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需要细节来保证
2011-05-09本刊编辑部
尊严需要细节来保证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全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民生问题提高到治国理政重要方略的高度。在接受外媒的采访中,温家宝总理总结了他的四点政治愿望: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类似的表态,掷地有声,温暖而又振奋着国人的内心。
从经济基础来说,温总理说话的底气是非常足的。2010年,又是中国元素丰富多彩的一年。
这一年,在经济上我们闯过了金融危机,继续保持高增长,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调查显示,竟有47%的美国民众认为目前全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是中国。
这一年,被誉为“激发了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慧”的世界博览会,如期在上海滩演绎一次成功、精彩、难忘、创纪录的盛会。
这一年,中国高铁实现了“梦幻跨越”,一下跨过了世界发达国家40年才完成的高铁研发之路,在运营速度和营运里程上一举成为世界第一。
......
但如何让中国人活得更有尊严?虽然在宏观层面上,我们的政府许诺扶贫减困、共享改革成果和“包容性增长”,希望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但在执行层面上,维护尊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一年,我们面临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经济形势: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扩大,“逃离北上广”竟成了一句口号。
这一年,南平血案和宜黄血拆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凸显了社会矛盾的严重以及和解的迫切。
这一年,“李刚门”拷问的是社会强权庇护下的种种不公与畸形的价值观,当失范的权力渗透在复杂的社会价值观中,社会痛感就会更加明显。
......
“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先生百年前的愿景依然在指引着我们对民生的追求、对尊严的期盼。只有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才可能真正落实每个人的公民权;只有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才能保障每个人对尊严生活的追求。
翻开中国近代史,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追求有尊严的生活都是时代发展趋势。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追求国家富强,而不是讲求个人权益或是尊严。在很多时候,个人利益和有尊严的生活要服从于社会利益和尊严,甚至被牺牲掉了。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社会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层面,也同样包括社会层面、人文层面。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在社会巨变中的诉求欲望和诉求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有尊严地活着,成了民众普遍的利益诉求,成了民生问题的症结点。
而民生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一个个琐碎庸常而又实际存在的细节里。所谓见微知著,某些小细节,恰恰折射出管理层责任意识的强弱、民生意识的轻重,体现出执政理念的优劣和执政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执政者的口碑和形象。
细节决定成败,在经历太多的雨滴和雪花之后,中国人的民生路还要坚持微笑的方向,需要更多的细节来保障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