类 1)涉及肝郁和肝郁兼夹证候的共有 28个,分别为肝郁、肝郁气滞兼夹血瘀、肝郁血瘀、肝郁血滞、肝郁气滞、肝郁脾湿、肝郁气虚、脉络瘀阻、肝郁(瘀)脾虚、肝郁毒伏、肝郁血盛、肝郁湿热、肝郁蕴毒、肝郁脾气虚、肝郁兼湿热、肝郁兼阴虚、肝郁兼脾虚、阴虚肝郁、脾虚肝郁、湿热俱盛夹有肝郁、气虚肝郁寒湿、气虚肝郁湿毒偏盛、脾肾不足肝郁血滞痰湿未清、肝气郁滞、肝气犯胃、肝气郁滞血瘀、肝气郁结、气滞血瘀。2)涉及阴虚和阴虚兼夹证候的共计 15个,分别为阴虚、阴虚瘀热、阴虚郁热、阴虚内热、阴虚热盛、阴虚邪恋、阴虚邪留、阴虚夹瘀、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肝肾阴虚血瘀、湿毒未清、相火妄动、脾气亏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3)涉及肝郁脾虚的证候共计 9个,分别为肝郁脾虚、脉络瘀阻、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湿阻阳遏、肝郁脾虚夹瘀、湿毒瘀滞、湿浊壅塞、气滞肝郁脾虚。4)涉及脾虚的证候有 6个,分别为脾虚、脾虚湿困、脾虚血瘀、脾虚气弱、脾虚血亏、脾虚胃弱。
2.3 按病位分类 1)病位涉及肝的证候有:肝阴虚、肝阴不足、肝阴亏损、肝阴不足夹瘀、肝瘀脾虚、肝瘀肾虚、肝胃不和、肝血不足、肝热脾寒、肝络瘀阻、肝经湿毒、中焦不和、肝胆瘀热犯胃、肝胆瘀热湿滞犯胃、肝虚木郁肝络瘀阻,共计 15个。2)病位涉及肝肾的证候共计 8个,分别为肝肾阳虚、肝肾亏虚、肝肾虚损、痰瘀阻络、肝肾阴血亏虚、虚热内生、肝肾不足、阴虚瘀热。3)病位涉及脾胃的证候有 8个,分别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弱、脾胃阳虚、脾胃阴虚、脾胃虚寒、脾胃失调、脾胃气虚夹有肝热、湿困脾胃。4)病位涉及脾肾的证候有 7个,分别为脾肾两虚、脾肾亏虚、脾肾不足、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痰浊内阻、伏毒内陷木郁。5)与肝脾(肾)有关的证候共计 13个,分别为肝脾两虚、肝脾肾虚、肝脾肾亏虚、肝脾肾虚损、肝脾阴虚、肝脾肾气阴两虚、肝脾失调、肝脾不和、肝脾肾阳虚、湿毒稽留、肝脾瘀血、肝脾血瘀、肝脾血瘀水气内结。6)其余证型有:正虚邪恋、肾阳不足、寒滞肝脉、血滞、阳虚水泛、痰瘀互结、痰热互结犯脾。隐症、无症状、当症状不明显时,医家结合舌、脉等表现,辨证为暑湿、阴虚、湿浊内蕴、气阴两虚。
如上所述,慢乙肝病位主要在肝,并涉及脾肾,主要因湿热疫毒侵袭所致。证型出现频率及所占比例见表 1。由表 1可知,最常见的证候共 11个,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气郁结、肝郁血瘀、血瘀、脾肾两虚。由此可知,慢乙肝病机与肝脾密切相关,与湿热有关证型是所有证型中最多的,其中肝脾湿热证型也占 0.6%。
表1 245篇文献慢乙肝中医证型分析
3 慢乙肝肝脾湿热证型的中医药研究
3.1 肝脾湿热是慢乙肝发病的重要因素 肝位于季肋,居胸腹之旁,腹背之间,处于中而偏于侧,以五行分类,为五脏之首,以六经排列,为六经之末。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它们是相克关系,如脾所不胜,则可出现肝木枉行的病理表现。《脾胃论》云“肝木枉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浸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这说明木虚土旺的病变还是比较多的[11]。吴行明等[12]认为湿热毒邪是慢乙肝全程的主要病因,其病机过程是湿毒入里,干扰脾运,导致肝脾不和;或因失治、误治、治疗不彻底或调摄失宜,耽误了治疗时机,湿毒逐渐深入下焦,导致肝脾同病。顾有海[13]根据 541例慢性肝炎的系统观察,发现有湿热之邪见证者占 95%,并认为湿热在整个病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使病情反复,变证丛生。刘建平[14]认为慢乙肝以正气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故治疗应当以疏肝、滋肝、健脾补肾为原则。由于肝藏血、喜条达、体阴而用阳,故补肝血、疏肝理气,对于肝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慢乙肝在气虚的基础上大多以湿邪为患,常出现消化功能障碍,故治疗慢性肝炎时应补气健脾,从而达到利湿、恢复消化功能之目的,健脾是治疗慢性肝炎的关键。
3.2 岭南地区慢乙肝的证治特点 岭南地区常年生活在湿热气候环境中,脾胃功能多呆滞,再加上岭南人习惯贪凉饮冷、冒雨涉水,又喜食生猛海鲜、犬龟蛇杂等物进而易损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健,湿邪内生,困阻脾胃,所以临床上亦多见脾虚兼湿型体质。杨钦和等[15]通过对门诊诊断 116例慢性乙肝病例统计表明,湿热中阻证有 48例,占 41.38%,为最多的证型,而且在其他的几种证型中亦多兼夹湿热,临床中内湿外湿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湿热邪毒尤为缠绵,致使慢乙肝长期难愈。因此,清热解毒祛湿是治疗岭南地区慢性乙肝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则,并且从湿论治取得了满意疗效。
3.3 慢乙肝肝脾湿热证中医药研究概况 由于湿热疫毒是本病的致病关键,正如姜春华教授说“病本于毒,应重治本”,所以本病应以清热解毒为首要法则。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清热解毒方药除具有直接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外,尚可提高机体吞噬毒素的能力,减轻毒素的各种毒性反应。刘建平[14]通过辨证治疗肝脾湿热证患者 60例,以清热利湿、调和肝脾为治则,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9g,白花蛇舌草 15g,薏苡仁30g,半枝莲 12g,黄连 6g,紫苏叶 9g,夏枯草 15g,黄芩6g,青黛 3g,柴胡 12g,土贝母 12g),总有效率 93%。汪全汉[16]等在探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思路时,将 62例慢乙肝肝脾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32例采用自拟苦黄汤、水飞蓟片、复方丹参滴丸等清热利湿法,配合西医治疗;对照组 30例采用纯西医治疗,2组均治疗 3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 76.6%,治疗组有效率为 90.6%。2组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吴从[17]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酶高疸慢乙肝 62例,中医治法以自拟茵溪蛇虎汤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截断病邪传变。西药治疗辅以护肝、退黄、降酶的药物。结果:治愈 18例 ,显效 28例,有效 10例,无效 6例,总有效率 90.32%。田广俊等[18]经研究发现,大戟科油柑属植物苦味叶下珠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对体内外抗病毒、临床治疗均有较好疗效。龚时贤[19]探索中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茵薏四逆散 (茵陈、薏苡仁、柴胡、赤芍、枳壳、甘草)结合四诊辨证加味用药治疗乙型肝炎 4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 90.5%。贺荣华等[20]采用自拟乙肝破邪解毒汤 (茵陈、大青叶、地丁、柴胡、白花蛇舌草、贯众等)结合四诊辨证加减治疗乙型肝炎 50例,总有效率 72%。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疗效肯定。中医药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改善肝脏炎症及抗纤维化等作用,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调控优势,在慢乙肝的治疗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以湿热健脾利湿法治疗肝脾湿热型慢乙肝,无论在免疫调控,抑制病毒复制,还是改善肝功能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李筠.慢性病毒性肝炎 279例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9(1).
[2]裴建宏,王灵台.辨治慢乙肝经验.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6).
[3]刘兴家.对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探讨.陕西中医,2000,29(1):48.
[4]陈良金.慢乙肝辨治十法.现代中医药,2003,25(1):54.
[5]陈华东,何浩,张玉亮.百鹰汤治疗慢乙肝 4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6).
[6]苏和平.中医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特性的初探.陕西中医,2001,22(1):27-28.
[7]陈立华.慢乙肝的中医治疗.中医杂志,1989,(3).
[8]1990年 5月上海等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讨论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学杂志,1991,9(1).
[9]成建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西藏医药杂志,2004,25(3):22-24.
[10]李洁,赵晓东,等.慢乙肝中医证型临床文献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
[11]万文谟.肝病相关证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
[12]吴行明,王辉武.论“湿”在乙型肝炎辨治中的地位.实用中医杂志,1996(3):33-34.
[13]顾有海.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研究进展.中医杂志,1999(3).
[14]刘建平.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河南中医,2004,24(11):76-77.
[15]杨钦和,刘菊妍,陈孝银.试论因地制宜辨治岭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辽宁中医杂志,2001,28(6):328-329.
[16]汪全汉,芮岳松,葛金凤.自拟苦黄汤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32例疗效观察.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21.
[17]吴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酶高疸急性乙型肝炎 62例.新中医,2001,33:41-42.
[18]田广俊,李杰,唐明增.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撮要.中医药学刊,2001,19.
[19]龚时贤.茵惹四逆散治疗乙型肝炎 42例.陕西中医,2001,22:400.[20]贺荣华.中药治疗乙型肝炎 50例.陕西中医,200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