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籍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1-05-08朱开忠
朱开忠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01)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渊薮。先人在江淮大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古代典籍。据统计,目前庋藏于安徽省内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藏单位的古籍总量约有 120万册。这些典籍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食粮。为充分掌握这些古籍的收藏和保护状况,自 2008年起,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了一次调查[1]。该调查历时一年多,通过现场查看、发放调查表、与收藏单位领导和员工交流等方式,共收集到有效数据 57份。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安徽古籍的生存现状基本上被勾勒出来,古籍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逐渐明朗。
1 安徽古籍保护现状
表1 书库位置、保护制度与保护措施情况
顶层书库隔热、保温、防水等效果较差,管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而《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也明确规定“古籍书库不应设置于建筑物顶层和上层”[2]。古籍书库单独设置是为了防止古籍酸化,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古籍和其他文献混放、杂放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是方便了日常工作,但同时也对古籍造成极大的危害:加速了古籍酸化,不利于收藏单位集中管理,不能把有限的资金和人力放在古籍上,频繁的人员进出也增加了对书库环境的污染。
专门对古籍进行消毒处理(包括入库前、库中和出库)十分重要,安徽目前还没有一家单位将这项工作常规化。防虫杀虫方面,一是使用药物,一是以樟木防虫。从效果上看,樟木比樟脑精(丸)要好,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次投入永久受益,而且没有刺鼻的味道,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没有危害,但初建成本大。
紫外线对纸张的危害性较大,“特藏书库的照明或采光应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文献的危害”“自然采光的书库,应采用防紫外线玻璃和遮阳措施,防止阳光直射”[2]。目前,安徽大学图书馆采用防紫外线窗帘,安徽省博物馆则使用玻璃窗和灯罩。
表2 主要保护设备与设施情况
古籍书库的温湿度标准为:“温度 16℃—22℃,相对湿度 45%—60%”。同时,“温度日较差不应大于 2℃,相对湿度日较差不应大于 5%”。[2]除少数几家收藏单位外,安徽省其他单位的古籍都处于自然不设防状态之下,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即使库房是在建筑物顶层。
可靠的消防和安防报警设施是古籍安全的重要保证。“古籍特藏书库应设置自动防盗报警系统、水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等”[2]。从表 2来看,安徽古籍收藏单位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2 安徽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安徽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较多,古籍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古籍收藏单位古籍保护意识不强
从载体形态或者古籍实体来看,古籍是不可再生资源,破损一页就少一页,永远无法复制。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保护意识非常重要,但从以上调查分析的情况来看,安徽古籍收藏单位的保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单位将古籍书库放在建筑物顶层,将古籍线装书和近现代出版物混放在一起,或对古籍不采取任何防虫、杀虫措施,古籍入库之前不进行消毒处理,等等。不过只要意识到位,这些工作实际上做起来很容易,有些措施甚至不需要投入经费。收藏单位的古籍保护意识不强、管理制度缺失,使前人历经千辛万苦传承至今的古籍损毁和丢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2.2 古籍保护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相对来说,古籍从业人员的素质较高,一般是本单位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在从事这项工作。但其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的人员居多,35岁左右的骨干偏少,年轻人愿意做古籍的更少。大多数从业人员对于本行业的相关标准和古籍保护的基本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有些人虽然有较高的职称,但专业素质偏差,专业结构不合理,严格来讲他们并不能胜任古籍工作。总体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在岗人员的能力、综合素质、职业态度,安徽古籍工作人员都落后于古籍工作的实际需要。
2.3 古籍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公藏古籍一般收藏于图书馆和博物馆,这些单位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有开支都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由于政府和收藏单位对古籍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安徽,除了安徽省图书馆和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保护经费比较固定外,其他市、县级收藏单位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专项经费的保障。
没有经费,古籍保护所需的设备和设施就无法更新。表 2显示,在安徽只有 1.75%的古籍库房安装了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只有 8.77%的古籍库房配备了普通的空调设备,只有 7.02%的古籍库房有温湿度监测装置,只有 10.53%的古籍库房有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只有 5.26%的古籍库房有自动灭火系统,没有一家古籍库房安装空气净化装置。设备和设施没有配备到位,保护措施就不能落实。从表1可以看出,还没有一家单位有条件在入库之前对古籍进行消毒处理,只有 3.51%的单位有防紫外线措施,只有 47.37%的单位采取防虫、杀虫措施。
经费短缺也影响了古籍收藏单位保护古籍的责任心,工作不主动、不积极,看到违背古籍保护工作规律的现象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库房长期不打扫,古籍上落满灰尘,因虫蛀鼠啮、霉烂粘连而变成“书砖”的古籍在古籍库房里也成了正常现象。
3 加强安徽古籍保护工作的建议
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古籍保护工作的监管
一是成立省级古籍保护工作委员会,对古籍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把握和诊治,对各收藏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给予指导。二是建立巡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到古籍收藏单位进行走访和巡视,发现问题随即进行干预。三是实行寄存制。对于保管条件差、保管能力有限的收藏单位,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将其收藏的古籍寄存到有条件保存的单位。这样既能保证了古籍的安全,又能减少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四是实行问责制。相关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应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角度,出台相应的古籍保护问责制,对那些轻视古籍保护、在古籍保护工作中有明显过失的单位追究其领导责任,以提高古籍收藏单位负责人古籍保护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将古籍保护政策与措施落到实处。[3]四是引导媒体加大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宣传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古籍保护的文件精神,关注全国和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动态和在古籍保护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古籍。
3.2 加大投入,改善古籍保管条件
总体来看,古籍保护经费由基本建设费和运行维护费构成。基本建设费主要用于书库建设、书柜、空调及灭火系统等设备和设施的安装。基本建设费用是巨大的,但该项投入是必需的,而且要尽可能一步到位。基本建设做得好,以后维护和使用起来就会更方便。相对来说,运行维护费不是很高,但需要连续性和长期性的投入。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保障:一是加大投入,在新馆建设或者专项建设时,对古籍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的倾斜,按照相关标准配置到位。二是设立古籍保护专项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费的专指性和持续性,才能保证古籍保护长期有效地推行下去。三是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古籍保护。
3.3 加强对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
一是面向具体岗位,如书库管理、古籍阅览、整理编目、版本鉴定、整理与开发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从业人员胜任自己的岗位。二是综合性和拔高性的培训。针对那些热爱古籍工作,有一定专业背景,能坐得住冷板凳,在古籍保护领域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进行全方位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是综合性、前瞻性的;培训形式可以是高级培训班,也可以是研讨会。三是利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古籍保护技能。古籍保护工作的实践性很强,有些知识(如版本鉴别、古籍修复)需要面对实物、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学到,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手把手、面对面的授课方式效果会更好。四是针对行政机关和古籍收藏单位领导举办一些讲座和培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懂得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大力支持古籍保护事业。
3.4 加强古籍修复工作
古籍保护的方法可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种。原生性保护就是对已经破损的古籍进行修复,防止古籍纸张进一步损坏,延缓纸张老化速度。目前,存世古籍破损老化严重,中国国家籍保护中心在 2008年《古籍普查培训讲义》中指出“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例,在馆藏约 100万册/件的珍贵善本特藏中,轻度破损的有 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有 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有 12万册件,共超过总数之半”。由于古籍修复工作基本以手工操作为主,修复速度远远赶不上破损速度,因此修复工作严重滞后。安徽地处江淮之间,空气湿度大,古籍容易受霉菌的侵蚀,破损现象尤为严重。初步估计,不同程度的破损古籍至少占总量的 1/3以上,珍贵古籍的破损让人触目惊心。而整个安徽专门从事古籍修复的只有几个人。
3.5 正确处理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古籍既具有文物性,又具有文献性。从文物性角度来看,要注重对它的保护;从文献性角度来看,要注重对它的利用。保护与利用是一对矛盾。正确处理、协调好这一关系,既能使其长久地传承下去,又能使其存世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古籍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安徽存藏古籍中安徽地方文献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文献是研究安徽地域文化的专家学者们不可缺少的资料。古籍利用时,我们应尽量做到:一是用复制件和其他版本替代原件。古籍读者只有一小部分是做版本研究和版本核对的,大部分只是利用其中的文字内容,对版本并没有特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提供影印本和刊刻时代较晚的版本。二是古籍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古籍以其信息量大、检索快捷、不受传统时空限制等优势,让古籍使用者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也使诸多难见天日的“镇馆之宝”得到新生。古籍数字化要注意全盘考虑,合理规划;要以古籍专家为主导;要充分考虑数字化产品的研究支持能力,要注重考虑对地方文献的数字化。[4]三是影印出版。通过照相、缩微和电子扫描等方式将古籍内容转换到新的载体上,使原件得到更好的保护。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2009年李长春同志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馆庆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古籍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安徽存藏古籍的保护工作,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1]朱开忠.关于安徽古籍存藏与保护情况的调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5):86—89.
[2]WH/24-2006,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S].
[3]刘家真,程万高.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8—13.
[4]朱开忠.对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