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改善的疗效观察
2011-05-10峰苏庆军
陈 峰苏庆军
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 1)康复医学科 2)神经内科 上海 201103
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的痉挛阻碍了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抗痉挛治疗显得相当重要[1]。神经发育技术是常用方法之一。本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上肢肌痉挛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5-01~2006-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40例,均经CT或MRI确诊,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上肢肌力2级以上,伴肌张力增高,改良Ashworth评分Ⅰ~Ⅲ级。排除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及神经肌肉的病变等对运动功能有直接影响的疾病;伴有失认症、失语症、失用症及视野缺损和智能障碍者;不能配合治疗者。随机分成穴位推拿加抗痉挛技术组(治疗组)和抗痉挛技术组(对照组),具体资料见表1。2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研究对象资料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如床上运动、卧位坐起、坐位转换、步行及上下楼梯等练习。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治疗师或患者健侧手控制关键点,保持上肢伸展位,训练中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抗痉挛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的主动参与。
对照组用神经肌肉促进术中的抗痉挛技术,主要是抑制患侧上肢的屈肌痉挛统一采用Rood易化技术的快速刷擦、扣击方法刺激伸肌。抑制技术中的持续缓慢牵伸方法沿上肢长轴挤压肘、腕关节。在肘、腕关节伸展位时让患者将身体的重心移到患侧使之负重。对痉挛特别严重的辅以分指板使手指处于伸展位。2次/d,20 m in/次,连续治疗12周。
治疗组统一用点按揉复合推拿手法。对肩骨禺、月需会、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分布在上肢伸肌的各穴位用重刺激手法,以获得深部组织明显酸胀感为度,每穴持续刺激30s。对肩前、天泉、少海、曲泽、内关等分布在上肢屈肌的各穴位用轻刺激手法,以浅表组织略有酸胀感为度,每穴持续刺激15s。在治疗时对部分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掌握区分刺激量的轻重。在此基础上用抗痉挛技术,具体方法、时间与对照组相同。
1.3 疗效评定由同一医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2周进行患侧上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评定。肌张力的评定用改良的Ashw orth肌痉挛量表(MAS)[3]。运动功能评分用Fugl-meyer(FM A)的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4]。
1.4 统计学处理用PEMS3.1医学统计软件包,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MAS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MAS和 FM 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AS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优与对照组。具体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康复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康复评分的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组别 治疗组MAS FMA对照组M AS FMA治疗前 2.82±1.03 13.12±9.32 2.88±1.07 12.74±9.43治疗后 1.76±0.38﹡▲25.79±7.31﹟▲2.11±0.43﹡ 19.68±8.95﹡
3 讨论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模式具体表现为病人患侧上肢呈现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指屈曲。参与的屈肌成亢进状态,而相对的伸肌则处于劣势。神经发育技术作为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重要技术,能有效改善肌痉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5-6]。
有学者提出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法治疗偏瘫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效果更好[7]。针灸是常用的方法,而关于推拿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在改善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纯抗痉挛技术。
推拿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镇痛、预防和治疗肌肉、肌腱等组织发生挛缩的作用。在治疗中我们观察到,经穴位推拿后再进行抑制技术中的持续牵伸时患肢疼痛明显减轻、阻力减小。同时推拿是一种力学刺激,可以引起本体感受器主要是肌肉本体感受器的兴奋以维持和协调正常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在操作时对屈肌群穴位轻刺激是避免痉挛加重,抑止神经兴奋性以降低肌紧张。对伸肌群穴位重刺激是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从而提高肌张力。另外通过经络腧穴可以起到提高肌肉组织的血液供应血和经气传导、感应传导及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侧支循环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给予刺激,能够使患者的功能状态得到改善,结合康复训练及抗痉挛技术更提高了康复速度和质量[8]。
在研究中我们考虑到不同的推拿手法,手法的好坏难以量化等原因可能会影响治疗结果,所以选择了推拿手法中的点按揉复合手法,它们具有定位准确、渗透力强、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和统一的优点,但是否和传统康复技术中针灸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相同还需大样本对照研究。
[1]高霞,黄松坡,王茂斌.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1):23-25.
[2]全国第 4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Bohannon Rw,Smith MB.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a modified Ash worth scaie of muscle spasticity[J].Physther,1987,67:206-207.
[4]Fugl-meyer AR,Jaasko L,Leyman T,et al.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A method fo 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Scand JRehabil Med,1975,7:13-15.
[5]候红,王彤.抗痉挛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37-438.
[6]戴玲,陈旗,王彤.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运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1):827-829.
[7]张文生,张丽慧.中风偏瘫的中医康复原则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3):182-183.
[8]赵仲和,田贤先,张婕,等.点穴手法与运动对急性期脑梗死易化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2(19):929-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