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湖之省的水问题

2011-05-02

民生周刊 2011年24期
关键词:洪湖江豚汉江

□ 本刊记者 闵 杰

千湖之省的水问题

□ 本刊记者 闵 杰

被激化的水矛盾

大旱之年,在“千湖之省”的湖北,因水引发的各种矛盾被激化。

5月24日,位于荆州市下属的石首市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遭到相邻的监利县汪桥镇、程集镇100多位当地农民的冲击。牌匾被砸,桌椅被掀翻,保护区副主任龚成被殴打致脾脏破裂。

冲突的原因被归结为人豚争水。

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位于长江中游、九曲回肠的下荆江河段,原是长江的河道。1972年,长江大水,自然裁弯取直,江水改道,形成了一条长20.9公里、水面积18~20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型环形故道。后历经20年的“牛轭湖化”过程逐步稳定成湖泊,1992年这里被同时确认为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6年,保护区内惟一的白鳍豚冲网而死,从此这里不见了白鳍豚的身影,同样属于濒危动物的江豚成了这里真正的主人。

自4月以来,干旱开始危及江豚的生存,保护区21公里的水域只剩10公里,水面面积减少了2/3,平均水位也从四五米下降到两米,危及江豚生存底线。

同样被旱情步步紧逼的还有周边监利县的汪桥镇、程集镇的十多万农民。大旱之下,正值水稻播种,没有水,就意味着绝收。

从长江取水需要约10公里,村民们于是盯上了仅两三公里远的江豚保护区。从5月15日开始,3台耗资百余万的抽水机开始从故道取水,保护区水位以每天一二十公分的速度在下降。

农民的取水行为很快遭到了荆州市的制止,失去希望的村民迁怒于江豚和自然保护区,冲突于是一触即发。

同样因水引发的矛盾也危及洪湖区域。东荆河是流经洪湖的主要河流之一,据报道,由于缺乏协调,各流经县镇各自筑坝抢水,致河水接近断流。

而汉江的“抢水大战”才是东荆河危机的根源。在东荆河源头之上,一座特大型水库——汉江兴隆水利枢纽,正在试图再一次截断汉江之水。

溯江而上,在整个汉江干流上,包括在建和已经建成的,将形成9座水库,目的在于减轻南水北调对汉江沿岸地区用水的影响。

而事实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开始正式从汉江上游取水。此前,根据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线一期工程拟定于2010年通水;但现在最新确定的通水日期则推迟至2014年汛后。

不仅如此,附近其他地区也加入了抢水大战。襄樊准备从丹江口水库直接挖一条渠道至老河口和樊城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是为“引丹入樊”;而来自汉江源头陕西省的计划则是,为了缓解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陕西启动“引汉济渭”工程,每年将从汉江向渭河调水15亿立方米。

因为干旱引发争水,石首市天鹅洲江豚保护区的牌匾被附近村民砸坏。图/闵杰

正在消失的湖泊

相对于长江、汉江这样的“过境客水”日益成为忧患,更大的问题来自内部的河湖。

“湖北水多,这是外界一般的印象,因为有长江、汉江,是千湖之省、河流有4200多条,河网密度在全国也可能是最大的。但湖北并不是一个水资源大省,自产水资源并不丰富。”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防洪调度处调研员江炎生对本刊记者表示。

在并不宽裕的水资源现状下,湖泊不断萎缩、水质恶化、湖泊功能不断衰减成为日益困扰湖北的严峻问题。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描绘了曾经存在于江汉平原上的古湖泊群的胜景。

江汉平原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所在地。先秦时期,云梦泽范围广大,方圆约九百里,南与长江相通,北与汉江相连。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北宋初期,著名的云梦泽基本消失,大面积的湖泊已为大大小小的湖沼代替。

星罗棋布的湖泊成就了湖北“千湖之省”的美名,当年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享誉海内外。不过,建国之后的六十年间,江汉平原的湖泊在以加速度消亡,“千湖之省”遭遇尴尬。

据普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面积100亩以上的湖泊有1332个,其中面积5千亩以上的湖泊322个。2009年1月,湖北省水利厅发布的《湖北省水资源质量通报》反映,全省现有百亩以上湖泊仅为574个,比上世纪五十年代减少56.9%。

湖泊消失的历史同样也是人类不断改造湖泊的历史。“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已经取代江南,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

为维持“天下粮仓”的地位,在“以粮为纲”、“治水造地”的思想指导下,江汉平原在1957年至1976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围垦,实施围湖造田。

随后,伴随着渔业的发展,盲目围网养殖已成为侵害湖泊的新问题。1995年有了围网养殖之后,由于盲目审批,不合理开发,各大湖泊都出现了围网养殖现象,并且不断蔓延。

以洪湖为例,洪湖围网养殖面积一度超过30万亩,占湖面面积的70%以上。2005年,在洪湖栖息的水禽由原来的167种减少到40种左右;天然鱼类品种已由1964年的74种减少到50余种;湖面面积比20世纪初下降了近三分之二。

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徐炎宏局长介绍,从2005年起,湖北省全面启动洪湖拆围治理行动,在三年内拆除保护区内30万多亩围网,从而使洪湖劫后重生,水质由原来的四类至劣五类迅速上升到二类至三类。

不过,在洪湖核心区域,仍然保留了一百余户以湖为家的渔民,被称为“连家渔船”。他们以湖为生,以船为家,成为大旱中受灾最惨重的群体。

“从长远来说,这些渔民应该是不能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内生活,但如何解决渔民的生计替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6月1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的长江中下游抗旱救灾专家紧急行动洪湖考察座谈会上,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指出。

武汉市解放公园,干旱使公园内河道水位大幅下降,大量游船搁浅在岸边无人问津。图/闵杰

江湖分离之祸

此次洪湖在大旱面前几乎见底,被广为诟病的另一个原因是:传统“江湖关系”的彻底改变。

洪湖是历史上长江泛滥破堤之后形成的“洪泛湖泊”,起初一直与长江自然相连,汛期丰盈、旱季枯水,与长江之水同涨落。但后来,由于当地居民围垦争地,洪湖变成为一个内缘湖,断绝了与长江天然的联系。

在湖北省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厉恩华看来,四湖连通就像水缸,对水的调蓄能力很强。而现在被割裂的湖泊关系,导致洪湖地区蓄水量大大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抗旱能力。

湖区水利建设,如河流改道、涵闸、电力排水泵站工程建设、“江河分离”工程等,直接导致湖泊来水减少,造成湖泊大面积萎缩。

“江湖关系是天然所成,‘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是有生态学上的道理的。”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许多水利工程,不管是坝也好,还是闸也好,都是阻断了江湖的这种自然连系。

长期以来,湖北省沿长江、汉江干流水利设施建设过密,人为地切断了江河与湖泊的联系,导致湖泊面积逐渐变小,蓄水防洪能力削减,湖泊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鱼类回游受阻,生物多样性大为降低。

湖北省南水北调建管局副局长虞志坚曾撰文认为:天然水体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有必要实施水网修复工程,通过水网修复工程,重新连通江河湖泊。

□ 编辑 尹丽丽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洪湖江豚汉江
30多头野生江豚出现在长江
长江江豚科考日记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你在哪里?
汉江春晓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洪湖水浪打浪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湖凤舟
汉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