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卤菜挣“大钱”
2011-05-02邓凌原
□ 本刊记者 邓凌原
小小卤菜挣“大钱”
□ 本刊记者 邓凌原
切成薄片的卤豆腐、卤鹅掌、卤牛肉层层码放在细腻光洁的瓷盘里,一碗秘制的辣椒油轻轻浇上,卤菜的清香顿时逸散开来。
“从小闻着家乡的卤味长大,真没想到,尝试了好多工作,最后还是靠着家乡的美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湖南省武冈市头堂乡七里村的村民陈金兰骄傲地说。
传统卤菜做成产业
湖南省武冈市,古称都梁。地处湘西南,资水上游,湘桂门户,素有黔巫要地之称。2200多年的古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美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关于卤菜,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遣卢生、侯生二人入东海求仙丹。卢、侯二生自知无法炼出长生不老之丹,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逃居湖南武冈云山。他们深居简出,就地取材,采用宫廷饮食配方,结合炼丹的中药配方,始制豆腐和食品,这便是武冈最早的卤菜。之后由于口味独特,卤制方法逐渐传入民间。
谈起武冈卤菜的好处,安乐乡的村民小郭如数家珍:“我们的卤菜是以豆制品、铜鹅、猪、牛肉等为原料,用大茴、小茴、桂皮等十几味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为佐料,浸泡蒸煮制作而成,不仅味道独特,还有益气补血、生津开胃的功效……”
小郭是个性格爽利、快言快语的女孩,由于家里姐妹多,她高中还没毕业,便随着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南下广东,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大城市寻找自己的梦想。然而,2008年秋夜里的一个电话,让她毅然踏上了返乡的路程,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村镇。
“父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武冈卤菜出名了,家门口建起了一家很大的卤菜生产公司,正在招人呢。”小郭回忆起往事,眼神中透露出盈盈笑意。
通过应聘,小郭成为了武冈市华鹏食品有限公司包装车间的一名工人,过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尝过背井离乡打工的辛酸,小郭特别珍惜眼下的工作机会,很能吃苦耐劳。
武冈市特色产业开发办公室的林立东主任告诉记者,在华鹏食品有限公司,像小郭这样的工人有800多个,都是附近村镇的农民和下岗工人。
以前,市里一直没有形成上规模的卤菜企业。自从2007年武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卤菜之都”,武冈的特色产业发展就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林主任介绍,2006年以前,武冈卤菜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全市卤菜总产值不足8000万元。2007年,武冈市成立了特色产业开发办公室,注册了“武冈卤菜”、“武冈铜鹅”等地理标志商标。目前全市已拥有规模卤制品加工企业7家,个体生产经营户达196家,解决再就业人员8000多人。2010年卤菜总产值达到了5.6亿元。
小郭所在的华鹏食品有限公司,是市里目前唯一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卤菜加工企业。
当记者问起小郭对眼下生活的看法时,她微笑着说:“很满意,现在离家近,我每天都可以步行上班。听说公司正在拓展二期工程,我的那些朋友们都打算回来,和我一起上班。”
武冈卤菜在异乡
作为武冈市头堂乡七里村的村民,陈金兰和她的丈夫也是因卤菜而致富的典型。与别人不同的是,小两口把致富的眼光投向了外地市场。
“等挣够了两个孩子的学费,我们就回家。”电话那头的陈金兰显得有些忙碌,但语气一直是乐呵呵的。
时间回溯到2004年,陈金兰的丈夫从武冈市蜂窝煤机厂下岗了,这让在家务农的她觉得生活失去了依靠,没有丈夫每月一千多的工资保证,靠什么养活两个孩子呢?
女儿眼看就要上中学了,儿子也很快到了入学的年龄。夫妻二人摆过小菜摊,开过小饭馆,但收入一直不景气。
2006年春节,陈金兰夫妇和往年一样带着孩子去姐姐家拜年,酒席上,一位素未谋面的客人给他们指明了一条充满希望的生活道路。客人是姐夫的一位湖南东安的朋友,他将酒席上一盘卤牛肉一扫而光,而且酒酣之余不仅感叹道:“这么好吃的卤菜,我们东安就没有,你们武冈人怎么不去东安开店呢?”
一句话点醒了陈金兰夫妇。陈金兰曾经在一家小作坊学习过卤菜制作技术,如果再聘请一位懂技术的卤菜师傅,在东安开一家卤菜店,边学边做,肯定能挣钱。
说干就干,过完春节,夫妇二人便背着包袱跟着姐夫的朋友去了东安。这一干就是五年,他们从摆小摊开始,慢慢地发展为一家自产自销的卤菜作坊。他们凭着精湛的卤菜制作技术,在市中心租了一家店面,经营着属于自己的“夫妻店”。
“我现在只是牵挂孩子,没时间管他们。”提起孩子,陈金兰的语气中有些许内疚。她告诉记者,女儿下学期就念高三了,成绩不错,自己和丈夫再辛苦,也要给女儿准备好上大学的钱。
电话的最后,陈金兰感叹道,像她这样在外地开卤菜店、摆摊的武冈人渐渐多起来了。怀化、湘潭、长沙、广州……处处都有武冈人忙碌的身影,处处都有卤味飘香。
原料基地建设
时值初夏,艳阳高照,武冈市稠树塘镇法新村600亩大豆基地里,农民正在忙着锄草。据介绍,今年该市扩种大豆2万亩,以确保本地卤菜企业获得充足的原材料。
同样,在武冈市辕门口街道办事处南塔村八组,村民高先平和他的妻子正在割草喂鹅,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拨鹅快要出笼了,秋天里我打算再种一亩地的青草,养五六百只鹅。”高先平放下肩上装满青草的背篓,直起腰身对记者说。
林立东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武冈市委、市政府正致力于扩大卤菜原料基地建设,将大豆、铜鹅、肉牛、生猪等产业做实做强。该市划分了稠树塘、秦桥、双牌、邓家铺、马坪等乡镇为黄豆基地,资水、龙溪河沿线为铜鹅养殖基地,鼓励农户参与卤菜原材料基地建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订单生产。
原来,“卤菜之都”又素有“铜鹅之乡”的美誉,据《武冈县志》记载,在明代嘉靖年间,武冈就大量喂养铜鹅;清代,武冈铜鹅被列为朝廷贡品。
“养鹅是一条富农捷径,但得准备好条件,要有水,有草。”初见武冈市资水铜鹅合作社理事长邓爱华,他正在南塔村一个养鹅的农户家中传授经验。
邓爱华曾是武冈市百货公司的下岗职工,开过出租车,但真正走上成功的道路,是从喂养铜鹅开始的。
他带领记者来到位于龙田乡玉屏村的玉屏种鹅场,这里青山环抱,绿树四合,附近村民的小洋楼掩映在蒙蒙雾气之中。走进鹅场,眼前立刻出现了“白毛浮绿水”的悠闲鹅群,处处都是“曲颈向天歌”的欢乐景象。邓爱华边走边介绍道,武冈铜鹅是一种地方独有的畜禽品种,有着“鹅掌黄铜色,声似敲铜锣”的体态特征,肉质鲜嫩细腻,若入卤味,则味道更加鲜美,所以有“世之名鹅”的美誉。
邓爱华告诉记者,他2007年初开始兴办玉屏种鹅场,由于家中世代养鹅,经验丰富,鹅场从建成开始就供不应求。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他开设了武冈市唯一一家铜鹅养殖销售合作社——资水铜鹅专业合作社,并被推选为理事长。入社的成员都是当地的养鹅农户,合作社不仅对成员提供良种繁育、养殖技术培训、技术交流,还组织收购、销售社员的产品,供应社员所需兽药、饲料,同时提供社员所需运输、储藏、加工等服务。
一人先富,带动一方,只要有前来求经探宝的乡亲,不管多忙,邓爱华都会放下手中的活,不厌其烦地传授技术。他告诉记者,合作社还与市畜牧水产局及相关乡镇畜牧水产站建立技术支持合作关系,对铜鹅养殖进行全方位的防疫、检疫、治疫。
目前,合作社已有成员近300人,拥有年出笼铜鹅2000只以上的规模基地26个。2010年,合作社成员户均纯收入2.5万元,邓爱华本人也被评为“武冈市十大杰出创业青年”。
“如果每年能够出笼200万只铜鹅,按照每只15元的利润,这一年就能为所有农户增加3000万元的收入,也就是说,为武冈农民人均收入增加60到70元。这是个很大的数目呀。”采访的最后,邓爱华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武冈市华鹏食品有限公司展厅,琳琅满目的卤菜食品让人垂涎。图/邓凌原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