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也是一种经营成本
2011-05-02陈颖华
文/本刊记者 陈颖华
前不久,国内的几位知名乳业公司的老总,在被记者问到“有七成消费者不愿意选择国产奶粉”的问题时,言语间表示出对这一说法的不认可,并随后各自强调了他们的品牌对国内市场的“贡献”,特别是“二三线城市”,以及“留守儿童”。 “拖粉一族”横扫香港、澳门,甚至日本的商场奶粉货架的事,已经不是新闻了!当“大头娃娃”未能警示行业诚信就匆忙消失在监督的视线中之后,“三聚氰胺”的空降迅速摧毁了国人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任,加之随后疑点重重的“早熟奶”、骇人听闻的“皮革奶”,国内的妈妈们宁愿多出钱,也要选择“被进口”。尽管国家相关部门随后加强了对国产奶粉的监管与抽查,但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佩智透露的数据,2009年,外国品牌婴幼儿奶粉在中国市场所占份额接近90%。这是否预示着国产奶粉品牌将彻底失去中国市场?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会怀疑中国国产奶粉的问题已经是整个行业的诚信问题?!而更糟糕的莫过于一些国家由此而引发了对中国整体食品安全环境的质疑,是否将进一步提高对中国食品进口的限制?不怀疑那些发表愿意担负起中国奶粉市场诚信发展的个人声明,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诚信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稳定的,一定需要建立在群体诚信之上,决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到国产奶粉品牌形成统一战线,挽救共同的利益,捍卫中国奶粉的“诚信”。
当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忽视“诚信”,任由追逐眼前利益时,迟早是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的。而目前中国,“诚信”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食品生产与加工领域。阿里巴巴的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了;家乐福、沃尔玛中国19家门店被罚了950万元。但公众与媒体对他们已经付出的代价仍不买帐!人们质疑阿里巴巴为何容忍了严重欺诈行为2年后才突然高调宣布捍卫品牌价值观,人们也强烈要求重新审核家乐福、沃尔玛的营业资质,采取停业整顿措施,彻底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并严肃追查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这就是失信于民的后果,不是做一两件公关,就能立刻挽回的。通常,“诚信”的恢复需要当事人加倍的努力,这会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未来五年,对国产奶粉的复兴都不能抱太大希望。”上海壹言商务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汤志庆说。根据中国目前一波婴儿潮预期,5年后,即使国产奶粉重新夺回市场,也已经错过了市场黄金期。
“中国的质量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缺乏诚信和认真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唯一的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中国质量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刘源张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坚持诚信,就会自觉地提升质量,降低问题与事故的发生几率。诚信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为商之道。“信用”被作为经商法则,不过只有400年的历史,可能人们已经忘记了,发明这一经商法则的荷兰商人将之称为“想象中的货币”。也正是这种“想象中的货币”为16世纪的荷兰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其实,中国自古就认识到“信用”的这种货币性质,正所谓“一诺千金”,将诚信视为一种经营成本。正常的商业发展模式中,这种经营成本的增加无异于对市场的开拓与占有,并规避了部分风险,形成良好的循环经营。不可否认,在市场化竞争中,眼下通过一些非诚信手段获取大量财富的案例不胜枚举,而由于非诚信成为市场潜规则时,诚信的商家就将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这样的不公平竞争又何来市场健康稳定?这时就不单是靠道德教育与约束可以重新制定市场规则的。越来越多的人们呼吁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更希望提供法律武器加以震慑与保护。此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郭汝斌提出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诚信法》的提案,希望对信用管理确立基本的法律制度框架,为惩治诚信缺失提供法律武器。新修改的刑法也意味着食品安全犯罪至少将受到有期徒刑的宣判,并且,对罚款不设上限、引入最高刑死刑的内容都显示了对食品安全犯罪从重打击的姿态。这些为恢复中国“诚信”建设的提议与修改都不禁让人拍手称快。
为了消除贸易保护思潮,提升中国制造的正面形象,一条红色主色调的广告片于今年1月出现在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一张张生动朴实的脸被定格为自信、尊严与幸福的“中国形象”。今天的中国需要这样主动地展示真实的自己。希望诚信体系的逐步完善能更好地提升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更希望在美国教授中文的老师再不会遭遇不知道如何解释“地沟油”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