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猪的饲料种类与处理技术

2011-05-09徐旺生

猪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猪饲料麦芽黄豆

徐旺生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北京 100125)

1 古代猪的饲料种类

在古代中国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饲料一直是一个大问题。自秦汉以来,中国农业结构明显的出现了种植为主,畜牧为辅的特点,因为军事与种植的关系,国家给予马与牛养殖特殊的照顾,而养猪虽然能够满足人的肉食奢求,但是毕竟需要给予饲料,往往与人争食,特别是在圈养时。所以古人为了节省饲料,一方面尽量放牧,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养猪篇说:“春夏草生,随时放牧”。清代杨双山的《豳风广义》卷三也说:“少有空闲之处,即可放牧,放得一日,即省一日之费”。自然放牧固然可以减少供给,但是毕竟无法满足全部的饲料需求,放牧回家以后需要补充饲料,而且需要人手来管理,所以另一方面,就是尽量利用人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特别是残羹剩菜,由于猪的饲料品质不佳,古人只能采取一些措施对这些劣质饲料加以处理,以求得能够换回高品质的蛋白质,猪成为“废物利用”的工具。宋代以前,人口土地关系的紧张程度较低,放牧自然可行,宋代,特别是宋代以后,人地关系紧张局面逐渐严重,特别是江南一带,养猪就得控制其放牧时间和范围,此外饲料供给也出现紧张局面。关于猪的饲料种类,早期农业文献上记载不多,明清以后的记载渐渐多起来,大体上多是一些人不愿意利用的,表1是见诸文献中的猪饲料种类。

表1 古代养猪常用饲料分类[1]79-86 

根据表1的统计,可知古代用于猪的饲料种类达到42种之多,其中的水生植物类、发酵青饲料类、发芽饲料等比较适合于养猪。水生植物如水浮莲、喜旱莲子草及凤眼莲等按全干标样计算,含有粗蛋白质15%~20%、无氮浸出物35%~48%、粗纤维只有13%~22%,这一营养构成符合猪的需求。此外还有一些并不见于文献记载,如玉米、米粥、豆饼等农业副产品,尽管不是经常地被用于猪的饲养,但还是偶尔会出现在猪的食谱上,其他如野生的菜类、花生茎叶、红薯茎叶等,人类无法直接食用,都会作为猪的饲料,只是未见有关农书记载罢了,所以猪的饲料应该不止上述的42种。如在明代,就有人将蝗虫拿来做猪饲料,可谓一举多得。清代陈芳生在《捕蝗考》一书中说:“崇祯辛巳,嘉湖旱蝗,乡民捕蝗饲鸭,鸭极肥大,又山中人畜猪不能买食,试以蝗饲之,其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可见世间物性宜于鸟兽食者,人食之未必宜,若人可食者,鸟兽无反不可食之理,蝗可供猪鸭无怪也,推之恐不止此,特表而出之”。

当然饲料种类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猪的养殖的重视程度,只能说是当时人们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广开饲料来源,然后再运用一系列的调制措施,使不太可口的食物变得可口。由于大多数食物只是一些植物性食物的副产品,热量低,蛋白质含量低,所以猪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吃的食物的可消化成分连正常的生理活动的水平都不能够维持,所以生长速度缓慢,更不用说形成产品能。

前述的水生植物,其营养构成是用全干的样本来计算的,而在实际养猪时,人们只是用青绿的水生饲料来喂猪,不大可能将水生饲料干制后再饲喂。所以中国农家所养的猪,经常需要食用大体量的食物才能保证日常生命活动的维持,如果要让其形成产品,即快速地将植物性食物转化成动物性产品——肉,需要较长时间。因此中国猪的体形和国外品种迥然不同,中国猪的腹部比较突出,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所食的食物的能量和蛋白质不足,需要大量采食,导致肠胃体积变大的结果。

2 猪饲料的处理技术

猪在这个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的古代中国,养殖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将植物性食物转化成动物性食物,是将低档的食物转化成高档的食物。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的限制,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一个家庭的主要精力用于大田作物的生产上,一般老百姓的食物也不外乎比较粗糙的、低档的植物性食物,动物性的食物比例极低,由此形成与人争食的局面,猪的养殖自然受到限制,在人的低级植物性食品还不能完全保证的情况下,猪饲料品质极其低下,在多数情况下,猪饲料构成多半是人不太愿意吃的农业副产品,质地和口感不佳,在古人看来,将这些饲料进行加工处理,会提高猪对饲料的利用效率,这是古人了不起的发明与创造。在猪的饲料利用上面,中国古代的先人们发明创造了多种猪饲料调制方法,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

2.1 机械截短法

主要措施有切的办法,如王桢《农书·农桑通诀畜养篇》所记载:“江北陆地可种马齿(苋),……用之铡切,以泔、糟等水,浸于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其中的“铡切”二字,即是通过将饲料切短的方式,让家畜采食。

2.2 物理破碎法

主要措施是采用较重的物体,通过机械运动,将饲料破碎,所用的物体有杵。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之养猪第五十八引《淮南万毕术》:“麻盐肥豚豕”。原注曰:“取麻子三升,捣千余杵,煮为羹,以盐一升著中,和以糠三斛,饲豕则肥也”。其中的杵,即是工具。

2.3 加温蒸煮法

加温蒸煮法的目的是将饲料蒸煮,煮的目的是想使饲料变软,便于猪咀嚼和使蛋白质、淀粉转化成适合消化的物质,以助猪的消化吸收。元代《农桑辑要》卷七肥豕法:“麻子二升,盐一升同煮后,和糠三斗,饲之立肥。”这里记载的方法是煮。清杨双山《豳风广义》卷三论饲豕子法:“豕子初生,宜煮谷饲之,或大麦屑,或豆屑、荞麦穄秫屑,务宜煮熟,少加草末糠麸饲之”。清张宗法《三农记》卷八:“近山林者,宜收橡粟之属,採嫩叶野蔬,煮以豢之。近湖水者,宜收浮萍、泽草之属,煮以豢之。陆地平原,宜用田一丘,厚粪熟耕,种瓜苋薯芋之属,採楮榆梓叶煮豢。收荞衣豆叶捣为末,和糠拌匀,泔水泡豢”。这里记载的办法就是煮。

2.4 发酵法

发酵法首先发明于元代,目的是让饲料发酵产生细菌蛋白质,从而能够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并能够产生酒香和酸味,改善了饲料的适口性和风味。这一方法首先被用于猪的饲养。元王桢《农书·农桑通诀畜养篇》:“江北陆地可种马齿(苋)。约量多寡,计其亩数种之,易活耐旱。割之,比终一亩,其初已茂。用之(铡)切,以泔糟等水浸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特为省力,易得肥腯。”这里记载的是用马齿苋加上泔水、酒糟发酵的方法。到了清代,则用苜蓿作为发酵的原料。清杨双山《豳风广义》卷三:说“养猪以食为本,若纯买麸糠饲之则无利。大凡水陆草叶根皮无毒者,猪皆食之,唯苜蓿最善,采后复生,一岁数剪,以此饲猪其利甚广。”“春夏之间,长及尺许,割来细切,以米泔水浸入……大瓮内,令酸黄,拌麸杂物饲之”。

2.5 炒

炒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饲料调制方法,见于清代:贯众三斤,苍术四两,芝麻一升,黄豆一斗,炒熟共末,和糠糟饲,饮以新吸水。如食不快,萝卜叶食之。清代杨双山《豳风广义》卷三:“贯众三两,苍术四两,黄豆炒一斗,芝麻炒一升,共为末拌入细食内饲之,食后每猪再喂生大麦一升,不过半月即肥”。又清张宗法《三农纪》卷八:“贯众三斤(两)苍术四两,芝麻一升,黄豆一斗,炒熟共末和糠糟饲,饮以新汲水。如食不快,萝卜叶食之”。两文献记载的炒的方法均用于黄豆。黄豆原产于中国,曾经为五谷之一,汉代以前豆腐的制作技术没有发明,人们主要采用粒食方式。但黄豆内含有抗胰蛋白酶,可以抑制畜体内胰蛋白酶的活动,因而妨碍蛋白质的消化。通过加热或者炒过后,抗胰蛋白酶被破坏,就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汉代以后,人类自身对豆类的有效利用主要通过制作豆腐的方式,这样黄豆的营养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当然,在喂猪的过程中,人们不大可能先做出豆腐再喂猪。而用炒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可以增加整个饲料适口性,增加香味,对于农家经常使用蛋白质含量少的饲养方式,是一种补偿。

2.6 发芽

发芽的方式最早用于豆类,大约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当时称为“黄卷”,主要用于药用,宋代则作为蔬菜用。用于养猪的是麦芽,即是将麦子发芽,然后用于饲喂。首见于清代王穰堂所撰的《卫济余编》一书中。其一为《卫济余编·畜牧门》引《奇方类编》,其曰:“贯众、何首乌各一两,麦芽、黄豆各一升,共为末。加盐一两,拌匀。每日饲以四两则易肥”。其二为《卫济余编》引《古今秘苑》,其曰:“贯众、何首乌、大麦芽各一斤,共研末,每日用四两拌食内。待出圈之日,半月前服起。待药完日即宰,其肥较倍,小猪不可用”。从上述2个配方来分析,贯众是一味驱虫药;黄豆含有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多种营养物质,正好用于育肥。麦芽在配方中的作用,主要是供给蛋白质和作为一种多汁饲料,以提高适口性。同时,由于麦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用来喂猪,可以保证消化器官的健康,能够有效地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此外麦芽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有利于猪的健康发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农牧场曾经用麦芽作为催情剂和改善精液品质的补加饲料,并被视为“肥猪药”[1]。实际上,上述的两种包含有麦芽的配方,相当于现代猪饲养过程中广泛使用的“营养添加剂”,只不过添加的内容不同而已。由此可知,早在清代,人们在养猪过程中,即已经开始使用了饲料“添加剂”。

[1] 杨诗兴.我国古代研究研究家畜饲养问题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和间接推知法[M].中国畜牧史料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79—86.

猜你喜欢

猪饲料麦芽黄豆
黄豆噼里啪啦
异麦芽酮糖醇在卷烟增香保润中的应用
猪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的策略分析
猪饲料中铜和锌的替代来源
吃心情的麦芽精
前三季度全国猪饲料产量5 848万吨,同比下降0.3%
黄豆变形记
生麦芽鸡内金茶
张云鸿:对待麦芽,就像对待自己的作品
黄豆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