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沪苏杭丝织业比较研究

2011-05-11肖爱丽杨小明

丝绸 2011年5期
关键词:织机苏州杭州

肖爱丽,杨小明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的宁、苏、杭就是中国的丝绸生产中心。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后,江南丝织业的传统格局却发生了变化,上海取代了南京,成为新的丝绸生产中心。在20世纪初,上海虽有一定的丝织手工业基础,但其规模大小根本无法与自古以丝绸为巨业的苏杭等地相比较。但是,在1915年引入电机织绸之后,上海丝织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迅速超越传统的丝绸产地,成为近代丝织业的后起之秀。对于近代江南丝织业格局的变化,学者们有所提及,但是对于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并未作深入探讨。本文拟从生产方式、生产原料、生产工具和生产动力几方面入手,通过对上海、苏州、杭州三地丝织业生产要素的对比分析,探讨上海如何能够成为近代江南丝织业的中心,以期丰富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的内容。

1 近代沪苏杭丝织业发展概况(1912―1949)

辛亥革命后,江南丝织业相继引进手拉织机和电力织机,开始由手工丝织业向机械丝织业转化。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从发展到繁荣阶段和由衰落到瘫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内,沪苏杭丝织业发展各不相同。

1.1 第一阶段:从发展到繁荣(1912―1937)

1912年,杭州纬成公司购进日本提花织机6台,试制“纬成缎”成功。在纬成公司影响下,新成立的绸厂均引进新式手拉机。1915年,上海肇新绸厂从瑞士购置9台电力丝织机,这是中国第一家电机织绸厂。1917年至1927年间,是江南丝织业的发展兴盛期。到1927年,苏州有绸厂36家,共有电力织机242台,手拉机500余台;杭州有大小绸厂100余家,电力机有3 800台,手拉机6 800台[1]183-186;上海有大型丝织厂22家,电力丝织机1 632台。1928年至1931年间,上海新设475家小厂,新增电力织机3 769台。

20世纪30年代初,江南丝织业陷入危机,大批小厂相继倒闭,大厂也先后停业。上海原有织机9 000余台,自1931年起逐渐关闭。至1934年2月底,由于丝绸售价跌至成本之下,上海仅剩织机2 500余台[2]。直到1935年下半年,国际经济复苏,丝织业才逐渐好转。1936年到1937年上半年,丝织品产销两旺。上海共有丝织厂480家,电力织机7 200台。杭州有绸厂141家,机户4 000户,电力织机6 200台,手拉机8 000台,木机500台。苏州绸厂登记数为93家,电力机总数2 100台,另有手拉机、木机1 630台[3]171-172。

1.2 第二阶段:由衰落到瘫痪(1938―1949)

1937年11月,江南地区被日军侵占,丝织业受到严重破坏。1938年,苏州只有44家绸厂恢复部分生产,开动织机707台。杭州在事变后只有电动织机1 468台,手拉机730台,其中约有40 %的织机处于停工状态[4]97。上海沦陷后,苏州河以南地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地段,日军尚未进入,形成孤岛。1938年底,老厂复工的已有106家,有织机1 500台左右。在孤岛时期,上海新设46家丝织厂,新增织机971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海运断绝,丝绸外销中断。1942年到1945年间,江南丝织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丝织业生产有所恢复,但民营丝织业发展仍多方受阻,丝织厂多半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1949年,上海有丝织厂365家,丝织机4 231台;苏州有电力织机1 217台,手拉机400台;杭州有电力织机4 992台,手拉机207台[5]252。

2 近代沪苏杭丝织业生产要素比较

在由手工业向机械工业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各地丝织业发展背景和实际情况各异,沪苏杭三地发展特点各不相同,现从生产方式、生产原料、生产工具和生产动力4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1 生产方式

在引入机械织绸之前,苏州丝织业有账房和机户2种生产方式。账房分为2种:少数自营机业,开设丝织手工工场,雇匠织造;多数将经纬发放给机户,各机户在自己的作坊内雇匠织造,成品交回账房,计件领取工价。机户分代织机户和现卖机户2种。在手拉机与电力织机引进之后,在向代织机户放料加工和向现卖机户订货的同时,一部分账房从上海购置了日本进口的提花织机和仿制的提花织机,设置厂房,雇用工人使用机器生产,其中小部分装置了电气动力设备,使用电力推动织机运转,过渡到机械丝织业[6]230。但是,苏州丝织业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手工丝织业的状态。

杭州丝织业与苏州不同,不存在账房,只有机户。机户分生货机户、熟货机户和零机机户3种。生货机户是以织绸为副业的郊区农民,熟货机户是以织绸为主业的城内专业机户,这两种机户都属于自产自销的家庭手工业;零机机户则由绸庄领取原料代为织制[7]389-391。在引入机械织绸后,杭州虽然开设了很多制造绸缎的新式绸厂,但用老式手织机制造绸缎的这类自产自销机户仍然还在从事此业。根据1928年的一篇报告,杭州从事此业的织户共有2 690户[7]83。随着机械丝织业的兴起,机户的产品销售市场日益减小。事变后,虽然杭州城内出现了以机织为专业的生货机户,但是在农村作为副业而从事机织的生货机户仍然很多。

从表1可以看出[5]124,252,苏州和杭州近代丝织业都是手工丝织业与机械丝织业并存。苏州绸厂、账房与机户并存,生产方式以手工丝织业为主。杭州绸厂与机户并存,多数机户引进了先进的电力织机,手工丝织业只占少数,其生产方式是以机械丝织业为主。上海近代丝织业从一开始就引进了电力织机,直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其生产方式是机械丝织业。

表1 沪苏杭丝织业统计Tab.1 Statistics of the silk industry in Shanghai, Suzhou and Hangzhou

2.2 生产原料

江南丝织业所用原料素以土丝为主。在机械丝织业兴起后,土丝无法满足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逐渐被机械缫制的厂丝所取代。1924年之后,由于外来人造丝织品的大量输入,产品中开始掺入人造丝原料。

2.2.1 厂丝的使用

土丝是农民使用旧式缫车以土法缫制而成的。手工缫制的土丝,纤度不匀,或粗或细,线支多病,质脆易断;丝身不净,常杂乱头;扎缚不合,丝绞错乱,在韧力、纤度、色泽3个主要技术指标上均与机器缫制的厂丝有较大的差距[8]251。1912年,新式织机引进之后,传统的土丝无法满足新式织机的生产需要,丝织业开始选择纤度匀整的厂丝作为原料。

近代丝织业兴起之时,上海和杭州的机械缫丝业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1915年,上海已有缫丝厂57家,丝车14 964部,原料供给非常便利。浙江各绸厂在1913年以后陆续采用厂丝作原料。开始时,绸厂生产熟货花色绸缎基本上不用土丝而用厂丝,生货罗、纺、线春还用土丝织造;后来生产生货也逐渐少用土丝[1]182。苏州丝织业在30年代电力织机普及后,丝织厂及部分手工工场大多改用厂丝,主要来源为上海、无锡、苏州等地的缫丝工厂,此外还有来自四川的,间或还采用日本和意大利进口的厂丝。

2.2.2 人造丝的使用

人造丝是将植物纤维经过化学加工制造出来的化学纤维。人造丝具有蚕丝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光泽之美丽为天然丝所不及,就染色而论,天然丝反不如人造丝之省便。白色人造丝可以久不变色,而天然丝则经久而变黄色[9]。人造丝的售价比蚕丝便宜,当时销售的人造丝主要来自英国、荷兰、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人造丝输入之初,江南地区为了保护地方缫丝业,禁止在丝织品中掺用人造丝。但是,随着外来人造丝织品输入的不断增加,同业公会不得不改良织物公会决议,固有绸缎(缎罗纺绉等)仍拟禁用,惟仿造舶来新出品,因染练关系,非天然丝所能替代者,准予通融[7]5。

在人造丝准用之后,沪苏杭三地人造丝输入量逐年增加。1924年,上海的人造丝输入量为8 559关担(1关担=60.48 kg,全文同),1925年骤增至19 844关担。1928年到1931年间,人造丝和棉纱交织品的线绨行销江南一带。上海有475家小厂出现,专门生产人造丝与棉纱交织品。1932年,上海的人造丝进口高达81 319关担。根据1937年1-7月的生产情况统计[5]176,上海丝织品总产量为886 035匹,其中全蚕丝织品为64 628匹,仅占总产量的7.3 %,全人造丝织品为162 976匹,占18.4 %,人丝棉交织品多达645 236匹,占72.8 %。杭州丝织业,1925年人造丝输入量为123关担,丝织品中人造丝用量仅占10.5 %,此后逐年增加,到1928年丝织品中的人造丝用量已达57.0%[7]5。苏州人造丝输入量,1924年为1 060关担,1928年增至4 520关担。1935年,人造丝在苏州丝织业的原料构成中已占2/3。1937年,苏州丝织业全年耗用人造丝303 084磅(137 478.9 kg)[10]309。在抗日战争初期,苏杭的人造丝进口基本停止,而上海此时成为孤岛,进口人造丝的数量仍然居全国首位。1938年,上海进口人造丝25 583关担,占全国进口总数的46.15 %。1940年,进口人造丝数量增为78 046关担,占全国进口总数的83.32 %[5]234。这段时期进口的人造丝,除供上海本地使用之外,还售往江浙地区。

2.3 生产设备

2.3.1 木织机

木织机(图1)是中国传统的丝织工具,有着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它由排檐机具、机身楼柱机具、花楼柱机具、提花线各物及三根梁等物组成。织造时,挽花工坐在花楼上,口唱手拉,按设计的提花纹样来提综。机工坐在机架板上,左手握筘打纬,右手执梭引纬,进行织造。到民国时期电力织机引进之后,在苏杭两地木织机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3.2 手拉机

1912年,杭州纬成丝绸公司从日本引进仿法国式手拉机10台,这是中国首家改用手拉机的丝绸厂。手拉机(图2)是因为投梭方法从手抛式变为手拉式而得名的。手拉机由梭道木、梭箱、筘槽、筘帽、筘窗挂脚、拉梭滑板、皮卷、拉索、滑轮及手柄组成。投梭时,织工右手抽拉手柄,三叉形拉索通过滑轮,抽动滑板,推动梭子向梭口飞入对方梭箱。手拉机的效率比木织机提高一倍左右。手拉机在苏州和杭州使用较多。

图1 木织机Fig.1 Wood loom

图2 手拉机Fig.2 Hand loom

2.3.3 电力织机

1915年,上海肇新丝织厂引进瑞士铁制电力织机9台,这是江南也是全国第一家电力织绸厂。由于制造过程中的开口、投梭、打纬、卷取、送经等五种运动都由机械运转来带动,所以电力织机的生产率极大地提高,每分钟达150梭左右。电力织机有铁木机和全铁机两种,其基本结构与操作方法完全相同,区别只在于机架的制造材料不同而已。

从表2[10]323可以看出,与木织机和手拉机相比较,电力织机具有制造品种多样、生产效率提高和劳动强度降低等优势。根据1936年至1937年的织机数统计(表3)[5]124,252,上海丝织业中电力织机已达7 200台,一跃成为江南丝织业的重镇。苏州丝织业中电力织机数量最多,占织机总量的52.5 %;木织机次之,占35 %;手拉机仅占12.5 %。杭州丝织业中手拉机较多,占织机总量的58.4 %,电力织机占45.2 %,手拉机占36.5 %。此时,三地丝织业的生产能力以上海为首,杭州仅次于上海,苏州则屈居第三位。到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电力织机数量仍保持在第一位,有5 303台。苏州和杭州丝织业中,各种织机的比例有所变化。苏州木织机的数量由1 400台减至490台,仅占织机总数的23.3 %;电力织机和手拉机所占比例上升,分别为57.7 %和19.0 %。杭州丝织业仅剩电力机与手拉机,电力织机所占比例高达96.0 %。

表2 木织机、手拉机与电力织机的比较Tab.2 Comparisons of wood loom, hand loom and power loom

表3 沪苏杭织机数量统计Tab.3 Statistics of the loom number in Shanghai, Suzhou and Hangzhou

2.4 生产动力

电力织机的使用,需要有动力装置来带动织机。因为沪苏杭三地电力供应情况不同,所以机械丝织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早在甲午前夕,189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处成立,以6.61万两白银买下了原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此时的装机容量为197 kW;1904年,装机容量达1 600 kW,发电量为118.9 kW·h;1911年,装机容量达6 400 kW,发电总量达830 kW·h,其中76.2 kW·h用于工业动力的电[11]209。由于电力供应充沛,上海丝织厂在筹建时便大量引进先进的电力织机。而杭州电厂于1907年发起办厂,1910年建成,装机容量750 kW;到1918年,供电区域又市区扩大到城外[12]167;1919年,杭州丝织业纷纷将木织机改为电动织机。苏州电气厂则在1926年才向丝织厂家提供动力用电,各绸厂纷纷改机,电力织造逐渐普及。由于电力供应不充足,直到30年代,苏杭两地还是木织机、手拉机、电力织机3种织机并用。抗日战争爆发后,苏杭两地的发电设备被日军破坏,电力供应量大幅减少,丝织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而上海在抗战爆发后,电力仍能普遍供给,在1946年时已有三百余家丝织厂复工,共有织机五千余台[13]。

3 结 语

在近代动荡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江南丝织业经历了由发展繁荣到衰落瘫痪的历程。沪苏杭三地近代丝织业的起点不同,具体的生产要素情况也不同,所以导致了三地丝织业不同的发展结果。上海近代丝织业虽然基础薄弱起步较晚,但是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而苏州和杭州,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未能完成手工丝织业向机械丝织业的过渡。与苏杭两地丝织业相比,上海丝织业的生产设备较为先进,生产原料的供应较为充足,生产动力的供给在很长时间内都能够保障,正是由于各项生产要素均优于苏杭地区,所以上海近代丝织业能够超越苏杭,成为江南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1]朱新予.浙江丝绸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佚名.极度衰落之本市丝织业近况调查[N].申报,1934-03-19(12).

[3]沈洁.近代以来苏州市丝织工业的发展轨迹[M]//王国平.历史与社会.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

[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7]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王翔.近代中国传统丝绸业转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9]卓君.现代人造丝业之状况[N].申报,1927-08-28(2).

[10]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1]徐雪筠.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2]周峰.民国时期杭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3]佚名.上海丝织厂业最近概况[N].申报,1946-03-04(5).

猜你喜欢

织机苏州杭州
杭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喷水织机进入大面积更新换代期
实地调研国产中高端织机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喷气织机辅助喷嘴专利技术综述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