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后粮仓的新容颜—“为石油人加油”的大庆油田农场建场50年巡礼
2011-05-03王树臣孙天丽韩晓丽
□ 文/王树臣 孙天丽 韩晓丽
大庆油田农场从前为石油工人加的是“口粮油”,现在,它还在为石油工人们加着一股“精神油”。
半个世纪前,中国曾经被一顶巨大的帽子笼罩着,这顶帽子叫“资源贫瘠”。
大庆油田的发现彻底开启了一个“以石油起誓”的崭新时代——我们是能把中国石油资源缺乏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的,我们是可以成为能源强国的。
这个开端本充满了希望,而国内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却让另一种资源—粮食的匮乏产生一个巨大的缺口,让饥饿洪水猛兽般扑面而来,席卷了“大庆荒原”,折磨着石油会战几万人的大队伍,严重威胁着石油大会战。
肩负历史重任
人是铁,饭是钢,即便是“铁人”们,一顿不吃也饿得慌,更别提有气力干活了。
1960年春,参加会战的职工每月粮食定量14.25公斤,9月滑坡至12.5公斤,这其中,更有很多职工是拖家带口的。
吃不饱肚子,工人们不得不采野菜充饥;由于劳动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没有营养补充,会战职工体力急剧下降,更有很多人得了“浮肿病”,甚至还有钻井工人爬不上平台,拖拉机手踩不动离合器的现象。
石油工人们豪气干云誓要为祖国“加油”,自己却缺了“油”,出现了“抛锚”警报。
1960年12月26日,严冬。
农副业处处长刘金练驱车400多公里,赶往北安市与副市长常文斌恳谈,联系荒原……就这样,被称为“高寒禁区”的青山镇(现五大连池市)东北方向那个到处是次生林、灌木丛、草甸子和沼泽地的格球山周围一带荒原上,出现了大庆油田石油会战“后粮仓”的一幅蓝图。
万事开头难,对于农场来说,难在开荒。
1961年3、4月,春寒正料峭,工人们给他们的生活编出顺口溜:“睡觉皮帽带,切菜锤子凿,开门用脚踹,挑水用麻袋。”
1961年4月23日,寒意还没散去,农场却已然忙起垦荒。没有机械和农具,就人手一把镐头;没有犁杖,就从附近村子借,十几个人结对拉犁,硬是用人力在驻地周围开垦了几十亩荒地;5月上旬,当第一批拖拉机与拖拉机手来到农场后,在卧虎山南一号试翻,全体开荒人员喜滋滋地跟在拖拉机后面,望着犁铧翻过黑油油的泥土,心里百感交集,好像终于用最大力气迈开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们知道,他们的农场终于诞生了。
“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是奋斗在前方石油人的信念;在后方,后粮仓的工人们心中也有着坚硬无比的信念——这困难,那困难,石油工人吃不饱肚子,没力气采油就是最大的困难。
粮食喜获大丰收。大庆油田农场/供图
信念会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一缺种子,二没机械,三没技术,自己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农场人竟然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收粮,当年收小麦14335公斤,大豆8300公斤,玉米和谷子4486公斤,蔬菜15.5公斤。这样的数字,已极尽辉煌,因为每个数字背后,都站着一个奉献的背影。
到1962年,农场上交大庆粮食50多万公斤,每个会战职工都可以吃上农场自产粮70公斤。还不仅仅是这样,来自农场的粮食更解决了家属子女的口粮问题,据统计,家属子女们吃的1市斤粮食就有6两是产自农场的。也不仅仅是这样,大庆油田产的大豆还曾经长途跋涉,支援过四川与玉门油田……
这一回,大庆油田农场,真正给中国石油人加了一回“油”。
到了1978、1979年,农场粮食产量连年高产达1400多万公斤,比1966年增长7.7%;1989年总产达到1508万公斤,一举突破农场人梦寐以求的3000万(市)斤大关;1996年,农场总产达到2414.5公斤的历史最高峰,实现一线人均创产值8.7万元,经济效益明显,连年盈利的农场又给大庆油田二次创业添上了其标志性的“绿色一笔”。
破局谋划发展
白驹过隙,斗转星移。随着国际国内环境趋于和平稳定,国内三年自然灾害的震荡也早已不留痕迹,大庆油田莽莽荒原不再,这里已成为了一个以石油奠基的现代化都市,人们富足安康,安居乐业。
既然大家不愁吃不愁穿,“后粮仓”又该以何种意义存在,农场又该何去何从?
现代化发展中,农场则又为人们展示了另一则启示录。
三十年前,当年轻的毕业生董志英填报志愿时,看到北安农场(大庆油田农场原名)四个字,不禁惊恐地自言自语一句:“那地方可不能报啊,那不是劳改队吗?”
三十年后,同样年轻的毕业生李克光来了农场,短短一年体重就长了28(市)斤,直赞“农场是个养人的好地方”。
差距的产生绝非主观原因,都是一样淳朴的农场人,都是相同的勤劳善良与乐于奉献。
差距的产生在于客观情况的改变,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董志英这样形容农场的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西一片好风光。
曾几何时,这里到处都是垃圾、砖头,让行人不知道该把脚往哪放。
现在,这里不一样了,特别是2007年以来,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抢抓发展机遇,靠农业、培训、旅游“三架”马车驱动,这里回归到了它本来就应该有的面貌,企业发展迅猛。
一走进农场,青草与鲜果混杂而成的甜香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刷了黄漆的小篱笆与菜园里爬满了小柿子的菜架相映成景,成群的小燕子聚集在屋檐下、果树上开会,一串串如映山红般的果实让果树因丰收的喜悦而笑弯了腰,草丛、菜园、果树丛、灌木丛、鲜花映得那一栋栋蓝白色调的房屋如清水芙蓉般出落得亭亭玉立……偌大的农场大院关不住这呼之欲出的美景。
河西一派好生活。
1990年,水泥路铺了起来,“三横三纵”的规划正好符合农场“田”的意象;2007年,楼房也建起来了。
以前,赶上农忙季节,员工们吃饭都在地里,劳作一天回到家,除了眼白与牙白,浑身都是黑的,遇上不太累的时候还能弄盆水擦擦身上,实在累了直接爬上床就睡;现在工人们下班后,在公寓里冲冲热水澡,去可以媲美“星级饭店”的食堂吃口热乎饭,饭后再去单位新建的网吧上网与家人视频聊天,还可以去员工活动中心打乒乓球、羽毛球……每周有两次文体活动,每天早上都组织干部员工打半个小时太极拳,用员工们的话说:“比在家时的生活还丰富。”
河西一幅好蓝图。
物质条件的改变让人们追求的层次越来越高,普遍注重养生的现代人从“吃饱肚子”变成了“吃出健康好身体”,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变成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发展的思路要跟着受众的需求所转变,农场并非无路可走,相反地,摆在它眼前的路,更宽了。
大庆油田农场场长康金山说:“道理很浅显,农场的发展要依靠我们拥有的、可借助的资源优势来圈定我们的事业范围。”
他们拥有的是什么?是肥沃的黑土地,是依山傍水的美景,是一张原生态的“绿色牌”。
大庆油田农场准备腾飞了,他们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基础机身,左翼是培训旅游服务,右翼是五大连池天然矿泉水资源,以一种“破局”的魄力思考发展新路,在拥有或可借助的资源范围之内新增产业链条,来实现经济的新增长点。
在目前的市场上,“大庆油田农场”就是一张代表绿色与健康的标签:他们出产的格球山牌面粉供不应求;他们的含气天然矿泉水成了健康水的代言;来农场参观旅游培训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大家都想感受火山自然的脉动,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吃这里的绿色放心食品。
2010年,大庆油田农场共销售面粉340吨,大豆油232吨,矿泉水1059吨,共接待游客2100多人次,收入700多万元。
大庆油田喷出的是工业油,为国家加的是战略油;大庆油田农场从前为石油工人加的是“口粮油”,现在又增加了一项,它还在为石油工人们加着一股“精神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