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摆脱的宿命
2011-05-03李峥
李峥
摘 要:《悲悼》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戏剧中,作者借用古希腊的俄瑞斯忒斯主题来表现现代人内心的复杂。本文试用拉康的主体理论来解读女主角莱维尼亚,展现戏剧本身的魅力。
关键词:《悲悼》;主体理论;俄瑞斯忒斯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81-02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奥尼尔在其作品中,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行了不懈探索。在他看来,人类本身是渺小的,而人类所处的环境是残酷无情的,人无法支配自己所处的环境。奥尼尔的剧作首要关注的是在人物情感与灵魂深处建立一种归属感。他的主人公常常在环境与命运的驱使下,陷于极端对立的生存境况。奥尼尔创作出了一幕幕悲剧,展现人类生存的痛苦和无奈。
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拉康一直在研究人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在拉康的著述中,“主体”一直是其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拉康认为主体的建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从主体人格形成的过程,他揭示了自我和外在的人文环境的关系。他认为自我之外的人﹑事物对主体具有能动的构成作用。自我是一种自我意识,产生于他人的承认中。“他者”在自我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主体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主体的构成是建立在与他者的关系的基础之上。
本文从拉康的“主体”角度来探讨《悲悼》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一、孟南家族的命运
《悲悼》是以俄瑞斯忒斯为底板创作的,由《归家》,《猎》和《祟》组成。主要讲述了新英格兰地区的孟南家族在一系列仇杀中走向灭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莱维妮亚,不管她怎么努力斗争,始终不能摆脱家族宿命的摆布。这部作品里有着强烈的决定论和宿命论色彩,好像孟南家族受到了诅咒,一直笼罩在死亡里。从孟南将军回家的第一天,死亡开始发生。孟南家族的命运是由祖先造成的:莱维妮亚的祖父阿贝和叔祖父戴维德曾共同爱上了玛丽亚·卜兰特——看护小艾斯拉的女佣。结果戴维德赢得了玛丽亚,出于妒忌,阿贝把他俩赶出家门。原本属于戴维德的家产也被迫让给了阿贝。戴维德和玛丽亚被赶出孟南家后便结了婚,生了个男孩。戴维德由于没有财产,自己又缺乏谋生的本领,在穷困中自杀。玛丽亚把儿子抚养成人,后来她自己也因贫困死于疾病。
由此看来,孟南家族的血亲仇杀根源于情欲的炽烈和异变。家族中祖父和叔祖父对一个女佣的争夺,给家族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并导致了家庭内部的乱伦和灭亡。
二、莱维妮亚的心路历程
(一)莱维妮亚主体的缺失
莱维妮亚出生和成长在清教思想盛行的环境中,受到父亲的严重影响,她的内心一直是矛盾的,她的主体是缺失的,不完整的。
她的父亲之所以会娶她母亲,是因为克里斯丁与孟南家族的人截然不同,她充满活力,正像玛丽亚·卜兰特一样。而且克里斯丁长的有点像玛利亚,艾斯拉在小时候就喜欢玛利亚。但是婚后他们并不幸福,艾斯拉无法满足克里斯丁的情感需要,受清教思想影响,他把自己对克莉斯丁的激情看成一种罪孽;克里斯丁极度讨厌艾斯拉刻板的性格。因此,她也不喜欢莱维妮亚,因为,莱维妮亚和她刻板的父亲一摸一样。当莱维妮亚还是小孩时,每次她想去拥抱克里斯丁,克里斯丁都会避开她。而莱维妮亚十分敏感,她清楚地感觉出母亲的不喜欢。慢慢地,莱维妮亚也拒绝和母亲亲近;并坚信,正是母亲的存在,父亲没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她身上。在外貌上她和母亲是很像的,但是莱维妮亚拼命抵制这些相同,“很明显莱维妮亚在着力强调她和母亲的不同,而不是相同。”
母爱的缺失导致了莱维妮亚主体的不完整。曾经,莱维妮亚极度需要母爱,但是现在母亲的关心成了她厌恶的。拉康认为自我和他者不仅有同一性关系,也有否定性关系。拉康称这种否定性关系为“否定性移情”,即所爱的对象可以同时是痛恨的对象。通过某种“象征性的贬损”,使对方“降格,转变,受抑制。”莱维妮亚无法拥有母爱,因此她选择去贬低母亲,以显示对母亲的不在意。
英俊的卜兰特船长的出现滋润了莱维妮亚干涸的心。然而短暂的浪漫过后,莱维妮亚发现了卜兰特作为孟南家族后代的身世及母亲克里斯丁和他私通的行为。这些发现进一步激化了莱维妮亚和母亲的紧张关系和敌对状态。
一方面,失去的母爱没法弥补,在莱维妮亚内心深处,她还是渴望母爱;另一方面,莱维妮亚又想成为孟南家族坚定的一员。在这个时候,莱维妮亚的主体是不完整的。她极力压制着内心对爱的渴望,想成为孟南家族中合格的一员,尽其所能去捍卫父亲和家族的颜面。
在确认父亲死亡的真相后,莱维妮亚决定为父报仇。她争取到了参战归来的奥林的支持,揭露了母亲的罪行,并利用奥林对卜兰特的嫉恨,杀了卜兰特,也间接把她母亲推向死亡。当莱维妮亚望着神情迷离的母亲冲进屋子,她本能地意识到了什么,内心深处忽然迸发的亲情和对母亲的依恋让她喊出声想去劝阻母亲,然而下一秒,她“立刻压下要追克里斯丁的冲动,决心转身背朝屋子,全身僵直地,”孟南人的冷酷迅速压制了这瞬间显露的人性光芒,随着一声枪响,莱维尼亚冷冷地说道:“这就是公平。”至此,莱维尼亚所受的清教影响已控制了她的灵魂,她不惜牺牲母亲的生命去维护家族的尊严。
(二)莱维妮亚对自我的追寻
克里斯丁的自杀,暂时平衡了莱维妮亚的心态,她也因此摆脱了清教思想的束缚,内心一直被压抑的自我和对爱的渴望也逐渐复苏。南方海岛之旅使莱维妮亚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除了与母亲打扮相似,她的举止也变了。通过对其外貌和行为的描写,奥尼尔暗示出莱维妮亚内心深处对新生活的向往。海岛上的生活让莱维妮亚感受到了生活的激情,她觉得自己重新活过来了。
克里斯丁和艾斯拉的死亡使莱维妮亚之前的世界支离破碎,她没了要竞争的对手,所以她只能通过别的途径重新定位自己。在母亲去世后变得疯癫的奥林,开始紧紧依赖莱维妮亚,而莱维妮亚也主动肩负起了照顾奥林的责任;当她和奥林在一起时,她会像母亲一样去哄奥林,有时她也会严厉命令奥林。和奥林在一起,莱维妮亚感到她是被需要的,因此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定位,同时她身上原有的女性气质也被激发出来,她变得美丽动人,她渴望去爱。因此,她对先前不屑的追求者彼得的态度也大逆转,甚至同意了彼得的求婚。
但事情并没有朝着莱维妮亚的预想发展。从海岛归来,奥林也改变很多,“奥林变得非常像他的父亲,甚至着起了孟南式的胡子”。他对姐姐的占有欲也与日俱增,他不允许莱维妮亚结婚,不能容忍她幸福。然而家族强大的旧传统也不能阻挡莱维妮亚,她已经决定和家族决裂,希望逃离家族的命运。
这时,莱维妮亚的主体得到了某种满足,内心充满了对幸福的向往,彼得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莱维妮亚的重新定位。彼得的爱使莱维妮亚意识到了自己的女性气质,而奥林的存在则一直提醒着莱维妮亚,过去根本没有过去。
(三)莱维妮亚的最后抉择
奥林的突然离世把莱维妮亚重新拉回了现实,死亡阴影再次笼罩着她。她牺牲了母亲和弟弟的生命想去换取心灵的平和,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莱维妮亚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重创,刻板的孟南人特征又一次显现出来,先前焕发的女性气质消失,她抬高肩膀,恢复了以前生硬的举止。也许此时,莱维妮亚潜意识里已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过去和死亡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她始终逃不脱。
但是莱维妮亚并没有轻易屈服,她决心最后一搏,尽可能快地结婚,离开被死亡笼罩的孟宅。在莱维妮亚看来,她和彼得的爱可以把死亡赶走;但是就在即将赢得彼得的瞬间,她叫出的居然是“亚当”的名字,原来莱维妮亚真正爱恋的还是个孟南人,还是乱伦的感情。
不过,莱维妮亚并没像她母亲和弟弟一样选择逃避,她决定面对家族的命运。她放弃了同彼得的婚姻,将自己关在冰冷的房里,独自面对死亡;因为在她看来,这是彻底清除家族罪孽的唯一途径。正如她最后说的“我不会走妈妈和奥林的道路,那是逃避惩罚……保守他们的秘密,让他们来缠我,直到孽债偿尽,而孟家的最后一位可以一死的时候。”
三、结语
《悲悼》是奥尼尔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作品展示了对人类内心矛盾的探索,也反映了人类的精神困境:人被自己的欲望和激情所奴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法采取合乎理性的行为。奥尼尔对现代人类社会的独特观察视角,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同时也告诉人们在面对精神家园日益萎缩的境况时,要选择面对,只要保持自我的纯洁,就会得到灵魂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傅守祥.精神的异变与心灵的救赎—俄瑞斯忒斯主题在《悲悼》三部曲中的现代性呈现[J].吉首大学学报,2007,(2).
[2]李晶晶,江滨,张晓来.榆树下的欲望与悲悼归属感主题探讨[J].天津大学学报,2008,(2).
[3]拉曼·赛尔登,刘象愚译.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尤金·奥尼尔,荒芜译.奥尼尔剧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