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
2011-05-12张小超
张小超
(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人民政府,福建 泉州 362321)
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不仅能从需求方面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在生产方面能够激发生产能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既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消费领域的核心问题,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农村是福建省最具消费潜力的市场,但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成为当前福建省扩大内需的瓶颈。因此,对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对扩大内需,促进福建省的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福建具有重要意义。
1 居民消费结构的类型
由于消费结构具有多种角度、多种层次的规定性,是多个方面的综合体,所以,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分类。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研究角度,消费结构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1 吃、穿、住、用、行消费
根据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具体形式划分,可以简单地分为吃、穿、住、用、行等形式的消费结构。这种划分有两个优点:一是比较形象和直观;二是容易统计,便于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行比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这种分类方法。福建省统计局出版的统计年鉴显示,福建省对居民生活消费按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等 8项统计。同时,又对每一项消费进行细化,如在食品消费结构中,又分为粮食、蔬菜及菜制品、水产品、水果及水果制品等;在居住消费中,又分为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1.2 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
恩格斯认为,从满足消费需求的不同层次划分,可以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相应地把消费结构也划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个结构[1]。根据恩格斯的划分,生存资料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因为人们要生存,前提是必须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要。享受资料是满足人们享受舒适、快乐的需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以后,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幸福、舒适和安逸的生活资料。发展资料是发展人们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如:接受教育、从事文艺、进行社交等所需要的设备和劳务。发展资料能够增长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向较高的层次递进。因此,在消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时的消费活动也便被称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这一类型的划分标准对于分析居民的消费结构,比较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状况非常重要。
2 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
2.1 消费结构变化总体呈现优化态势
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当基本生存型消费比重趋于下降、享受型消费比重趋于增长时,可以判断居民消费结构正趋向优化。根据研究需要,这里把 “食品”、“衣着”和 “居住”消费支出归为基本生存型消费;把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归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表 1数据显示,2000~2009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以 74.17%的速度增长,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逐年上升。2009年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基本生存型消费支出 3417.07元,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68.13%,发展型和享受型支出 1598.65元,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31.87%。近 10年来,福建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结构与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衣、食、住这些基本生存型消费基本得到解决之后,农村居民开始将消费的目光投向发展与享受方面。
表 1 2000~2009年福建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结构
消费结构也相应出现恩格尔系数总体上不断下降的倾向,恩格尔系数由 2000年的 48.65%下降到 2009的 45.94%。2000~2009年间,在居住方面的支出虽然变化不大,但其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稳居第二,尤其在 2006年和2007年增幅较大。交通和通讯消费增长幅度较大,随着农村信息化程度稳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外出务工经商非常活跃,出行和通讯的投入费用也显著增长。2009年,福建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人均达 570.24元,比 2000年增长 176.71%,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以及扩大交流沟通的愿望。
随着福建农村实行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书本费减免以及农民免费技能培训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文化教育娱乐消费类支出呈现良好发展势态,绝对额不断增加。从表 1可看出,从 2000年人均消费额 254.30元上升至 2009年 421.69元。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 2000年的人均87.38元上升到 2009年的 219.02元,所占比例上升趋势较快,由2000年的 3.63%上升到2009年的4.37%。这是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上涨,从而使农民的医疗保健支出逐年增加所致。由于药品价格虚高、农村医疗保障不健全,致使医疗保健成为农民的负担,如遇大病,往往会导致因病致贫。总体来看,福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消费结构变化表现出优化态势。
2.2 不同设区市间及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渐拉大
福建农村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历史、交通等条件的巨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即使同在一地区内,由于资源禀赋等不同,地区间消费结构也存在着差异。根据表 2数据计算可知,厦门地区居民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达 34.98%,排在全省九地市首位;泉州为34.87%,龙岩为 34.94%,三明为 34.29%,宁德最低仅为 27.42%。恩格尔系数厦门地区居民为41.35%、泉州地区为 42.42%,均低于其他设区市 3~4个百分点。
表 2 2009年各区市农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 (单位:元)
由于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农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消费的阶层化现象日益明显。根据表3数据计算,低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为 51.47%,而高收入户为 41.03%,相差 10个百分点。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高收入户为34.75%,低收入户为 27.17%,相差 7个百分点。
2.3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2]。2009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3451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5015.72元,城乡居民年消费支出相差 8435.28元。尽管近 10年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在加快,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但与城镇居民差距仍较大。根据表 4数据计算,在 1995年时,福建省城镇和农村居民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分别为22.36%、21.67%,在 2000年时为 37.22%、31.94%;2009年福建省城镇居民用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达 41.25%,而农村居民只有31.87%,相差 9.38个百分点,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从拥有耐用消费品情况看,20世纪 90年代初,城镇居民就已普及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目前在农村尚未大量普及,城乡消费水平相差 10多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 2009年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957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有 66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2.93倍。由表 5可以得出,2000~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一直小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在 2007年、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达到 13.1%、13.3%。收入的差异导致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差异。
表 3 2009年不同收入组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单位:元)
表 4 城镇人均居民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不同年份对比 (单位:元)
表 5 2000~2009年福建省城镇居民及农民收入情况 (单位:元)
3 结论
以上分析认为,福建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纵向比较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同步性。随着收入的增加,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升级,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但不同设区市间及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并且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说明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增长潜力巨大。目前福建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经营,家庭经营收入中又主要以第一产业收
入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特别是内地山区。据统计,2009年福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 3330.18元,其中来自第一产业为2250.43元,占 67.58%,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678.35元,仅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0%[3]。因此,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促进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和吸引外来投资对于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增加福建农村家庭收入、促进福建农村消费结构优化至关重要。此外,福建省应当继续注重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共同提高,以此来促进全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优化。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9.
[2]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34-435.
[3]福建统计年鉴 2010[EB/OL].福建省统计局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