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2011-05-12郑榕妍朱朝枝
郑榕妍,朱朝枝
(1.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观光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景观、农业活动、农村民俗文化,通过规划和开发,为人们提供兼有观光、休闲、娱乐、教育、生产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1]。它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内容、农村的田园风光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合一体,为游客提供在传统旅游中无法感受到的新奇的农事体验。休闲农业已逐渐成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产业类型,成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载体。目前,永泰县抓住机遇,依靠自身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1 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也增大。永泰县借机充分挖掘其旅游资源,走 “旅游兴县”之路。2008年永泰县被评为 “优秀旅游县”。2009年更是明确了 “走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还提出 “一带” “一城” “两轴”和 “五区”的旅游规划,准备将永泰县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温泉疗养、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福州 “后花园”和海峡西岸旅游大县。2010年 11月永泰县立足县情,推进农业 “四园八基地”建设,其中包含农业观赏园、生态农庄园等两项休闲农业建设项目。
2008年全县在旅游景区直接就业的有 3000多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超过 1万人,其中 “农家乐”有 100多家,从业人员 500多人。2010年上半年永泰县共接待游客 79.98万人次,创旅游产值 2.1亿元,分别比 2009年同期增长21.3%和 28%。预计到 2012年,全县将建成 30个农业旅游观光基地,其中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时令水果基地发展到 15个,建成各类 “农家乐”300户。旅游业在永泰正在扮演着富民活县的角色。
2 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类型
2.1 农家乐休闲模式
“农家乐”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休闲活动。目前,农家乐模式是永泰县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比较出名的有莒溪农家乐 (依托莒溪景区,在领略莒溪八景的同时,开展采木瓜、青菜、挖地瓜等活动,让游客体验丰收的快感)和青云山农家饭庄一条街(依托青云山景区,以 “游青云山、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题,由当地民居改造而成)。2007年岭路乡潭后村已有农家饭庄共有 16家,此外村民还向游客出售土鸡、土鸭、李干、柿饼、橄榄等土特产,全村人均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 1630元增加到 2006年的 3655元。在 2010年县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永泰县委关于推动跨越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 “大力发展从塘前至青云山沿线农家乐”。
2.2 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它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等等,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永泰县最有代表性的休闲农场是千江月休闲农场,它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塘前乡大樟村,距福州 30 km,是由来自台湾的林幸婉女士投资 1800多万元人民币建成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经过十多年的悉心经营,已形成占地约 22 hm2的农业观光园,它秉承 “生活、生产、生态”的经营理念,以开发具有 “台湾特色、两岸渊源”的有个性、有品位的休闲旅游景区为目标,主要经营项目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会议住宿、实验教学、农事体验、素质拓展、烧烤、篝火 K歌等。
2.3 观光农园模式
观光农园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休闲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永泰县天门山农业观光园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游览天门洞、地下河、葫芦瀑布等景点的同时,还可以观赏李花园、桃花园、青梅园,参观鸡、鸭、羊、兔等养殖场。2010年开始建设的 “农业观赏园”和 “生态农庄园”也是属于此类。
3 永泰县休闲农业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旅游业是把 “双刃剑”,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同样具有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 “两面性”。
3.1 正面影响
3.1.1 宏观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①在产品来源、
产业目的方面。传统的农业主要是投入生产资料获得农副产品,经营的品种比较单一。以永泰县为例,永泰县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类型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 77%。畜牧、水产、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等产业是其主要经济来源。而永泰县发展休闲农业之后,充分利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将自然环境与农村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创办农家乐、观光园和休闲农场,发挥其观光旅游的功能,为游客提供服务性产品。②在产品质量方面。传统农业为追求高产,会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残留在植物中的化肥农药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而休闲农业是以吸引城市消费者即时消费、现场消费为主,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高,追求无公害、绿色的食品,会迫使农民少用农药化肥,使得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因此改善。③在收入渠道方面。传统农业的收入主要靠销售农副产品,而休闲农业的收入来源不仅局限在了农副产品,还扩大到采摘、品尝、度假、购物等各方面。主要收入项目有门票收入、销售农副产品收入、旅游活动项目收入、餐饮和住宿收入等。以千江月休闲农场为例,农场有农业观光园与自然景观区两大景区,农业观光园又分为蔬菜种植区、水果生产区、绿化苗圃区,这些区域以参与性劳动为主,游客可以在其中种植作物、采摘水果,它的收入来源包括门票 (25元/人)、农事体验 (采、栽果树,10元/次),还有购买土鸡土鸭、
烧烤和篝火 K歌等项目。这些收费都远远高于单一出售农副产品的价值。④在劳动力就业方面。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就业门槛低,其人力资源结构总体上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劳动就业培训成本也较低,这都为接纳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发展农家乐为例,它需要一整套的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涉及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能吸收利用大量劳动力就业。永泰县利用休闲农业的发展,吸纳了很多低端劳动力,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2008年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超过 1万人,其中 “农家乐”有 100多家,从业人员 500多人。⑤在市场化程度方面。传统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其农副产品要通过中间环节,转运到城市出售。而农户间合作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少,消息不灵通,往往造成农产品的积压。休闲农业是吸引城市旅客前来观光游览,将市场设置在农村,可以很及时地得到市场的反馈。同时当地政府和企业会对农民进行一些指导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组织性。
3.1.2 中观上形成 “收入流”指向当地经济 舒尔茨在 《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了 “收入流”概念,并利用收入流价格理论解释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原因;舒尔茨将生产要素视为收入流的来源,认为要得到收入流就必须得到收入流来源,要增加收入流 (经济增长)就必须增加收入流的来源[2]。传统农业的收入流是依靠生产资料来获得粮食、果蔬、肉、蛋、奶等农产品,然后直接到市场出售或是由中间商转售,收入来源单一,而且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所获取。由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变后会扩大收入流来源。除了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农村的田园风光、日常的农事劳动以及农村的风土人情都成为了收入流来源,被赋予了市场价值。同时,这些产品的纳入,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到提高,提升了农业的比较效益。而且,旅客是在农村当地消费,大部分的收入都由当地企业、农民获得,使得农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
此外,休闲农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图 1)。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观赏、品尝、购物、住宿、度假等休闲娱乐活动,吸引他们前来农村消费,加速了城乡居民生活空间的融合,有助于加强城乡居民的互动。城市居民在农村的直接消费为农村创造了较大的收入空间,有助于城乡收入的流动,使城乡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得的收入分别被开办农场的企业与农民所得,最后以税收的形式进入政府,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为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供经济基础。而政府、企业与农民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投资当地的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良,使农村自然、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观光农业的开展。在这样的循环下,城乡经济有效互动,使城市多年来积累的经济 “势能”逐步向农村传递。通过休闲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和旅游观光相结合,既可发展第一产业,又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产生叠加和乘积的效应,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还能带动农业新一轮的创业[3]。
图 1 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收入循环图
3.1.3 微观上促进农民融入社会发展 “参与”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经济增长战略将普通民众排斥在发展进程之外,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则要求将民众吸收到发展进程中[4]。休闲农业正为农民提供这样一个契机,将当地农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之一,参与到旅游发展的规划、决策中去。1997年 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参与意味着社区的人们有权力和责任参与揭示自身的问题,指出自身的需要,评估自身的资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休闲农业让农民参与其中,促进农民融入社会的发展,防止农民被社会 “边缘化”。政府 “自上而下”的推行和社区 “自下而上”的参与将共同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随着农民参与旅游规划、社会事务管理的增多,逐步提高自身 “主人翁”意识。不仅能实现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还能成为社会发展新的驱动力和生发点。
3.2 负面影响
3.2.1 引起物价上涨 由于旅游者的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能力高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因而他们能出较高的价钱购买食、宿、行以及各种物质商品。在经常有大量旅游者来访的情况下,难免会引起目的地物价上涨。而且随着休闲业的增长,稀缺资源特别是土地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因此,地价就会上涨。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住房建设与发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会鼓励当地农民或其他土地所有者出售土地。有些地方则会以发展休闲农业为由,违法征用农民土地。园区建设热正在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违规违法 “圈地生财”的新路径[6]。对于农民来说尽管他们从中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是他们会因此失去土地,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职业,而去寻找新的职业。但往往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素质不高,难以顺利就业,失去经济来源的农民会陷入贫困的境地,从而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的不安定。
3.2.2 影响地区经济稳定 由于从事旅游服务的所得高于务农收入,因此常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弃田从事旅游业。但是休闲农业既会受到农事季节性的影响,也会受到旅游规律的影响,出现淡季与旺季,在淡季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闲置或严重的失业问题。而且旅游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地居民的消费水平、闲暇时间和相关旅游的流行时尚,而这些都是旅游接待地所不能控制的。如果客源地经济不景气,其居民对外出旅游的需求势必会下降。如果旅客对现有的旅游资源感到乏味,也会减少对旅游的需求。因此,如果过分地依赖发展休闲农业来发展经济,会影响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
4 促进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4.1 贯彻 “以农为本”的思想
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性功能向附加值较高的第三产业进行拓展和渗透,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农业景观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携手发展,以旅促农、强农兴旅的发展新形式,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2 完善政府职能
对于上涨的物价,除了让市场自动调节外,还要坚持发挥政府调控这只 “有形的手”的作用,抑止过分上涨的物价。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土地征用的问题,在处理时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可以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并给农民以合理的补偿。同时,地方要尽快完善乡村旅游房地产业的产业政策,在明确产业界限和经营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市场行为加以规范。对于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政府应鼓励观光农业的投资者、经营者优先考虑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关于农民素质不高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和经营能力,让农民成为休闲农业的参与者、经营者。
4.3 引进农业高新技术
目前从消费者的乡村旅游活动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旅游者对休闲农业的印象也就是停留在 “吃农家饭”的层次,活动内容以棋牌、钓鱼等为主。这显得经营项目单一、无新意,很容易与周边的休闲农业活动相雷同。永泰县若想要长期保持旅游地的新意,就应该以高新技术作为保障,在近期可以将观光、农家乐作为主要产品,长远应当以休闲、度假为主,逐渐将农家乐等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休闲农业只有向特色化、专业化、科技化、多功能、高品位、绿色方向发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势头。比如休闲农场、观光农园等可以引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等,以新、奇、特及野生瓜果蔬菜品种来吸引游客,利用蔬菜等园艺作物独特的形状和颜色,通过变形、雕刻等手段创制一批新奇的田间艺术品来吸引游客。还可以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如采用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施肥、喷灌滴灌等,建立高科技园区。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发展前景,充分调动游客的兴趣。
为了减少经营的季节性对休闲农业的影响,可以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反季节农产品,形成农产品采摘链,做到一年四季有果可摘、有花可赏、有景可看、有乐可娱,从而延长游览季节。
致谢:本文的撰写得到导师朱朝枝教授的悉心指导,在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得到福州市旅游局和塘前乡农机站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柯立.观光休闲农业策划的思路和方法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11727-11728,11799.
[2]孔祥智,钟真 .观光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京郊观光农业为例 [J].生态经济,2009(4):121-125.[3]刘春香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J].生态经济,2006(2):97-98.
[4]刘纬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兼与黎洁老师商榷 [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0(2):98-103.
[5]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透视 [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89-92.
[6]徐清 .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J].乡镇经济,2009(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