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更高一个层次的引进

2011-04-29赵立宪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1期
关键词:创新型基础民族

赵立宪

“人是环境的产物。”创新型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更不是“栽培”、“打造”出来的。创新型人才产生于特定的、适宜的环境。下功夫营造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多引进一些能使创新环境得到改善的东西,是引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很显然,引智不是目的。引智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文明,培育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提升我们自己的创造能力,成为引领创新的民族。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造就的,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这里的文化是大文化,是民族发展中长期传承并不断更新的文明,相对于其他上层的东西,它是环境、基础的东西。文化是最底蕴的积淀,是我们各种思想、意识的基础。各种先进思想,只有融入文化这个最底层的基础中,才能成为自觉发挥和主动表现的东西,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在一段时期极富创新精神,这一时期集中出现了一批伟大的变革者、思想家、伦理学家、文学家、作家以及诗人,这个时期及其以后的延续过程中,也陆续出现过发明家、科学家。但由于各种原因,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不断流失。这是造成中国后来落后的主要原因。

迄今为止8位华人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很多是在内地或华人文化圈中接受初级教育甚至上大学,但创造和发明的地点都是在国外,多数是在美国。另外,纵观中国历史,自然科学领域的发明家数量之所以不如文学家、诗人多,这多少也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在感情、伦理世界方面的想象力要比对自然科学丰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解决影响我们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文化环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新的、先进的东西,激发出新的活力。

引进国外智力如果能为这个目标做些事,就是抓到了根本。这就需要我们在技术引进、管理引进、试验方法引进的基础上,多引进一些能影响我们创新环境改善的东西。创新型人才产生于特定的、适宜的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更不是“栽培”、“打造”出来的。这和干部培养有区别,干部可以培养,必要时可以选拔,但创新型人才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思考、推理、比较、辨别以及接受必要的技术教育,通过进行高雅情趣、开阔且超前的视野、责任心和独立能力等品格塑造,在没有事先“布局”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下功夫建设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就一定会有收获。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的10项政策中有2项就是着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即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这些政策不单是物质刺激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的政策。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列一些题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一定的经费资助进行引导,把向国外学习创新环境的建设作为我们的一个明确目标,做一些改善环境方面的实事。这个层次的引进,可以视为更高一个层次的引进。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探索,比如,我们把大学校长送出去培训,不仅是为了管好大学去学习人家的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办学思想、理念,培育自己的办学文化。办好大学和管好大学是有区别的。建设创新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首先是建设研究和创新的环境。总之,在引进国外智力领域,还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的空间,对创新领先国家的一些经验,应当进行深入研究,抓住关键,为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基础民族
“不等式”基础巩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的民族
“整式”基础巩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