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建设效应研究
2011-05-08姚倩
姚 倩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国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广西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图书馆作为文献收藏与服务的社会文化场所,其收藏的社会科学文献的品种、数量以及提供服务的开放度、共享度,不仅制约着图书馆服务辐射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而且对该地区的人才培养、教育水平、人口素质与精神风貌都产生着无形的影响。为此,开展广西现有社会科学文献建设的效应研究,针对广西现有社会科学文献收藏的规模、特色、藏量与服务效益所存在的问题,探寻符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文献配置办法,对实现广西社会科学文献的整体化、规模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会科学类纸质文献收藏现状及问题
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社会科学分类体系,社会科学类纸质文献主要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 ,军事,经济 ,文化 、科学、教育、体育 ,语言 、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百科类等综合性方面的图书、报刊类文献。笔者于 2010年 6—7月期间,在互联网上对广西较具代表性图书馆的馆藏机读书目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分类统计了各馆馆藏社科类纸质文献的种数(见表 1)。
表1 广西各大图书馆的社会科学类文献种类一览表
从笔者统计的几所图书馆来看,收藏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献品种最多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图书馆),约有 62万种。河池学院图书馆最少,约 15万 6千种。作为广西最有经济实力的市级公共图书馆,柳州市图书馆约 22万多种。高校图书馆由于学科专业、服务对象以及办学规模等方面原因形成了一定的藏书互补关系。如广西大学图书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经济、语文文字等类文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广西师大图书馆)在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百科等综合类文献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色;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文文字、文学艺术类文献也显示出较强的实力。
以人文社会科学经费较为充足的广西师大图书馆为例,其购书经费 2009年为 650万元、2010年为600万。其中,中文纸本图书经费分别为 240万元和 200万元。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6∶4的比例,中文社会科学纸本文献购置费分别为 144万元和120万元。按中文普通图书每册价格 40元、复本率2.5册来计算,年平均入藏中文社会科学类普通图书约 3.3万册,入藏品种仅 1.3万余种。据全国新闻出版统计网 2008年的统计数据[1]显示,2008年全国社会科学类初版图书 11万种,除去课本、教材、普及类读物,可估算为 8万种。广西师大图书馆年入藏种数仅为全国新书出版种数的 16%左右。而且,新出版的社会科学类图书中有大量的丛书、多卷书,每套价格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大部分图书馆只能根据经费配额选择性购买中文普通图书,凡昂贵的丛书、多卷书等,若无专项经费的支持,基本上是买不起的。同时,图书采访工作由于受招标、折扣率、供书渠道、采访人员知识结构等要素的影响,难免出现偏科、偏藏现象。加之复本率、样本库设置不合理,许多图书馆一方面大量藏书闲置于书架,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读者研究急需的书籍严重缺藏。从整体上看,全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购置经费不足,纸本文献入藏品种不全,重要、昂贵的工具书、多卷书、丛书呈结构性缺藏,图书馆之间缺乏完整、系统、互补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建设布局意识。
2 文科类电子资源的引进及问题
近年来,广西区内各图书馆根据馆藏建设方针与服务需求,相继引进了不少社会科学类电子书、报刊全文数据库、专题(科)类全文资源库、古籍数据库和工具书、大型年鉴辞典原文库以及各种视频讲座等数字资源,或以镜像方式贮存于各图书馆磁盘阵列,或买下使用权以在线包库形式加以使用。然而由于经费、系统、读者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各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引进仍然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引进率整体偏低;高校图书馆由于大量的教学与科研需要,电子书、全文数据库、工具书以及视频资源等方面的引进率与利用率较高。如广西大学图书馆引进文科类电子资源库 28个、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引进 27个,广西师范大学长期以来积累了较强的文科研究优势,其图书馆引进电子资源 35个,包括国学宝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外文法律(Lexis)、外文报刊(Press-Display)、文学传记类(GaleLiterature)数据库等,是区内目前引进文科类电子资源库最多的高校图书馆。
据中山大学图书馆网站信息显示,该馆引进文科类电子资源库有 100多个[2]。广西各大图书馆引进的电子资源量与外省(特别是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社会科学研究者更高层次的研究需求。
同时,受现有的电子资源销售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影响,图书馆界未能在购买时形成合作采购模式。一是各图书馆引进的现有电子资源多数重复,缺乏互补性;二是现有的部分电子资源库、全文数据库销售模式不规范,存在一定的“暗箱”操作,价格偏高;三是少数以昂贵经费购回的稀缺性资源利用率偏低,且缺乏辐射效应,不能满足校外学者的利用需求。因此,如何开展区内电子资源、大型网络数据库的协调合作与集团购买,迫使销售商实行“价格分区”政策,充分把握知识产权中的公共“合理使用”范畴,形成资源互补、高水平的整体化建设效应,是电子资源建设值得重视的问题。
3 本土文献数字化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广西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以下简称桂林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迄今为止已经建成了一批极具广西特色的文科资源库并在互联网上提供在线索查询或全文浏览。广西师大图书馆于 2006年开始实施“人文强桂”项目,自建了一批特色资源库并在校园网内提供浏览服务。笔者据各图书馆网站信息统计,列出广西目前较有特色的文科类自建资源库如下(见表 2)。
表2 广西自建特色资源专题数据库
其中,广西图书馆开发的索引类数据库“东南亚研究论文资料库”“民族民俗研究”“广西地方志”与桂林图书馆开发的目录、文摘、索引类数据库“广西地方资料数据库”“广西旧方志”有较高的检索价值,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对该类文献的查询需求(遗憾的是不能提供原文服务)。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还制作了大量文化类、普及类、百科类的特色资源库,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资料被数字化加工。但是经过加工人员的编辑输入,特色库难免存在讹误,可靠性不足,学术价值不高。广西师大图书馆开发的“馆藏民国广西图书”“广西旧地方志”“馆藏古籍善本”“民族民俗资料库”“语言资料库”“教学参考书全文库”等原文影像库,采取原文扫描与详细标引目次的方式,保持了原书原貌,避免了因重新输入而容易出现的讹误。这些书目标引与目次信息标引较详细,如“广西旧方志书目标引”,不仅标引旧地名,还标引现地名,可实现旧地名与现地名的任意检索,同时还提供了依目次检索阅读全文的功能。校内读者不用到图书馆即可在网上浏览原书,这保证了学者对原文的阅读参考、注释引用需求。然而,由于该图书馆本土文献馆藏数量不足,仅制作了 266部广西旧方志、231部民国广西图书的电子版,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现存广西旧方志、民国出版物的全貌。同时,由于校园网的限制,馆藏利用率不高。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日益与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紧密结合。各图书馆珍藏的历史文献、古旧书籍、善本、珍本、地方志、名人著述、民国出版物等往往成为研究者不可缺少的文献来源与引证依据。据统计,1949年之前广西共编纂方志 627部,现仅存 248部,佚379部[3]。目前,这些旧志主要存藏于广西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通志馆、广西师大图书馆内,外地读者利用、复制、扫描、拍照常感不便。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现存档案极其珍贵,包括清代两广总督府、广西巡抚、布政使司、督学使署关于边务、自治、警政、修筑铁路,劝办农桑、创办教育、征收捐税、奏报广西灾害兵匪、中法和议、广西边界、广西海关关务等原始材料,民国时广西都督府、巡按使署、省长公署、国民党中央驻桂单位、广西省政府及其直属机关、高等学校、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集团等原始档案以及 1924—1949年广西革命历史档案、1949年建国以后的广西省(区)党委、省(区)政府及其直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档案资料[4]。这些广西近代史、现代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一旦得到整理与开发,将极大推动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因此,对广西本土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一方面方便了广大读者的阅览与利用,充分发挥了文献的潜在效益;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因读者反复使用造成的文献损伤,实现了对珍贵文献以及不可再生性文献的有效保护。笔者认为,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如能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通志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将广西各馆存藏的广西本土文献与珍稀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提供远程服务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广西现有各馆珍稀馆藏的潜在价值。
4 广西社会科学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对策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10年在广西正式成立以及国务院关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广西经济发展的加速必然推动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广西现有人文社科类文献的入藏质量、服务效率、电子资源引进模式、数字化建设内容与布局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通过政府的规划与组织引导,实现跨系统、跨区域的图书馆馆际合作,开展共享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全区范围内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献建设的整体化效应,才是适应广西区情、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选择。
4.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改善全区社会科学文献入藏结构与质量
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图书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改变地区间文献收藏与积累的不平衡状况,提高文献收藏总量、优化文献结构。近年来,图书馆经费作为常规财政预算项目,逐步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逐步将图书馆经费纳入到本级年度财政预算中。然而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献经费的划拨却缺乏科学的核算,也没有真正实现作为专项经费纳入到年度正常财政预算。通过财政立项,继续加大重点图书馆的购书经费预算,特别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有重点的建设全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藏中心,对珍贵书籍、大部头丛书、多卷书单独拨款收藏,避免由于经费不足而造成区内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结构性缺藏;第二,加强贫困、偏远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投资力度,加大中小型学校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投入,增加其人文社会科学类普通图书的品种与数量,改进这些地区、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第三,开展全区重点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协调与合作,重点解决由复本或样本过多带来品种不足的问题。例如,通过协商与合作,选择适当的图书馆作为地区性保存本图书馆,减少复本率,加大入藏品种量;或者每种书只购买单本,利用率较高的书,另购电子版或制作电子书提供网上阅读使用。
4.2 提高共享意识,建设全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藏与服务中心
随着出版领域越来越多昂贵的丛书、多卷书、外文书刊、外文数据库不断涌现,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避免出现人文社会科学类文献的结构性缺藏,应当引起政府与图书馆界人士的重视。事实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的远距离检索、地区传递与服务已为图书馆进行藏书协调、实现共享提供了技术性保障。因此,根据藏书总量与布局要求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建设与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全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藏与服务中心,实现大型文史类丛书、多卷书、档案、辑录影印本、电子资源、全文数据库有计划的购入、收藏与服务,是提升全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藏品质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广西重点文科大学,通过专项经费申请,购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古籍影印本等珍贵文献约30 000多册,其中包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大批昂贵丛书。2006年以后,在自治区政府“人文强桂”政策扶持下,开展了五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连续获得专项建设经费,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缺藏文献进行有针对性地弥补、征集与购买。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有计划地引进了一批专业性强、高质量、高水平的电子资源库;购入了一批近年来出版的大部头丛书、多卷书以及文科类电子资源与工具书,建立了“人文强桂”专藏阅览室。
4.3 加强规划与合作,提升广西本土文献数字化的品质与学术价值
随着广西“十一五”社会科学规划、全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特别是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西部研究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广西的社会科学学者,特别是高校的广大教师对文献的需要日趋迫切。对广西本土文献,如广西旧方志、广西档案、广西各民族史料以及民国文献、古籍的需要日益增加。然而,现有的文献收藏极其有限,特别是旧方志、档案、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基本只在南宁与桂林两地有收藏。因此,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自上而下的推动,开展广西本土文献、档案、方志、民国出版物的数字化建设十分必要。通过协商与合作,可使特色文献的收藏馆达成共识。确定各图书馆的合作范围,数字化建设的目标 、内容、主题、形式 、标引深度 、网上开放程度 ,联合导航、联合咨询、联合服务的模式、网上文献传递的方法与互惠原则等。提高本土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水平,提升广西特色文献数字化资源的学术价值与参考利用价值。笔者认为,现阶段,如果不能真正破除图书馆界内的“资源垄断”观念,树立“藏书万世、天下共读”“资源共有、惠泽共享”的意识,文献资源的合作开发与整体化建设则缺乏内在的运作动力,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亦难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
4.4 抓好文献资源整合,建设跨系统、跨地域的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现阶段,广西任何一家图书馆,其社会科学类藏书都难对现有国内外重要的社会科学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收藏。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复合型特性的日益突出,人们对文献的广泛需求、深度检索、交叉利用的要求日益迫切,如果维持现有的文献收藏格局与封闭式的服务模式,势必影响到广西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成果的传播。笔者认为,在加强各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建设的前提下,进行重新规划与布局,通过网络平台建设,以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全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5]是值得一试的明智选择。一是策划构建“全区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中心网站主管机构的选择、中心网站资源、网络设施建设、服务功能完善、硬软件配置、人员培训、服务推广等;二是加强规划、合作与协调,通过平台建设带动区内珍稀文献、本土文献、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制作;三是通过平台实现全区范围内的书目联合检索、各图书馆引进资源与自建资源的统一检索、联合咨询、网络导航等服务项目;四是加强共享服务机制研究,达成资源共有共享,制定珍稀特色文献的扫描、拍照、复印、电子化以及远程传递规则、细化服务项目与措施等。实现区内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自助式远距离服务、无障碍索取、高效率传递,从而产生广西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资源建设的集成化与规模化效应。
[1]全国新闻出版统计网.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2009-09-21].http://www.ppsc.gov.cn/tjsj/6520.shtml.
[2]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EB/OL].[2010-06-25].http://library.sysu.edu.cn/web/guest/index.
[3]雷 坚.广西方志编纂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13.
[4]广西档案信息网·馆藏简介[EB/OL].[2010-06-25].http://gxda.gxi.gov.cn/gczl/gcjj/.
[5]姚 倩.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思路[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